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北京电子显微镜中心
释义

中心简介

北京电子显微镜中心是科技部、教育部、北京市科委于2006年12月在原清华大学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基础上建设的以共建共享方式运行的、开放型的、国家级创新性高端科学研究的基础平台。

中心的建设目标是:努力成为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国际知名的电子显微学实验室,电子显微学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究和传播中心,高水平的电子显微学科研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训中心,电子显微镜及其相关设备和人力资源的共享中心,我国自主创新研究工作的电子显微镜支撑平台。

组织机构

北京电子显微镜中心成立了“中心领导小组”、“中心管理委员会”、“中心技术委员会”,并任命了中心主任。

中心领导小组

组长:吴波尔

成员:陈吉宁、武贵龙、杨伟光

中心管理委员会

主任:陈吉宁

委员:张渝英、明炬、张继红、李明、王琛、叶恒强、张泽、朱静

中心技术委员会

主任:叶恒强

副主任:王中林

委员:李方华、张泽、彭练矛、徐伟、姚骏恩、袁俊、朱静

中心人员

中心主任:朱静(院士)

成员:章晓中(教授) 、于荣(副教授)、程志英(高工) 、闫允杰(高工) 、周惠华(高工) 、申玉田(高工) 、张蕾

仪器设备

FEI Titan 80-300 球差校正电镜;JEOL 2010F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TECNAI G 20透射电子显微镜;JEOL 2011透射电子显微镜;JEOL 200CX透射电子显微镜;HITACHI S-5500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HITACHI S-4500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JEOL 6301F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管理模式

中心实行固定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客座研究人员相结合的人事制度。采用委托测试、项目合作研究、共享设备、互联网远程异地协同研究、以及客户所需的其它服务形式,为全国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部门和企业的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进行开放性研究和服务。

总体领导

由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北京市科委、中科院和清华大学组成领导小组承担总体领导。

管理委员会

由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北京市科委、清华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北京工业大学等单位及国内电子显微镜界知名学者等共同组成“北京电子显微镜中心”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管理条例、协调和监督,任命中心主任和聘请技术委员会委员。

技术委员会

由国内电子显微镜界知名学者等共同组成“北京电子显微镜中心 ”技术委员会,确定中心建设和运行中技术层面的重大问题。管理委员会和技术委员会各设秘书 3 人。

中心分部

清华大学作为“北京电子显微镜中心”承担单位,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北京工业大学作为“北京电子显微镜中心分部”,在“北京电子显微镜中心”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共同完成“北京电子显微镜中心”的最终目标。

中心主任责任制

“中心”实施“ 中心”主任对管理委员会和技术委员会的责任制。中心主任需定期向管理委员会汇报工作。

资源共享

所申购的“高点分辨、高空间分辨、高能量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产权属国家所有,委托设立于清华大学的“北京电子显微镜中心”进行管理,执行资源共享任务。

所申购的“高点分辨、高空间分辨、高能量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及各单位原有共享设备的管理均采取主管教授和责任工程师负责制。

人才培养

建设的北京电子显微镜中心是开放型的,对外开放服务的时间占 75 —80 %的法定工作时间,将用于客户的科学研究或一般检测或实习代培;除了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演示以外,人才培养是通过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来进行。

“中心”采取委托测试、共同开展科学研究课题、网上远程协同研究、人员实习代培、经技术培训合格后独立操作共享设备进行科学研究等资源共享服务形式。

运行机制

实行公开开放、设备全天 24 小时的运行制度。开放机时不能满足需要时,主管教授和责任工程师的非服务工作必须在正常八小时上班时间以外进行;机组有责任在保证仪器设备和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延长开放时间以满足共享服务需要。

研究领域

中心的指导思想是以高水平的科研带动高质量的技术服务、设备高效运行和资源共享,中心从事物质科学的研究、材料和器件结构和性能的研究,以及电子显微学前沿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推动和提高我国电子显微镜及其附件的自主研发能力,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服务。

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

纳米粒子、纳米线和多层膜的制备及组装;纳米材料及纳米结构的显微结构和性能研究;纳米材料的尺寸效应、量子效应及其对物理性能和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纳米材料的界面和表面结构及其特性;纳米颗粒和它的支持物的结构、界面结构;实验纳米力学。

材料的显微结构与性能

铁电材料的极化机制和铁电集成材料的界面结构与失效;工程金属材料的显微结构控制、性能和工程应用;金属和陶瓷体材料中界面结构;材料中各类微畴、极化子、析出相等及其界面和表面的结构研究;与自旋电子学相关的多层膜材料制备、结构和性能研究。

材料的电子显微学

高空间分辨分析电子显微学;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像差校正电子显微学;电子结构、电荷密度分布和电子能量损失谱的实验电子显微学方法研究;高分辨图像、电子衍射图和电子能量损失谱的模拟和优化算法;原位电子显微学。

计算材料科学

第一原理方法;分子动力学方法

电子显微镜的附件的研制

开放服务

中心根据用户委托的工作内容分别采取了委托测试、共同开展科学研究课题、网上远程协同研究、人员实习代培、经技术培训合格后独立操作共享设备进行科学研究等资源共享服务形式。服务对象遍及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公司;服务于国家、地方各类科研和开发项目近百项,包括 863 、 973 、军工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对外检测分析服务

1.实行公开开放、设备全天 24 小时的运行制度。额定机时的 75 - 80 %用于对外开放检测分析服务。

2.在保证实验室和仪器安全的前提下,鼓励研究人员自行上机,进行实验。所有操作电镜的人员都必须经过笔试和操作考试,合格者方可独立上机。

网络远程检测分析服务

中心利用清华大学已建立的电子显微镜远程协同研究示范共享系统为全国的科研人员,尤其偏远地区的科研人员,方便快捷地提供中心设备的共享服务,利用该系统用户只需要一台普通的计算机就可在自己的实验室远程共享中心的电子显微镜。 青海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青岛科技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多次通过远程共享系统在其实验室利用中心的电子显微镜完成所需的实验工作。

培训

中心在为社会提供优质委托实验服务的同时,为社会提供了优质的电子显微学理论和技术培训服务。中心分别为昆明理工大学、中科院化学所、厦门大学、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等校内外各单位培训了在职人员和学生(本科生、研究生和 博士后) 近 200 余名。通过人员培训工作, 中心既起到了其技术扩散和人员培训的作用,提高了社会应用电子显微镜进行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水平,而且由于他们可以利用晚上和节假日独立使用中心的共享设备,因此极大地提高了其科研进度和深度,提高了中心设备的利用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17: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