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京大学科技法研究中心 |
释义 | 中心简介北京大学科技法研究中心于1990年在国家科委、国务院法制局的支持下经北京大学批准成立。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顾明、中国法学会名誉主席张友渔、国务院法制局局长孙婉钟和北京大学校长吴树清等出席了成立大会,宋健同志在大会上作了有关科技进步与法制建设关系的讲话。时任中心主任由北大法律系系主任赵震江教授兼任,中心现任主任为北京大学法学院张平教授。多年来,北京大学科技法研究中心为科技法学研究和教育,推动国家科技立法和相关学术交流以及培养科技法专业人才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学术中心以国际科技立法与政策、知识产权立法与政策研究为基本定位,着重关注一下研究领域:国家、地方、产业科技创新与知识产院战略研究;大学与公共研究机构知识产权管理研究;技术标准中知识产权问题理论与实务研究;反垄断法框架下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生物技术与遗传基因专利保护研究;高新技术领域专利保护研究;专利分析与评估体系研究;产业及企业创新项目知识产权辅助研究;科研管理人员与研究人员法律培训等。 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部委、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委托的数十项学术科研项目,包括国家863计划项目,如《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中的法律问题》、《开源软件的法律问题》等;科技部重点研究项目,如《中国专利发展战略》等;国家知识产权战略项目,如《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 、《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研究》等。中心还出版了包括《科技法学》(赵震江)、《知识经济与法律》(罗玉中)、《知识产权详论》(张平)、《技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评论——实证分析与理论研讨》(张平、罗玉中)、《共享智慧——开放源代码软件知识产权解析》(张平)在内的数十部学术著作,形成了一批在学界、业界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组织机构顾问委员会:段瑞春 中国科技法学会会长 梅永红 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司长 林 新 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副部长 赵震江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罗玉中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中国科技法学会副会长 朱启超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郑胜利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主 任:张 平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兼知识产权学院常务副院长 副主任:刘东进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冯楚建 中国科技法学会理事、常务副秘书长 主任助理:赵启衫 北京大学2008级法学博士研究生 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讲师 特聘研究员:杨林村 科技部知识产权事务中心副主任 易继明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 赵晓海 北大法律信息网总编 刘银良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黄铁军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研究人员:赵启衫 张小林 周晓冰 何怀文 曾 云 杨安进 刘永伟 刘计 行政人员:吴亚平 名师风采罗玉中个人简介: 罗玉中 ,男,1946年1月生于广东省梅州兴宁市。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首任院长(2001年5月-2006年9月),国务院批准的有突出贡献专家。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曾受教育部公派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 法学院作高级访问学者。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管理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 基地——科技法研究所名誉所长。 罗玉中教授完成国家科研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草案研究》、《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研 究(法律政策专题)》、《人权与法制研究》等十余项。主持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十·五"规划统编教材《科技法学》项目。2003年5月-2005年12 月,主持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第18专题《科技发展法制和政策研究》,并参与编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年)。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外法学》、《中国军事》、《中国软科学》、《科技与法律》、《光明日报》、《法制日报》、《科技日 报》、《当代》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代表作有:《法理学与比较法学论集——沈宗灵学术思想暨当代中国法理学的改革与发展》、《知识经济与法律》、 《人权与法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科学技术进步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科技法基本理论》(科学出版社1995年)、《科技 法学丛书》(共五册)(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科技法文丛》(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等20余种。 社会活动: 罗玉中教授多次应邀出访美国、德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将西方科技法学的先进成果率先引介到国内, 并长期致力于中国科技法学体系的建构,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科技法专门研究机构,创办了全国第一家科技法学研究学术期刊,参与创立了全国性的科技法学研究学 会,编撰了全国第一部科技法学教材,对我国科技法制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97年12月,罗玉中教授在中南海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主讲《科技进步 与法制建设》讲座;2002年12月,以《科技法律制度》为题为九届全国人大常委讲授第30次法制讲座;2004年5月,在中南海向温家宝总理等国务院领 导作《科技发展法制和政策》专题汇报。 郑胜利个人简介: 郑胜利教授现任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研究会副会长。美国西雅图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瑞士洛桑大学、日内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德国慕尼黑大学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 计算机技术、知识产权、科技法、专利、技术许可、计算机法律保护 学者经历: 1969年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大气物理专业学士;1985年3月-1986年3月美国专利局等单位进修学习;1990年4月-5月英国伦敦大学、瑞士洛桑大学、日内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德国慕尼黑大学访问学者;1992年7月-1993年7月美国西雅图大学访问学者 担任职务: A、北京大学职务 北京大学法学教授(知识产权法),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 秘书长 北京大学法治研究中心 主任 B、社会学术职务 中国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研究会 常务副理事长 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研究会 副会长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专家咨询委员会 委员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中心 国际仲裁员和调解员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库保护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冲击专家组 成员 C、社会职务 政协北京市委员会 常委 全国最高检察院特邀检察员 教授课程: 本科生课程: 知识产权法 硕士研究生课程: 知识产权法专题、知识产权法理论基础、专利法 博士研究生课程: 知识产权哲学研究、知识产权前沿研究 近五年主要论文著作: 1.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比较研究》,“中外法学”2002年第2期。 2. 《论知识产权法定主义》,2005年9月6日于“22届世界法律大会”发言,“中国发展”2006年第3期。 3. 《我国信息技术领域国家基础设施技术标准与专利池制度构建》,“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第10期。 4. 《新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教育的思考》,中国人民大学主办“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发展创意经济”研讨会发言,2007年10月22日。 5. 主编《北大知识产权评论》系列学术丛书,法律出版社。 近五年主要研究课题: 1. 《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研究》(80万字),国家知识产权局课题,2003年完成。 2. 《专利权的限制与例外》(8.2万字),国家知识产权局课题,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4月。 3. 《中国信息技术标准化中的知识产权问题与专利池研究》(15万字),企业资助研究课题,2006年6月完成。 4. 《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与宣传普及研究》(2.5万字),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研究课题,专家组组长,2006年10月完成。 张平个人简介: 张平教授任职北京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秘书长、亚洲域名争议裁定中心及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域名争议裁决中心专家等社会职务。 主要专业领域:知识产权法、网络法。 开设课程: 本科生: 《知识产权法》、 《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计算机技术的法律保护》 法律硕士、法学硕士: 《知识产权法专题》、《高新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专题》、《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专题研究》、《网络法律问题研究》、《知识产权法比较研究》 博士生: 《知识产权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著作: 《知识产权法详论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8月。 《网络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问题透析》,广州出版社,2000年10月。 《域名与知识产权保护》,主编之一,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1月。 《网络法律评论》(第一卷 /第二卷),主编 法律出版社,2001年10、2002年7月。 《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与马骁合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7月。 《北大知识产权评论》第一卷执行主编 ,法律出版社, 2002年7月 近三年发表论文: 1.“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第一期,2007年2月出版。 2.“专利联营之反垄断分析”,《现代法学》2007.3 3.“网络环境下著作权许可模式的变革”,《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7.4 4.“国家发展与知识产权战略”《河南社会科学》2007. 4 5.“寻求知识共享和权利保护共同的绿洲”,《中国版权》2007.4 6..“美国ATSC数字电视标准中的专利权:问题分析与应对思考”,《电子知识产权》2007.4 7.“飞利浦DVD/3C公益专利无效请求案的思考”,《电子知识产权》2007.5 8.“专利联营的反垄断法规制”,《电子知识产权》2007. 9.“标准制定机构与专利许可机构政策分离的利弊分析”,《电子知识产权》2007.10 10.“商业方法软件专利保护:美国的实践与启示”,《法商研究》,2005年7月,第4期, 11.“技术性贸易壁垒与知识产权”,《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1月。 12.“研究性大学科技成果管理体制改革”,《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二作者, 2006年第1期 13.“浅谈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中国版权》,2005年第3期。 承担的国家级研究课题: 1、《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中的法律问题》,国家863计划委托研究项目。1999年-2001年 2、《中国数字电视标准体系知识产权政策研究》,委托研究项目。1999年-2000年 3、《技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评价》,国家科技部重点研究项目。2000年-2001年 4、《知识产权:中国与世界》北京大学985研究项目。2000年2005年 5、《商业方法软件专利保护的趋势及对策》,日本东京知识产权研究所项目。2001年 6、《中国专利发展战略》,国家科技部重点项目,2002年-2003年 7、《开源软件的法律问题研究》,国家863项目,2002年-2003年 8、《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国家知识产权局项目,2002年-2003年 9、《技术标准中的专利政策研究》国家标准委项目,2003年-2004年4月11日 10、《数字环境下版权授权方式研究》中国版权协会项目,2004年5-8月 11、《北京市专利发展战略研究》,北京市科委项目,2004年 12、《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管理政策研究》,国家科技部重点研究项目,2004年 13、《中国汽车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调查》,国知局项目,2005年 14、《入世后我国知识产权重大涉外案例研究》国知局项目,2005年 15、《开放源代码软件与商业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比较研究》,863项目二期研究2005年 16、《全国专利实施综合抽样调查与专利促进政策研究》,国知局项目2005年 17、《WTO/TBT协议“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的利用与限制”提案研究》,商务部项目,2005年 18、《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立法研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项目2006年 19、《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国家知识产权战略项目,2006年 20、《中国数字电视技术标准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广电总局项目,2007年 21、《WTO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机制的法律对策研究》,司法部项目,2007年 22、《技术标准中的知识产权政策对创新与竞争的影响》,科技部项目,2007年 23、《知识产权制度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WIPO项目,2007年 24、《中国信息技术领域国家推广型技术标准的制定与专利池构建》公司委托项目,2006年 25、《计算机软件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公司委托项目,2006年 26、《技术标准专利许可政策分析及专利侵权的禁令适用》,2007年 公司委托项目 27、《基于动态网络市场的信息通信技术标准之知识产权许可政策研究》公司委托项目,2008年 28、《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专利评估》、《CMMB技术标准专利政策研究》公司委托项目 29、《两岸共同推动产业标准之机制与方向研究》,2008年新项目 刘东进个人简介: 刘东进,北京国际法学会秘书长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国际法学会秘书长。 教育经历: 1981年9月-1985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律学系经济法专业(本科) 1985年9月-1987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国际经济法专业(研究生) 工作背景: 1987年7月-1989年8月,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助教 1989年9月-1997年1月,北京大学法律学系讲师 1996年4-12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1997年2月-目前,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法学院副教授 1987年-1994年,任北京市技术合同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1989年取得律师资格,1989-1992年在北京专利科技律师事务所任兼职律师 1993年-2000年,在北京同和律师事务所任兼职律师、后担任事务所主任 1994年-2005年,担任北京市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委员 2001年-目前,任北京同和通正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 2003年8-10月,国立新加坡大学法学院ASLI访问学者 2004年7月-2007年7月,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 主要专业领域: 国际经济法——长期从事国际投资法、国际技术转让法、WTO法律等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知识产权法——长期从事知识产权法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法律实务——长期从事兼职律师工作,并长期从事法律实务教学工作 文章与书籍: 《从投资法角度看“一国两制”的国际层面——以香港特别行政区为例》,北大论坛法学论文集,第三届“北大论坛”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中国加入WTO与外资法律制度的变革》(合作作者),经济法制论坛2003年第一期(创刊号),2003年 《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影响》,法制日报,1999年11月25日 《知识产权名案代理》(副主编、撰写人),法律出版社,2000年 《著作权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 《科技法律制度》(参与撰写),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科技法学》(参与撰写),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赵晓海个人简介: 赵晓海,北京大学讲师, 1985年至1989年就读北京大学法律系经济法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毕业留校从事法律信息研究与教学工作。1994年通过全国律师资格考试。1993年至1996年在职攻读本系法理专业科技法方向研究生,获法学硕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法制信息中心主任。 学术成果: 计算机辅助法律研究,开设课程:《计算机辅助法律研究》、《法律信息概论》 《论我国法律信息化的若干问题》 1997年3月,《“中国信息化法制建设讨论会”论文集》。 《互联网法律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 2002年第4期,《法律信息文献与研究》 1989年参与研制国家科委重点科技项目《中国法律检索系统》,1990年12月通过专家鉴定,被评为国际先进水平,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1年9月,科研项目“网络与法学教育互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1年,研制完成《中国法律检索系统》英文版。 1992年,研制完成外经贸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法律数据库》。 1993年,研制完成国家科委项目《中国科技法制信息系统》。 1994年,研制完成《中国法律检索系统》5.0中英文版。 1995年10月,完成法律系互联网工程,北大法律系在全国法律校系中首先利用国际互联网,同时成为北大规模最大的系级局域网络。 1995年12月,完成国家教委“中国教育科研网信息资源建设项目-知识产权法数据库”,是国际互联网上第一个有关中国法律信息的站点。同时参与完成“网络法律问题研究”课题。 1996年,研制完成并出版《中国法律检索系统》光盘版,每两个月更新再版一次,到目前为止,该系统收录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 司法解释和判例;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规章;外国法、国际公约;涉外法规英文版等共10万多篇文件,是国内内容最齐全、最具权威性的法律数据库软件之 一,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使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997年5月,正式开通北大法律信息网,国内外互联网络的用户都可以用WWW浏览器随时调阅北京大学法 制信息中心在网上提供的丰富的法律信息,并可参加各种在线法律交流活动,读者可以了解最新立法情况、查询法律条文、得到法律问题的解答、无偿的法律援助和 律师的法律服务,同时开辟在线法律教学。该站点是全国受到教委表扬的唯一的文科站点,被许多国内外著名检索引擎和导航站点连接并排在中国法律类的第一位, 成为国际互联网络中关于中国法律信息的著名站点。 1998年12月,“北大法律信息网”通过北大“211”评审,成为获得北大文科“211”经费最多的项目,以此建成法律系电子阅览室,极大地改善了法律系办公、教学和科研的信息化条件。 1999年5月,获得“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八大地区主干网和重点学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法律信息建设项目,是全国高校13个项目中的唯一文科项目。 1999年6月,受国家商检局委托,完成《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法规库》的研制和出版工作,是国内唯一同时使用全文检索、超文本琏接和浏览器技术的最新法规检索系统。 2000年,中心与北京大学法律翻译研究中心合作,开通国内首家法律英文网——“北大法律英文网”,该网站拥有全球最大的中国法律英文数据库,与全球著名的法律信息集团Lexis建立了合作关系,哈佛、耶鲁、纽约、华盛顿等著名大学法学院均是订户。 2002年4月,研制成功“北大法宝”3.0智能版,首创国内国际领先的双向超文本链接技术,率先突破普通法律数据库简单堆积的局限,通过智能联想, 解决了各类法律文件之间的内部关联问题,使各类法律信息之间融会贯通,极大拓宽了用户获取法律信息的深度和广度,填补了国内法律信息深层数据挖掘和知识发 现的空白。 2003年7月,中心编辑的“逐条智能联想法规系列”丛书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 2003年9月,北京大学法制信息中心与最高人民法院合作研制的《中国审判法律应用支持系统》通过最高人民法院主持的专家鉴定,将由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在全国法院系统推广使用。 段瑞春196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1968年至1977年,他在中国国有大型企业——洛阳轴承厂任技术员、工程师。他曾赴日本特许厅的工业产权研修所学习一年,于1980年取得专利审查官课程的结业证书。段瑞春先生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的首届研究生。他于198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后获得理学硕士;1983年获北京大学经济法专业法学硕士。90年代曾作为中国访问学者赴美国东西方中心、杜克大学,主持多项合作研究项目。 段瑞春先生自1982年起进入中国政府机关,成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1998年更名为科学技术部)公务员。他曾于1986年担任政策局副局长,1991年至1995年担任体制改革司、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司长,此后担任副秘书长。自1994年至1998年,他担任国务院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办公室主任,负责国内知识产权立法、执法和参与国际知识产权谈判的组织协调工作。他是中国同美国、欧盟、俄罗斯等国科技合作协定知识产权谈判的首席代表,在与“复关”、“入世”有关的知识产权谈判中,曾担任主要代表。 2000年,段瑞春先生经国务院任命为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 自2003年起,国有企业监事会成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段瑞春先生是中国国资委和科技部系统副部长级高级官员。 2003年至2005年,段瑞春先生参加《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的制定工作,担任科技政策与法律环境专题研究组组长。2006年,他作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骨干专家,担任该战略纲要和5个专题组报告评审组组长。 段瑞春先生是我国科技界、经济界和知识产权领域的著名专家,兼有理论造诣和实践经验。目前,他兼任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会长、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协会中国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防大学聘请他担任兼职教授。其主要著作有:《国际合作与知识产权》、《技术合同》、《技术创新读本》、《科技政策多维思考》等。 沙龙“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术沙龙”源自2009年3月北京大学科技法研究中心主办的北京大学知识产权法学博士沙龙,由北京大学科技法研究中心主办,国家数字版权研究基地协办,每月举行一次。沙龙立足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联合法院、工信部、科技部等相关部门以及知识产权业界人士,共同探讨近期科技法与知识产权法领域的热点、焦点问题。 网站中心网站设有教学信息,学术研究,信息动态,交流合作,学术论坛等专题,是总新重要的网络平台。网站学术论坛BBS则提供了一个中心与外界紧系在线交流的平台。论坛及时发布相关公告,并定期发起主题讨论帖,同时该论坛也提供中心各期《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杂志的电子版下载。 交流中心非常重视对外学术交流工作,自成立以来中心始终与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以及国内外企业建立了密切联系与合作,并通过主办各类论坛、研讨会和学者互访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外界的学术沟通与交流。比如,中心主办了北京大学知识产权论坛、《两岸公共推动产业标准之机制与研究方向座谈会》等学术活动,曾邀请包括科技部知识产权事务中心副主任杨林村、美国Intel公司法务部标准处主管艾尔·尼德等学者专家来中心举办主题演讲,并先后接待了美国商务部、美国Lilly公司、美国东西方研究中心等的来访,促进了中心与国外知识产权学界、业界研究机构和相关机构组织的学术交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