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安市城之战 |
释义 | 背景安市城之战 645年 六月初,唐军主力南下。 二十日,唐军进至安市城(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下,纵兵攻城,高丽北部耨萨(相当于唐的都督)高延寿、高惠真率15万高丽、靺鞨兵前来救援。高延寿率十五万大军,长驱直进,离安市城仅有四十里路。 战前,江夏王李道宗,向唐太宗提出一项奇谋:“高丽以倾国之兵前来迎战,都城平壤的防卫必然薄弱,我请求率精兵五千人,黑虎掏心,先拔除其根本,只要攻克平壤城,那么高丽数十万大军可不战而降。”唐太宗最终并未采用李道宗的计策,而是决定与高丽主力决战。 过程公元645年六月二十二日,唐太宗设计将高丽援军诱至安市城东南8里处,依山为阵,长40里。命李勣率1.5万名步骑兵在西岭布阵,长孙无忌率精兵1.1万做为奇兵从山北穿越峡谷冲击高丽军阵后,太宗亲率4000步骑兵偃旗息鼓登上北山,敕令诸军以鼓角为号,一齐出击。这场庞大的歼灭战能否成功,关键是长孙无忌的一万余名精锐部队能否顺利迂回到高丽大军的后方,切断其归路,完成大包围。 高延寿见李勣布阵,便集合部队,准备迎战。此时长孙无忌的奇兵已经突进到高丽大军的后方,搅起漫天尘埃。太宗在高处见尘烟骤起,遂命擂鼓举旗,唐军各路兵马即鼓噪并进。高延寿惊慌失色,本欲分兵迎战,但高丽军阵形已被冲乱,以统帅高延寿为首的高丽军高层以及下属约四万人的被唐大军分割合围,士卒四散奔逃,被斩2万余人。高延寿率余众依山固守,唐军四面围攻,长孙无忌将所有桥梁撤掉,以断其归路。 六月二十四日,走投无路的高延寿主力共计三万六千八百人,终于放下武器,向唐太宗投降。唐太宗坑杀犯阵的3300名靺鞨兵,挑出耨萨以下酋长3500人,授予军职,迁居内地,其余的人皆放还。唐军还缴获马5万匹,牛5万头,铁甲1万领,各种器械若干。高丽举国震惊,后黄城、银城等地军民皆弃城而逃,数百里内断绝人烟。 唐军回师继续猛攻安市城,守军凭坚城固守。安市百姓闻知李勣奏请克城后坑杀全城男女老幼,皆全力支援守城士卒,致使唐军久攻不下。 面对这座坚强的堡垒,李道宗想出一个非常高明的主意。李道宗命令部众在城东南筑土山,逐渐逼近城墙;又以士卒轮番交战,用冲车砲石毁城楼。城中守军不断增高城墙抵挡,立木栅随时堵塞被毁之处。唐军筑山昼夜不息,经数旬,山顶高出城墙儿丈,道宗以兵驻守。山顶坍下压崩城墙,驻守山顶的果毅都尉傅伏爱擅离职守,高丽守军趁机组织数百名敢死队,冲出被压倒的城墙缺口,夺占土山。 李道宗动用最精锐的部队,连续三昼夜不停地土山发动最强大的攻势,这个弹丸之地成为辽东战争以来最激烈的战场。安市城主亲自前往指挥对唐军的防御,所有安市城的军民都明白这个弹丸之地的重要性,只要土山失守,安市城必陷落无疑。 结果唐军的进攻,最后以失利而告终。 此时已近深秋,辽东一带早寒,草枯水冻,军粮将尽,显然,这场战争不可能无休止地打下去了。唐太宗被迫于九月十八日下令班师还朝。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