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关节炎诊疗研究中心
释义

1987年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建立了骨关节科。1990年,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关节病诊疗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作为卫生部重点学科,研究中心主任为国内著名风湿病外科及人工关节外科专家吕厚山教授,以晚期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等风湿性疾病的外科治疗为主攻方向,围绕风湿性关节疾病进行的相关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填补了多项国内、外空白;并且通过研究生、留学生和进修医生多渠道的教学培养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关节病诊疗分中心和应用网络远程医疗教育及会诊,带动关节外科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北京大学关节病研究所与人民医院关节病诊疗研究中心

2000年本中心升格为北京大学关节病研究所,所长吕厚山教授,副所长风湿免疫科主任栗占国教授和本中心副主任寇伯龙主任医师。

Ⅰ临床工作

发达国家由于诊治及时,严重关节畸形的病人已非常罕见,屈膝畸形超过60被认为是手术禁忌,多关节屈曲骨性融合患者如何手术,国外文献未见报道。本中心针对此类晚期风湿性疾病下肢多关节严重畸形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对手术方法、手术顺序、手术范围、围手术期处理等进行改进和创新。包括:

1、突破屈膝60°手术禁忌。我们针对国内患者的膝关节严重畸形,研究制定出一套先按常规进行切骨,再行后关节囊彻底松解,然后二次适量切骨,人工膝关节植入,根据残留屈曲度数进行术后牵引的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治疗方案。包括骨性融合的膝关节通过上述处理,加上关节周围软组织松解及韧带平衡的方法成功地矫正了此类膝关节屈曲超过60o甚至达到90o以上的严重畸形患者,打破了国际上多年来的手术禁忌证,使患者恢复了关节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2、风湿性疾病下肢多关节畸形患者手术顺序选择。我们打破了先行髋关节置换或先选择容易的关节进行置换等常规手术顺序,并根据病人情况及关节畸形程度采用双侧关节置换、单侧髋、膝关节置换及单侧髋、膝、踝三关节同时置换等手术方法,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对肢体功能的恢复和防止远期假体松动起到了重要作用,国际上属创新性工作。

3、单次手术的多关节同时置换。针对风湿性疾病患者下肢多关节畸形、经济承受能力差等问题,在保证病人安全的前提下,采用单次麻醉下一次手术完成多关节置换的方法,减少了病人住院次数、节省医疗费用,利于患者下肢多关节的功能康复治疗,并获得了远期良好效果。

4、高手术风险的晚期重度风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晚期重度风湿病患者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及长期大量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或激素等副作用(包括贫血、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沉增快、免疫指标异常、潜在消化性溃疡、出血倾向、潜在伤口延迟愈合、感染、肾上腺皮质危象、应激性溃疡等危险),手术风险极高,加上长期卧床、精神心理状态改变甚至出现精神异常更增加了手术及术后康复的难度。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制定了一套独特的围手术期治疗措施,包括精神心理准备、肌力准备、药物准备、皮肤准备、器械、植骨及麻醉准备、术后康复等;国内率先建立围手术期处理常规来保证短期内实施手术的成功。

5、率先开展系统性红斑狼疮性髋关节炎、血友病性关节炎、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神经性关节炎(charcots 关节炎)、银屑病性关节炎以及伸直位强直膝关节的人工关节置换。

到2008年10月底,经过16年的辛勤劳动和汗水,吕厚山教授及本中心已经置换5000余膝关节、2400余髋关节、6个踝关节及5个肘关节和腕关节等,平均超过5年最长16年以上的随访结果表明,手术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优良率达91%,病人术后满意率达97%。

本中心做了大量突破性工作,从临床上解决了国内广大晚期风湿病患者的站立及行走功能,提高了我国风湿病外科的治疗水平。在获得直接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治的绝大多数病人重新树立了生活信心,并重返工作岗位。上述各方面工作为我国风湿病外科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也为国际相关领域提供了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研究资料,为与我国相似的发展中国家对风湿病的外科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好评。

美国风湿病协会主席Swanson教授、欧洲风湿病外科学会主席Karl. Tillman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骨科主任Goodman教授及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长等世界知名关节病专家先后来关节病诊疗研究中心进行参观、访问和讲学交流。本项工作在病例数量、手术难度及手术效果上均居国际领先,尤其是膝关节置换方面更为突出。吕厚山教授曾在1997年2月19日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交流会议及1998年3月21日美国第65届全美骨科年会上大会发言,被国外同行专家认为是风湿病人工关节治疗的突破。在2002年的亚太人工关节年会上当选为理事。

此外,关节中心是国内最早开展关节镜外科治疗的单位之一,主要针对常见于中老年的慢性退变性关节炎等关节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如关节镜半月板手术、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滑膜切除术、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术等,手术具有微创、直观、术后恢复功能快、无严重并发症等特点,深受广大患者欢迎,关节镜外科也居国内领先水平。

Ⅱ教学工作

教学上,关节中心先后招收硕士研究生15名,博士研究生13名,CMB资助研修生5名。通过国际合作方式,已选送来自全国各地医学院校的共11名医生出国深造;成功地主办了全国首届骨关节炎诊断与治疗研讨会和连续九期的全国人工关节置换技术学习班,其中人工关节置换技术学习班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影响最大的关节外科领域的继续教育项目,先后有约2000位中高级骨科医生受到了系统培训,人员来自全国省、市、自治区500余家医院。近期又在全国建立了20家关节病诊疗研究分中心;并分别同美国史赛克公司及瑞士普鲁斯公司建立了国内首家关节技术培训基地。关节中心还通过定期举办病人讲座、关节置换病人联谊会等方法了解病人关节置换后的体会,指导病人进行康复锻练,使进行关节置换的病人终生得到我们的悉心指导。

Ⅲ基础科研工作

围绕包括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在内的风湿性关节疾病的发病机制开展了深入研究:

1、强直性脊柱炎易感基因和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建立: 应用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9270635)的资助下,首次报导了HLA-B2704是中国汉族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主要易感基因亚型,并在1999年成功建立了第一个“HLA-B2704转基因昆明鼠模型”,证实了HLA分子在强直性脊柱炎和相关疾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继续支持下,成功建立了人2微球蛋白与HLA-B2704共转基因动物模型,论证了人2微球蛋白在HLA分子表达与递呈抗原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滑膜细胞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结合关节炎外科治疗的临床实践,针对滑膜细胞进行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并探讨了其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1)分析异常增生的滑膜细胞的来源;(2) 滑膜致病动物模型的建立;(3) II型胶原诱导 口服耐受对胶原型关节炎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4) RA FLS参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生与发展的生化和信号转导机制。围绕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细胞所进行的系列研究,揭示了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在类风湿关节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作为“被动反应者”和“主动入侵者”的生化与信号转导机制,对滑膜组织与细胞在类风湿关节炎病程进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了重新界定,并为吕厚山教授早年提出的见解和主张——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积极实行滑膜切除术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3、在关节炎外科治疗的研究领域,开展了人工关节的相关研究:包括术后感染预防和处理;骨长入型骨水泥的研究;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的应力遮挡;国产抗菌素骨水泥研究;冲洗枪对骨—骨水泥界面的影响;正常国人膝关节解剖几何学测定(近段股骨、髌骨等);人工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诊断防治的研究;人工关节术后自体血回输的研究等,通过循证医学原理进行的大规模前瞻性临床随访研究,确定类风湿关节炎滑膜切除术的最佳手术时机。

4、关节置换登记网络管理系统(北京大学985多中心项目):于2001年申请了该项目并已接近完成,使得今后所有的人工关节置换术都能进行详细记录。

Ⅳ队伍建设

本中心现有教授1名,正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4名,护士长2名,护士7名,副研究员1名,副主任技师1名,技师2名,在读博士7名,硕士生2名,形成了合理的科研梯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2: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