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八大王事件 |
释义 | 1982年初,中央下发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的紧急通知,以“投机倒把罪”抓了一批走在市场经济“风头浪尖”上的人。在个私经济发源地温州,五金大王胡金林、矿灯大王程步青、螺丝大王刘大源、合同大王李方平、旧货大王王迈仟、目录大王叶建华、线圈大王郑祥青以及电器大王郑元忠等几人被列为重要打击对象。此被称为“八大王”事件。 事件内容八大王事件”仅仅是1982年经济整肃运动的冰山一角。到1982年底,全国立案各种经济犯罪16.4万件,判刑3万人,追缴款项3.2亿元。在“八大王事件” 发生后的2年多时间里,温州和浙江的脚步缓慢了许多。经济整肃让私营经济遭遇第一次寒流,大大延缓了它的成长势头,特别是先发的浙南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承受的冲击和压力最为明显。 “八大王事件”并非偶然,国家动用政府机器,对民间力量突破旧体制的“急先锋”们做出遏制,明显有着超出经济以外的意味。 直到1984年,时任温州市委书记的袁芳烈深感“八大王案不翻,温州经济搞活无望”。他组织联合调查组,对全部案卷进行复查,被捕的几个人才被取保候审,或无罪释放,而后恢复名誉,归还已经被没收的财产。 回想当年,“八大王”之所以会被列为重大经济犯罪分子、全国重点打击对象,一是其标本性和群体性,另一原因是事发地为众矢之的的温州。 1983年前后,温州的个体工商企业已占全国总数的1/10。“一双手”、“两条腿”、“三分邮票”、“四小产品”的家庭作坊式生产,使温州人在不声不响中完成了资本积累。 在这个中国私营企业最早萌芽的地方,争议与喧嚣长期存在。在一些人眼中,它是资本主义的温床,而在另一些人的心目中,它是市场经济的“麦加”。每一次的观念交锋,温州总是首当其冲,对这座城市的评价,成为了改革立场的“温度表”。 从1982年“八大王”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到 1985年“温州模式”被正式提出,再到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温州被称为“奇迹”。这番历程,是我国个私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社会变革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