词条 | 北京高科大学联盟 |
释义 | 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简称“北京高科”,由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共11所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组成,是继“华约”、“北约”、“卓越”之后,中国第四个全面合作的高水平大学联盟。联盟11所大学均为特色985工程大学,在各自行业领域居于“领头羊”地位。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教育部、科技部领导出席大会,举世闻名的“巴黎高科”大学联盟发来贺信。 联盟简介“北京高科大学联盟”2011年10月19日由11所高校在京宣告组建,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进行全方位合作的高校联盟。 “北京高科大学联盟”11所高校均为行业特色型学校,包括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在全球享有盛名的巴黎高科技工程师学校集团(简称“巴黎高科”)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的成立发来贺信。 这11所大学均为特色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在学科设置上,这些高校涵盖了电子信息、网络与通信、铁路公路交通、新型材料、化学化工、电力系统、地质、矿业、石油、林业、造船业等重要工程领域,积聚了一大批一流优质资源。 北京高科现有全日制学生218193人,其中本科生142498人,硕士研究生60744人,博士研究生14951人;现有专任教师14325人,其中教授2651人,博士生指导教师2531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7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2人,“973”项目首席专家40人,教育部创新团队34个,创新研究群体11个;拥有1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4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4个。近年来,联盟共承担国家重大专项158项,“973”项目352项,“863”计划项目790项,重大科学支撑计划278项,共获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308项。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2011年10月19日举行的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立大会上指出,希望联盟大力推进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合作,创建面向重大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发展、区域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模式,并在管理、人事聘用、人才培养、考核评价、资源配置、科研组织、国际交流、文化建设等八个方面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北京高科首任理事长、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指出,联盟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发挥不同类型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示范性集成应用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力争在国家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共性关键技术创新,集成解决交叉领域和新兴领域发展中出现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以及工程技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和成果。 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罗维东表示,联盟是开放性的,我们期待更多的有行业特色的高校参与,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联盟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等教育集团对接,将努力打造中国高等教育联合体的国际品牌。 原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作了大会讲话,表达对北京高科正式成立的祝贺,并衷心祝愿北京高科不断探索成长模式,更好地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各项职能,特别是在拔尖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学科交叉融合以及与社会进行广泛结合方面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强大的动力。 联盟高校巡礼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1959年被中央确定为首批20所全国重点大学。 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 “111计划”即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高校, 中国最早的2所国防工业重点军事院校之一,哈军工、西军电并称。 也是全国56所设立研究生院的重点大学之一, 全国35所设立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高校之一, 全国首批9所获批设立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之一, (其中5所高校获科技部资金支持: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全国首批61所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之一, 是中国培养电子信息技术领域高层次人才和解决电子信息技术领域重大问题的核心基地, 由教育部、工信部(前国防科工委)、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陕西省、西安市五方共建。 学校拥有两院院士12人,“长江学者”1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中央“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专家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7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青年千人计划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光华工程科技奖获得者26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36人,教育部创新团队4个,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31人,陕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7人,陕西“百人计划”8人,陕西“三秦学者”2人。 学校是国内最早设立信息论、信息系统工程、雷达、微波天线、电子机械、电子对抗、计算机、微电子、光电子等专业的高校之一,开辟了我国IT学科的先河,形成了鲜明的电子与信息学科特色与优势。拥有2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拥有7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密码学(全国仅有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6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信息与通信工程”全国排名第二,“电子科学与技术”全国排名第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教育部、财政部批准进入“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每年获7000万中央经费支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共覆盖以下学科:1、通信与信息系统;2、信号与信息处理;3、电路与系统;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5、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6、机械电子工程;7、计算机应用技术,这7个学科覆盖了通信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软件学院,占到了西电十个学院的五分之三,对应了30余个本科专业,这标志着西电在相应学科具备了和“985工程”大学相同的政策条件和资金支持。学校在电子信息领域现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6个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40多个世界知名大学建立友好关系, 建有3个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引智基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科研经费到款高达7.33亿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即政府科研项目拨款,反映国家对高校的重视程度)3.14亿元,排名全国高校第27位,在985工程平台大学中位居第3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近年来诞生了7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排名全国高校第21位,在985工程平台大学中位居第4名,集中反映了西电出色的人才培养质量。 在最新的ESI工程领域排名中(2011年11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排名全球大学第281位,排名全国高校第15位,在985工程平台大学中位居第1名。 建校八十年来,学校始终站在民族复兴的潮头,投身于民族电子工业振兴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学校先后为国家输送了15万余名电子信息领域的高级人才,产生了120多位解放军将领,成长起了12位两院院士,是恢复高考后国内高校培养电子信息类院士最多的高校,10位国家副部级以上领导,培养了联想集团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柳传志,世界电信组织杰出贡献奖(GSM奖)获得者、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总工程师李默芳,欧洲科学院院士、曾获2006年世界十大科学发现的著名纳米技术专家王中林,“神舟五号”飞船副总设计师、“神舟六号”飞船副总设计师、“天宫一号”总设计师总杨宏,神舟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嫦娥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2003年-2011年)王志刚,现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总经理(2011年至今)、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董事长熊群力,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神舟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嫦娥探月工程副总指挥阴和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副总经理左群声等一大批IT行业领军人物和技术骨干以及数十位科研院所所长和大学校长等,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信息化大潮席卷全球,信息时代已经到来,IT产业也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由于西电的专业主要集中在电气信息类、电子信息科学类、仪器仪表类,均属当今热门专业,尤其是在电子、通信、计算机领域全国领先,在业界享有良好声誉,因此西电在招生和就业两方面在全国高校都名列前茅。西电大多数专业就业形势都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本科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研究生供需比更达到1:10,西电不仅就业率在全国高校遥遥领先,而且就业质量也很出色,毕业生收入处在较高水平,在“麦可思大学生就业能力排行榜”中位居前列,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教育部就业先进集体。 西安是中国科教重镇,高等教育十分发达,高校众多,因而西安是海内外知名企业招聘的必到之所,西电作为国内高校中电子、通信、计算机领域的佼佼者,也就成为了IT方面知名企业、世界五百强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各大科研院所开招聘会和宣讲会得不二选择,有些单位和大公司来西安甚至只在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开宣讲会。在每年9月份,很多单位就会在西电开始提前招聘,许多专业的学生在大四一开学就被企业抢夺一空,或者手握十几份offer还在等待着待遇更好的选择。为了争抢到西电的学生,很多单位除用高薪、住房等措施吸引外,还加强先期投入,增进学生对本单位的感情和了解,例如思科、微软、IBM、华为、中兴、腾讯、百度等公司在西电建立学生社团、设立企业奖学金、共建学科实验室等。 西电出色的就业情况也引起了中央级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多次报道西电就业情况,这在全国高校中实属罕见,例如2010年7月7日《新闻联播》以《差距小机遇多,大学生就业新选择》为题报道了西电积极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就业多元化的情况。2010年10月24日《新闻联播》以《校园招聘高峰提前,岗位数量明显增多》为题,报道了金融危机之后的西电就业盛况,西电2011届毕业生李世文在接受CCTV记者采访时说:“今年就业形势挺火的,自从十一之后,我们班的同学都签完了,有的同学拿到了几个offer(录用通知)。”2010年10月2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播出的《招聘岗位增加,用人单位组团进校》、《求职季大大提前,用人单位争先恐后》等新闻中,均报道了西电良好的就业情况。 北京化工大学建立于1958年9月15日。 北京化工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全国72所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之一,国家“211 工程” 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111计划”成员高校之一。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文、法、管、经济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形成了从本科生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 学校由 3 个校区组成,东校区位于北京北三环东路,交通便利;西校区坐落于北京紫竹院公园西测,环境优雅;北校区在昌平区内,临近著名的十三陵风景区,景色宜人。学校总体占地面积 1116 亩,建筑面积约 60 万平方米。拥有现代化的图书馆、教学大楼、田径场、大学生活动中心和一批装备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室。 学校现有 5 个博士后流动站, 5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26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17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85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 43 个本科专业; 1 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 5 个二级学科), 2 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1 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1 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涵盖 3 个二级学科)、 2 个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 7 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 7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10 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1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2 个国家级实验室, 5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1 个校级重点实验室; 1 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9 个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6 个校级跨学科研究中心, 19 个校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4 个校级研究所;近百个教学科研实验室。 学校共设有 11 个学院,其中博士、硕士生4000 人,全日制本科生13177 人,全日制研究生5579 人(其中博士 594 人),高职生 1169 人,函授、夜大学等继续教育学生 5000 多人,另外还有 286 余名留学生,独立二级学院(北方学院)近20000人。 学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进行了专业结构调整,创建了 10 个示范性专业;重视教学基地建设,并在化学、物理、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已经拥有 3 个国家级教学基地、 1 个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 6 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个北京市级定点实习基地、 2 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 5 个校级教学基地、 10 个校级教学实验中心;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5 人,北京市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12 人,国家级教学团队 5 个,北京市优秀教育团队 10 个;形成了国家、北京市、学校和学院四级精品课程体系,其中物理化学和化工原理等15 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数学建模等37门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省部级双语示范课程 5 门 。构建了 “ 三层次四模块 ” 的实践教学体系,建成了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教学实验中心、学科实验平台和专业特色实验室,创新教育成果显著。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由教育部和铁道部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交通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高校,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校和拥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的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是全国具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历史渊源追溯到1896年,她的前身是清政府创办的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是中国第一所培养管理人才的高等学府。 学校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3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3个、二级重点学科6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2个,铁道部二级学科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81个、硕士点128个,有MBA(EMBA)、工程硕士、会计硕士(MPAcc)和法律硕士、应用统计、资产评估、翻译、公共管理和工程管理硕士9类专业学位,8个学科被列入国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北京交通大学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努力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全校在编教职工2812人,有专任教师1706人,其中教授310人,副教授63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55.9%,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87.8%。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7名,有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973”首席科学家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9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7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4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9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奖励计划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80余人。 北京科技大学1952年4月22日成立。校训:学风严谨,崇尚实践。 是北京学院路八大学院之一。 北京科技大学于1952年由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等5所国内著名大学的矿冶系科组建而成,现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首批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之一。 1997年5月,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学校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试点高校。 学校位于高校云集的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占地约80.46万平方米(包括管庄校区),校舍建筑总面积84.49万平方米(包括管庄校区)。学校现有3个国家级重点(专业)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特别是2007年,学校作为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牵头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工程材料安全服役研究评价设施,并负责筹建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 学校现有17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73个博士学科点,118个硕士学科点,另有MBA(含EMBA)、MPA、法律硕士和20个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6个本科专业。学校冶金、材料、矿业、科技史4个全国一级重点学科学术水平蜚声中外(据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结果,冶金、科技史排名全国第1,材料第2,矿业第3);机械、热能等学科享有盛誉;控制、力学、计算机、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一批学科具有雄厚实力;一批新兴学科,如电子信息、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等焕发出勃勃生机。 学校拥有一支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教职工总数2933人,其中专任教师1742人。专任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含双聘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973”首席专家4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6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6人,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3人、讲座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3人次,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1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3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430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735人。人才梯队正在壮大,一大批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 人才培养2010年10月,全日制在校生2.3万余人,其中本专科生13824人,各类研究生8798人(其中博士生2457人、硕士生5846人),外国留学生707人;成人教育学院学生9147人,远程教育学生16991人。在站博士后110人。已形成研究生教育、全日制本专科、高职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多层次、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专利奖项 学校的科研实力十分雄厚。1978年至2010年12月底,共申请专利2508项,授权专利1275项;有100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委级等各种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140余项(2006年:国家奖3项,省部奖32项;2007年:国家奖6项,省部奖24项;2008年国家奖5项,省部奖34项;2009年:国家奖4项,省部奖36项;2010年:国家奖4项,省部奖39项)。1999年教育部编辑的《中国高等学校科技50年高校获奖重大成果一览表》中收录北京科技大学12项重大科研成果,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据教育部统计,1995~2005年,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并列全国第1。据教育部的“2000~2004年高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统计排序”中,我校名列第11。近几年学校“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制氧系统研制与应用”、“岩土工程特大塌方预防与治理综合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基础及材料性能特征研究”、“宝钢高等级汽车板品种、生产及使用技术的研究”等大批科研成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2010年发布数据,2010年学校师生发表论文被“SCIE”、“EI”收录数量分别居全国高校第37位和29位。 校园活动剪影(11张) 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学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学校学生在历年国家及北京市的各种竞赛中多次获得殊荣,特别是学校每年被评为全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学生代表队在全国第一、二、三、四、五、六、九届机器人电视大赛中稳居前三甲,两次获得冠军,于2005年参加亚太地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获得亚军。学校同时高度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努力营造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先后被授予“北京市文明校园”、“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校”及“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等光荣称号。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现有1个国家科学中心(筹),3个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2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两期“211工程”建设期间,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并列全国高校第1。十一五期间,学校科研经费以年均近1亿元速度增长,获得三大国家科技奖22项,名列全国高校前茅。学校成立了冶金工程研究院、新材料研究院及广东研究院,并与宝钢、鞍钢、武钢、首钢等开展了实质性共建合作,开创了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崭新篇章。2007年,学校作为唯一的教育部直属高校牵头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工程材料安全服役研究评价设施,并负责筹建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一、国家科学中心 (1) 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筹)二、国家重点及专业实验室(3) 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效钢铁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筹) 固体电解质与冶金测试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 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四、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 国家板带生产先进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简称北林,原名北京林学院,是北京学院路八大学院之一。创办于1952年10月16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的农林类高等学校。1996年被国家列为“211工程”首批建设的41所高校之一,2001年被列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设的22所高校之一。2004年5月通过教育部评估,正式设立研究生院,成为全国56所建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北京林业大学被称为“中国林业和生态环境的最高学府”,在中国林业院校中享有较高声誉。2009年,进入“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行列。 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以林学、生物学、林业工程学为特色,农、理、工、管、经、文、法、哲、教相结合的多科性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现有13个学院,35个博士点,73个硕士点,53个本科专业及方向,拥有9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一级)(含3个二级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二级),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截至2009年5月,学校在校生21510人,其中本科生12993人,研究生3275人,各类继续教育学生4294人,非计划招生高等教育学生中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948人。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00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589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8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8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05人。教师获奖众多,其中有1人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人获国际环境突出贡献奖,1人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人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4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其他获各类省部级以上奖励200余人次。 北京邮电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 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全国75所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之一。 其前身北京邮电学院建于1955年,是新中国的第一所邮电高等学府。1993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改为现名。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北邮已经成为一所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工学门类为主体,工管文理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是我国信息科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目前,学科专业已经涵盖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军事学、教育学、哲学等9个学科门类,涉及22个一级学科。学校现有36个本科专业,41个硕士专业,两类专业学位硕士点(MBA工商管理硕士和工程硕士),14个博士专业和4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有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校图书馆是全国最大的邮电通信专业性图书馆,现有馆藏书刊116万册,电子资源66万册(件),在“通信与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藏书齐全,并具有一流的现代化数据检索和信息查询服务水平。北京邮电大学是创建"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十所大学之一, 也是全国第二代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2)主干网的核心节点之一,学校的计算机校园网是CERNET示范工程。学校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教育设施先进、齐全。 目前,学校拥有着一支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北京市科技新星、省部级“青年学科带头人”、省部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等为骨干的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在通信及相关领域,拥有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炯槃教授、两院院士陈俊亮教授、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徐大雄教授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的博士生导师和学科带头人组成的学术梯队。在学校专任教师中,共有院士11人,专职教授、副教授527名,具有正、副高职称的教师600余人,他们当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5.8%,有128名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家级专家,其中有不少是国内外的知名学者。此外,学校还聘任兼职教授446名。 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院校和"111计划"重点建设高校,是全国能源电力领域的最高学府,有“电力黄埔”之称。学校创建于1958年,原名北京电力学院。1969年,学校迁至邯郸,1970年迁到保定,更名为河北电力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更名为华北电力学院,面向全国招生。1995年与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组建华北电力大学。2005年学校校本部迁至北京,分设保定校区,分别称为华北电力大学和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学校专业设置比较齐全,教学、科研条件比较完备,博士、硕士与本科教育层次兼备,并与高等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法等相结合的并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布局。目前,学校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生物质发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电力节能工程研究中心和1个北京市能源发展研究基地(文科);设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博士点专业(其中,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5个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20个硕士点专业、54个本科专业、4个二学士学位专业,有MBA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现占地1609亩,建筑总面积100万平方米,总资产27亿多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达近3亿元,图书馆藏书150万册。 全校共有教职工2835人,在编专任教师1679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4人、博士生导师109人,正教授326人,副教授505人。形成了一支以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为学术带头人,以中青年教师为学术骨干,具有良好师德和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目前,以李成榕教授为带头人的“电力系统保护与安全战略防御”与以刘宗德教授为带头人的“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失效预防” 共2支团队入选“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006年,以刘吉臻教授为第一主研人的“火电厂厂级运行性能在线诊断及优化控制系统”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学校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发展道路,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立校之本,现有各类在校生38376人,其中研究生6276人,本专科生20004人,成人在校生11996人,外国留学生100余人。此外,以学校为主创办的科技学院(独立学院)有在校生7000余人。建校50年来,学校培养了10万余名毕业生,他们中许多人已经成为相应领域的优秀拔尖人才,成为我国电力行业的骨干力量,为国家电力工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始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现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由国防科工委、教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黑龙江省政府四方共建。学校是首批入选国家“211工程”建设、教育部“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国家“111计划”重点建设院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总政治部“21世纪人才强军计划”高校、设有研究生院和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等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现设有18个学院,4个教学系、部、中心;设有40多个科研机构以及150多个科研和教学实验室,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科研中心10个,国家级教学培训中心11个,拥有全国最大的校园操场(周长1100米,6个标准足球场大,以前是哈军工坦克训练和阅兵用的),拥有全国高校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单体建筑面积超过64000平米(含闷顶和地下一层400米塑胶跑道)共有藏书270余万册。 另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 学校具有“三海一核”领域主体学科特色鲜明、相关学科支撑配套、专业结构布局合理的特色学科专业体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6个,本科专业6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13个,学科专业涉及8个学科门类和37个一级学科。学科专业中,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十一五”国防特色学科11个、国防特色专业7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十一五”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4个、一级学科5个、二级学科17个、重点交叉学科2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3199人,其中专任教师1806人,教授392人,副教授484人。教师中有“两院”院士9人(含双聘6人),博士生导师29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9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4人。各类在校生2.4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3万余人,各类研究生8000余人,外国留学生800余人。学校是首批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并被教育部、总政治部列入“21世纪人才强军计划”,是海军在东北地区唯一选拔培养后备军官的依托学校。现有海军国防生800余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央部属高校,是教育部直属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为主,理、工、文、管、经、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最早建有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也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大学。学校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的地质系(科)合并组成的北京地质学院。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在京、汉两地独立办学,分别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北京学院路八大学院之一。 学校现有教职工12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800多人,高级职称教师400多人,博士生导师200余名,中国科学院院士9名,俄罗斯外籍院士5人,千人计划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长江学者3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13名。近年来,我校专任教师中3人获霍英东基金会"青年教师奖",4人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3人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其中金锤奖3人,银锤奖20人),4人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中组部直接掌握的高级自然科学专家10人,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6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9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3人。此外,学校聘有60多位国内外著名学者为兼职教授。 50多年来,学校历经了创建、发展、搬迁、重建和振兴的曲折办学历程。历届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体地大人,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培养了大批经济建设急需的地质专门人才,为新中国工业的起飞和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4万余名毕业生中,有27人成为两院院士,200余人成为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学校逐步成为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成为我国地学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地学研究的基地。学校现有18个院(系、部),47个本科专业,11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工程硕士领域和MBA、MPA授权点,9个博士后流动站。涵盖理、工、文、管、经、法、哲和教育8个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生1.4万人。另有独立学院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在校生1.2万人。大学现任党委书记王鸿冰,校长邓军。 学校在5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秉承“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优良校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特色加精品”的办学理念,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目标而不懈奋斗!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是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 国家(首批22所)“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 国家“111计划”成员高校之一,是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授予权的高校之一;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46所高校之一; 全国首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校,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全国40多所百年高校之一。中国矿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地处北京和徐州的两个办学实体组成。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是在原北京矿业学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所研究型大学。是北京学院路八大学院之一。 学校的前身是创办于1909年的焦作路矿学堂;1950年学校由焦作迁至天津,更名为中国矿业学院;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清华大学、原北洋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的相关科系调整到中国矿业学院,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53年学校迁至北京,更名为北京矿业学院;“文革”期间学校搬迁、更名,形成异地办学格局;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成立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8年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1960年和1978年,学校先后两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2000年2月,学校整体成建制划归教育部管理,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学校现设有研究生院等11个学院,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7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1个本科专业;8个“十五”期间“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8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设置学科,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此外,学校还是培养工商管理硕士(MBA)、在职工商管理硕士(EMBA)和工程硕士的单位。建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多个基础和专业基础实验室,还有水煤浆世界实验室、中日地层环境力学中心以及国际交流中心。2007年学校成立了我国首家以能源与安全为特色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关村能源与安全科技园”和“中国矿业大学留学人员创业园”。2008年成立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首届董事会,全国60余家能源企事业单位成为学校首届董事会董事单位。 学校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博士生导师145人,硕士生导师144人,68%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95%的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中有6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人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8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3人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 6人荣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个, 30人被列入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简称“石大”),中央部属高校,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两个办学实体组成,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高校,全国研究生院56所高校之一,拥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校前身是1953年创立的北京石油学院(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校),1960年10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高校,1969年学校迁至山东东营胜利油田,更名“华东石油学院”,1981年6月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内成立研究生部,1988年学校更名“石油大学”,校本部设在北京。是北京学院路八大学院之一。 学校形成了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学校设有11个院(系、部、中心),共有27个本科专业;拥有11个博士授权的一级学科,51个博士点,6个博士后流动站;33个硕士授权的一级学科,151个硕士点;在20个工程领域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5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2个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4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研究机构。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237人,专任教师746人;在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56%。教授218人,副教授24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84人。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3个,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5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北京市教学名师8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5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3人,霍英东教育基金获得者9人,孙越崎能源大奖获得者6人,李四光奖获得者6人,侯祥麟基金奖获得者4人,何梁何利基金奖2人,入选“新(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3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