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京大学星 |
释义 | “北京大学”星是第一颗以中国大学命名的小行星。1998年5月4日,一颗最新发现的小行星,国际天文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命名为“北京大学”星。“北京大学”星是由北京大学校友陈建生院士和他领导的北京天文台观测宇宙学课题小组发现的,小行星的国际永久编号为:第7072号小行星。 简介当天下午,在北大未名湖畔举行了“北京大学”星命名仪式暨纪念雕塑揭幕典礼。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的领导、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前任校长吴树青、北京天文台王绶倌院士、陈建生院士和朱进博士等出席了会议。 经过1996年2月3日晚,位于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的施密特望远镜又象往常一样,天刚一黑就开始了紧张的观测。当晚的天气状况不太理想,低空有云,又赶上是阴历十二月十五,月光影响很大,无法做高精度天文测光观测,因此值班天文学家朱进和当班观测助手按照观测要求,决定进行小行星天区的观测。前半夜,他们主要对以前发现过的小行星进行了后继观测。午夜过后,他们将望远镜对准黄道附近随机选取天区进行小行星搜寻。凌晨3点半,控制望远镜转动的计算机出了点小故障,朱进花了十分钟左右才将其修复。随后,望远镜指向了室女座的四个小行星天区。观测过程中才发现由于望远镜坐标指示跳码,指的并不是原来打算要观测的位置! 但他们还是将这四个天区按正常小行星巡天方案拍满了3轮。 2月5日,白天值班负责处理数据的助手进行数据处理,发现在这四个任选天区中,只有其中的一个编号为M17F的天区的西北角找到一颗小行星。2月6日凌晨,朱进和另一位观测助手又对该小行星进行了第二次观测,并在预期的位置找到了它。由于这颗小行星已经有了两个晚上的观测,于3月26日将观测结果电告国际小行星中心后,小行星中心立即确认它是新发现的,并暂定编号为1996 CB8。 随后,又于4月6日和7日对这颗小行星进行了后继观测,定出精确轨道,使得国际小行星中心可以把以前别的天文台上报的观测资料进行比对。 国际小行星中心确定这颗小行星分别在1977年、1988年、1992年、1994年被日本、欧洲、美国的观测者拍到过它的踪迹。但由于以前的观测弧段太短而没有定出轨道,因此这颗小行星的主要编号仍保留为1996 CB8。5月30日和31日北京天文台又对这颗小行星进行了进一步的后继观测,同时小行星中心又收到了美国补报的1993年和1996年3月19日的观测数据,使得该小行星的轨道可以非常精确的确定。至此,这颗小行星才有资格拥有它的永久编号。 小行星中心于1996年5月3日的第27112期小行星通报上发布公告,正式决定赋予该小行星永久编号7072号,发现者为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计划的执行者。尽管其它国家的观测者早就观测到这颗小行星,但由于我国的观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北京天文台观测宇宙学组终于赢得了这颗有19年观测历史的小行星的最终命名权。而这颗小行星亦是该组自1995年5月开始实施小行星计划以来第一颗获得永久编号和命名权的小行星! 为纪念北京大学一百周年校庆,经中国科学院同意,由发现者向国际小行星中心提出将这颗小行星命名为“北京大学星”的申请。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的审查,国际小行星中心在1997年8月18日出版的小行星通报上正式宣布,由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计划”于1996年2月3日在兴隆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7072)号小行星命名为“北京大学星”,以纪念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北京大学一百周年校庆。从此,“北京大学星”永载史册,带着北京大学的光荣传统,绕着太阳运行,与日月共长存。 相关信息发现者——朱进男,汉族,1965年4月24日生于北京。1985年7月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获学士学位。1991年7月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获博士学位。1991年7月至2002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工作,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其中1992年5月至1994年4月为该单位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2002年9月起调任北京天文馆馆长。 目前有关职务及主要社会兼职:北京天文馆馆长,研究员;北京古观象台台长;《天文爱好者》杂志主编;北京校外教育协会会长;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天文馆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会副理事长、青少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天文学会副理事长;北京UFO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技史学会理事;北京反邪教协会理事;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委员;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3分支学科(行星系统科学)组委、第15专业委员会(彗星和小行星的物理研究)秘书、第20专业委员会(小行星、彗星和卫星的位置及运动)组委、第55专业委员会(天文学与公众的沟通)组委;北京市人大代表。 SCAP简介1995年5月,由陈建生院士领导的观测宇宙学课题组正式开始并命名为施密特CCD小行星计划,简称SCAP。7072号“北京大学”星是1996年2月3日由朱进博士发现的,也是SCAP计划实施以来第一颗获得永久编号和命名权的小行星。 SCAP是一个以发现小行星和近地小行星为主要目标的观测计划。它利用无法作高精度天文测光观测的非测光夜以及天文昏影终之前和天文晨光始之后的一段时间进行专门的小行星搜寻工作,同时也从施密特望远镜的高精度天文测光观测资料中进行小行星搜寻。 SCAP使用位于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的60/90公分施密特望远镜进行观测。这台望远镜由北京天文台观测宇宙学课题组负责使用。该课题组在陈建生院士的带领下,主要开展与美国和台湾进行多边科研合作的BATC巡天项目的观测和研究。该望远镜的焦比是f/3.0,配备了一个2048×2048的CCD,视场为58角分×58角分。 SCAP是国内目前正在进行中的唯一一个大型小行星发现计划。自1995年5月实施到1999年8月的4年多时间里,在朱进的主持下,经过全组观测人员的努力,已发现获暂定编号的小行星2500多颗,其中已经有69颗小行星由该计划获得国际永久编号和命名权。发现近地小行星5颗(其中2颗是潜在危险小行星),其它大偏心率特殊小行星1颗,实现了我国在特殊小行星发现领域零的突破。在全世界100多个有小行星观测的天文台中,SCAP的小行星观测量和获得暂定编号数1995年、1996年、1997年连续3年进入国际排名前5位。目前,SCAP已经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10个小行星观测台站之一。 SCAP发现和命名的行星SCAP自l995年5月实施以来,已经发现小行星近2000颗,进入世界排名领先行列。 在已经获得命名权的566颗小行星中,我们对22颗小行星进行了命名。他们的编号及名称如下: 编号 名称 (7072) Beijingdaxue 北京大学 (7145) Linzexu 林则徐 (7494) Xiwanggongcheng 希望工程 (7497) Guangcaishiye 光彩事业 (7681) Chenjingrun 陈景润 (7683)Wuwenjun 吴文俊 (7800) Zhongkeyuan 中国科学院 (8050) Beishida 北京师范大学 (8117) Yuanlongping 袁隆平 (8311) Zhangdaning 张大宁 (8313) Christiansen克里斯琴森 (8315) Bajin 巴金 (8423) Macao 澳门 (8425)Zirankexuejijin自然科学基金 (10929)Chenfangyun 陈芳允 (10930)Jinyong 金庸 (11637)Yangjiachi杨嘉墀 (14147) Wenlingshuguang 温岭曙光 (14558)Wangganchang王淦昌 (17693)Wangdaheng王大珩 (18550)Maoyisheng茅以升 (28242)Mingantu 明安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