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八十家佳作集 |
释义 | 《八十家佳作集》最初是十本一套的小说集,32开本,每本约100页,全套1140页,1945年新流书店出版。后来新流书店又出了个精装本,分上下两厚册,书名改成《抗战前后》,1947年9月出版。《八十家佳作集》选集作品的时间跨度从1935年到1944年,选取了这一段时期的100个短篇结成集子,用以纪念抗战发动后的事物片断。《八十家佳作集》十本分别是《将军》、《难民船》、《新生》、《包身工》、《团聚》、《滹沱河夜战》、《牛车上》、《楚霸王自杀》、《差半车麦秸》、《火拼》,作家有巴金、沈起予、张天翼、夏衍、丁玲、碧野、萧红、郭沫若、姚雪垠、杨朔等八十人,题材涉及赈米、征兵、雇工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所选小说主要来自广州、汉口、长沙、重庆这些地方出版的刊物,如《文艺阵地》、《自由中国》、《烽火文丛》、《七月战地》以及“孤岛”上发行的《文艺半月刊》、《文艺新潮》等。 编辑小说集,特别是涉及众多作家的小说合集,需要讲究各篇小说的前后排序,但这不能像上了梁山的好汉排座次一样,“文无第一武无二”,要评判一些好小说,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编辑者如果不设置一个看似公平的排序标准,引来作家们的“腹诽”也是可能的。《八十家佳作集》编辑的方式是,按照作家来分别次序,在此之间顾到时间的先后,质量的平均,内容的先后联系关系,“务使把握住氛围,读者因之不会有一种不调和的异样的感觉”。为了进一步强调编辑的公平、公正、公开,编辑者施若霖在序中说“我们没有门户之见,只要好,虽然无名作家也不顾,当然也不知什么必须标榜名作家而把无名的放弃了”,我后来看到孔夫子旧书网上拍卖过一本《八十家佳作集》之《包身工》,是施若霖的旧藏,“当然也不知什么必须标榜名作家而把无名的放弃了”这一句话施若霖的手迹干脆改成“当然也没有理由必须标榜名作家而标榜自己”,如此把自己的选文观说得更加直白了。 施若霖,浙江鄞县人,原名施润德,字若霖,1937年在上海编《年青人》,“孤岛”期间协助胡山源编《申报·自由谈》,1941年主编《申报·春秋》及《文艺世界》,解放后也为《文汇报》、《光明日报》写过稿,是个老报人。在群星璀璨的现当代文学史上,这个老报人未见影响,但在文学史的背后,施若霖这样的老报人不应该被忽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