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
释义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是在信息领域致力于技术创新研究、积极推进技术应用、大力培养优秀人才、努力促进我国相关行业实现跨越式进步的研究机构。研究所所长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著名计算机专家王选教授。

机构简介

研究所始建于1977年9月,1983年正式成立,1986年建立博士点,2002年被评选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国家重点学科点。研究所内设有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博士后流动站。主要研究方向为栅格图像处理技术、集成排版技术、新闻出版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网络传播技术、内容管理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电子金融技术等。

19世纪70年代,研究所在王选教授带领下,参与研制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成功研制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中文电子出版系列产品,引发了我国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后,又相继研制出彩色大屏幕中文报纸编排系统、彩色中文激光照排系统、远程传版技术和新闻采编流程管理系统等,这些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得到迅速推广应用,使中国报业技术和应用水平处于世界最前列。研究所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内外奖励二十余项,其中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两次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王选院士本人也因此荣获 2001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信息社会,数字内容成为信息社会的基本元素之一,研究所在继承电子出版技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数字内容技术的研究,研究范围涵盖了数字内容的创建、管理、发行各个环节,并且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很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现,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和相关核心技术的自主研究开发,是保障我国信息安全的关键。研究所在此背景下重点开拓信息安全研究方向,成立了信息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内设基础研究、产品开发、成果推广等部门,形成了关键技术创新研究、成果转换、市场推广的一条龙体系,重点开展信息安全保障技术框架下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工作,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网络实验室,提供一流的实验条件,保证了研究、开发的实验需要。

发展历程

1974年 ·当时的四机部、二机部、科学院、新华社和国家出版局联合向国家计委建议,开展汉字信息处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并于1974年8月由国家计委批准立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简称为“748工程”,由四机部具体负责。“748工程”共设“汉字情报检索”、“汉字精密照排”和“汉字通信”三个子项目。

1975年 ·王选获悉“748工程”项目,对其中的“汉字精密照排系统”项目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调研、设计该项目方案,并提出了汉字字形信息压缩及快速复原的技术方案——数字存储、字形的轮廓和参数描述,既保证了文字的再现质量,还使字形信息量下降几百倍。

1976年 ·北京大学成立“748工程会战组”,由当时任教务部主任(后任校长)的张龙翔任组长,王选、陈堃銶成为会战组技术骨干。

·王选、陈堃銶等会战组成员完成了字形信息压缩及快速复原技术的研究,并试验成功,使北京大学获得“748工程”中的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研制任务,王选负责该系统的总体设计和研制工作。

·决策跳过当时已成熟的二代机、三代机照排系统,直接研制当时尚无产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机。

1977年 ·北京大学将旧图书馆一楼分配给“748工程”会战组,正式成立了“北京大学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室”,这是计算机所的前身。

·成立了由新华社、电子工业部和北京大学组成的联合领导小组,新华社成为第一用户参与研制工作。山东潍坊计算机公司确定为总承厂,合作生产主机和照排控制器,与无锡电表厂(即以后的无锡计算机厂)合作研制汉字终端,与邮电部杭州通讯设备厂合作研制滚筒式照排机,与四平电子研究所、长春精密光学机械研究所合作研制平板转镜式照排机。

1979年 ·计算机一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主体工程技术研制获得成功,从自主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机上输出了第一张报纸样张《汉字信息处理》。

《光明日报》记者朱军在8月11日头版头条,用通栏标题报道了这一喜讯:“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取得重大突破”。副标题是:“我国自行设计的计算机一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主体工程研制成功”。报纸还在头版编发了评论员的文章和小报的照片。这一报道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1980年 ·时任国务院进出口管理委员会的江泽民同志,就我国自主研制成功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一事,给国务院几位副总理写了一封亲笔信,主张抵制引进国外产品,积极扶持国产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成功地排出样书——《伍豪之剑》,这是用国产激光照排系统排出的第一本汉字图书。方毅副总理看到此书后,挥笔提词:“这是可喜的成就,印刷术从火与铅的时代过渡到了计算机与激光的时代”,邓小平同志得知这一消息后,当即写下了“应加支持”的批示。

1981年 ·计算机一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原理性样机(即华光I型机)在教育部和国家电子计算机总局的主持下通过了部级鉴定。鉴定委员会肯定华光I型机“在汉字信息压缩技术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激光照排机的输出精度和排版软件的某些功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1983年 ·研制成功华光II型计算机一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原来的小规模集成电路被中大规模集成电路及微处理机取代,系统稳定性、可靠性等性能得到提高。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正式成立。

1984年 ·华光II型系统开始在新华社试用。

1985年 ·华光Ⅱ型系统在新华社开始正式排印《新华社新闻稿》等日刊及《前进报》旬报。

·华光II型系统作为中国电子产品的代表参加了日本筑波万国科技博览会,获得一致好评。

·华光Ⅱ型系统通过了由国家经委主持的国家级鉴定及新华社用户验收,会上郑重宣布华光Ⅱ型计算机一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是我国研制成功的一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研项目,它开创了我国印刷技术发展的新纪元。

·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被评选为1985年首届中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研制成功华光Ⅲ型系统,主机由DJS 153机转为DESKTOP 10/SP,参加中国首届发明展览并获奖。

·第一批华光Ⅲ型系统提供给铁道出版社和湖北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使用,是我国第一个实用科技排版系统。

1986年 ·设立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学科点,计算机所成为北大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点。

·“华光型计算机-激光汉字编排版系统”,获198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华光Ⅲ型系统获第1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奖。

·华光Ⅲ型系统和科技版排版软件通过电子部主持的部级鉴定,Ⅲ型系统开始用于排报。《中国机械报》于1986年最后一期(12月30日)发表评论员文章“别了,铅排”。

1987年 ·王选作为唯一发明人申请的欧洲专利“高分辨率字形在计算机中的压缩表示”(专利号EP0095536)被批准,成为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的基石。

·《经济日报》全部采用华光Ⅲ型系统编排报纸,并通过国家级验收。验收委员会郑重宣布:“《经济日报》是世界上第一家采用计算机屏幕组版、整版输出的中文报纸”。

·研制成功以微机为主机的华光Ⅳ型系统 (Ⅰ、Ⅱ、Ⅲ型的主机均为小型机),并在国家经委文印处实际使用。

1988年 ·华光Ⅳ型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实现批量生产。

·《经济日报》印刷厂卖掉铅字,彻底废除了铅排作业,成为中国第一个甩掉铅字的印刷厂。

1989年 ·《人民日报》引进美国HTS公司的照排系统失败,改用国产华光系统,与北大签约。此后,外国照排厂商全部退出中国市场。

·发明专利“高分辨率汉字字形发生器”被授予中国专利金奖。

1990年 ·《人民日报》全部采用华光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人民日报》头版报道“迎接印刷技术革命的挑战”。

1991年 ·华光Ⅳ型系统被香港《大公报》采用,《大公报》成为香港地区第一家全部版面都用电脑编排的日报,也是海外第一家采用国产系统的华文报纸。

·“华光Ⅳ型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获1991年度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成果特等奖。

·计算机所和北京大学新技术公司联合推出新一代电子出版系统一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系统。

·《科技日报》印刷厂照排网络、稿件管理系统和报纸版面远传通过验收,验收委员会一致认为该系统是国内第一个实用的网络支持下的电子出版系统,它使我国在网络化的中文报纸排版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1992年 ·研制成功彩色电子出版系统,并被《澳门日报》采用,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彩色图片与中文合一处理和输出,引发了中文报业的彩色革命。

·《科技日报》采用方正彩色出版系统,出版中国大陆首张彩色报纸。

·研制成功远程传版新技术,在《人民日报》首家采用,通过卫星向全国22个城市传送报纸版面,实现了报纸异地同步不失真地高质量印刷,引发“告别报纸传真机”的技术革新。

1993年 ·与北大方正联合研制的方正电子出版系统中标香港《明报》,从此在海外华文报业大量推广。

·计算机所申报建设的“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获国家计委批准(计科技(经贸[1993]2177号)。

1994年 ·研制成功高档彩色出版系统,并通过国家新闻出版署的鉴定验收,其分色质量、挂网、拼版功能和输出速度在中文电子出版领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实现了彩色技术的又一大突破。

·研制成功面向报社的新闻采编流程计算机管理系统,并在《深圳晚报》成功运行,引发“告别纸与笔”的技术革新。

1995年 ·与北大方正合作研制的“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系统”,获199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被评为1995年度全国十大科技成就之首。

·计算机所研制的激光照排系统,占领国内报业99%和书刊(黑白)出版业 90%的市场;以及 8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开拓新的研究方向:日文电子出版技术、数字化视音频处理技术。

1997年 ·研制成功日文电子出版系统,被日本第二大杂志社利库路特(Recruit)公司采用,日文出版系统正式出口日本,《北京日报》称“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较大规模地出口和销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产品品牌的高科技应用软件”。

·研制成功面向电视台应用的电视节目数字化播出控制系统,在香港亚洲电视台获得应用。

1998年 ·研制成功计算机辅助动画制作软件,被评为首届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1999年 ·“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通过验收,验收委员会认为中心成果对推动我国新闻、出版、印刷技术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研制成功直接制版系统,在《羊城晚报》的《新快报》正式投入生产性使用,“告别软片”的技术革新正式开始。

2000年 ·开拓新的研究方向:

1、网络出版技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数字出版技术、电子图书出版技术

2、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

·研制成功的纯软件栅格图像处理器,出口欧美西文市场。

·研制成功基于互联网的全数字化报业流程管理系统。

·研制成功基于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电子图书出版系统。"

2001年 ·王选教授荣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国工程院评选25项“20世纪中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汉字信息处理和印刷革命”名列第二。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2年 ·立项研制数码印刷技术。

·计算机所信息安全应急小组成功完成对北京申奥官方网站的全程安全防护。

2003年 ·与北大方正合作研制的“数字版权保护系统”被评为2003年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是当年获奖项目中唯一一项软件项目。

2005年 ·与北大方正合作研制的“报业数字资产管理系统”获2005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申报建设“中国文字字体设计与研究中心”(教育部与北京大学联合共建)获得批准。

·计算机所信息安全工程研究中心的蜜网技术研究小组成为国际蜜网研究联盟中的首位中国成员。

2006年 ·与北大方正合作研制的“报业数字资产管理系统”,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研制成功数字报刊与跨媒体出版系统。

·与北大方正合作研制的“电视节目数字化播出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获教育部2006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推广类)。

2007年 ·与北大方正合作研制的“数字化音视频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数字报刊与跨媒体出版系统”获2007年度中国新闻科技奖一等奖。

·发明专利“字形在计算机的压缩表示”、“一种手持设备文字排版对齐的方法”入选首届全国杰出发明专利创新展。

·发明专利“在多位成像深度设备上进行图像复制的调频挂网方法”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与北大方正合作研制的“高端彩色打印控制关键技术”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

·研制成功面向互联网内容的海量信息自动分析技术,在国际顶级学术会议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互联网内容采集分析系统,在国内多个权威机构获得实际应用,取代了国外同类系统。

·计算机所的信息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入选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成为“北京大学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中关村开放实验室)”。

研究所作为北京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将禀承王选教授“技术顶天,市场立地”的发展宗旨,在继承电子出版技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数字内容技术研究方向,重点开拓信息安全技术研究方向,建设一个拥有有效知识共享平台、提供良好实验条件、提倡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学习和科研环境,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为我国信息化建设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8:5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