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13点 |
释义 | 时间意义为24小时制13时,或12小时制下午1时 俗语词义等同于痴头怪脑,愚昧无知。 是沪语中使用率最高的词之一。“十三点”初时意谓“敲乱钟”,原来旧时的时钟,每逢一小时便报时一次,例如下午四时,钟摆便会敲响四下,五点敲五下,至多是十二点,也不过敲十二下,但居然敲出十三响,难道有十三点?当然是出了问题,正如俗语所讲癫癫地! 所以,“十三点”就是代表人的性格“癫癫地”。 俗语出典释法不一。有人认为是英语hysteria(歇斯底里,即癔病)的“洋泾浜语”,但癔病的一般症状表现为疯狂急躁,语言含糊不清,与其有很大差别,所以大多数人否认这个来源。 上海话据1922年版《上海指南,沪苏方言纪要》中释痴字共十三画,故沪人以“十三点”隐指痴显然这一解释比较符合。沪语“十三点”主要用于指女性的痴头怪脑,愚昧无知,如痴情、痴心、痴呆等,而该词也多出自妇女之口,男子较少使用该词。由于“十三点”来自“痴”的十三笔,以后又派生出许多与“十三点”完全同义的词,如“B拆开”、“电话听筒”(旧电话听筒中设13个小孔)等。 上海人的一种习惯用话,主要表达某人“不清醒“的一种说法。 有五种说法: 1.“点”是英语ding(叮当响)的音译,原指钟声,下半日1点钟,钟响十三下是不正常的,所以十三点是指那些“脑袋有毛病的人”,“冒傻气”,“冒失鬼”,“做事违背常理”。 2.一粒四方骰子只有六个平面,每抛一次,只有一个平面在上面,最大的骰子只有六点,一粒骰子抛出七点来就是“出色”,两粒骰子顶多能抛出十二点,而抛出十三点也是“出色”。是不正常的。 3.骨牌的幺五幺六,两个骨牌合在一起正好是十三点,而幺五幺六的形状像蜡烛扦子,且一个一低,不能配对,所以用这种情况来比喻疯疯癫癫的朋友,好话不听,只能拿蜡烛给他们插进去。 4.“痴”字的笔画是十三划,十三点就是十三划,借指“痴”字,说十三点就是说他是个“痴人”。 5.《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十八相送”一折戏中,祝英台向梁山伯反复借景喻情,暗送秋波,几次三番向梁表露求爱之情,可梁竟傻乎乎的无动于衷。这是剧作者的艺术手法,故意为后来的悲剧所作的铺垫和伏笔。上海人口中的梁山伯与“两三八”谐音,这三个数相加是十三,讥讽梁山伯是“十三点”、“侬真是梁山伯,伊主动对侬有意思,侬还格能戆搭搭!”这是民间戏谑性的说法,不失为一家之言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