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 |
释义 | 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Department of Techical Physics, Peking University)成立于1955年,具有辉煌的发展历史和重要的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声誉。50余年来为国家的核科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已为国家培养近万名核科学人才,其中包括两院院士12人。是全国第一批设立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教学科研单位。 专业现况目前,拥有“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全国重点学科;“核物理”国防紧缺专业;拥有全国唯一的核物理理科基地;与北大物理学院重离子物理研究所和理论物理研究所共同拥有全国唯一的“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多项国家重要科研项目,包括主持“放射性束物理与核天体物理”国家重大基础前沿研究计划(973)科研项目。《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是全国核物理学科唯一的国家级精品课。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实验核反应、理论核结构、高能物理、核物理应用、核电子学。在职人员近30人(其中教授7人,包括:973首席一人、长江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人)。在读研究生近100多人。2000年以来,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各种奖励,其中两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专业历史技术物理系在北京大学众多的院系中是比较年轻的一个。她的建立、发展和演变都与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休戚相关。 1955年一月,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尽快建立我国的核工业体系,尽快研制出核武器的英明决策。因此,培养核科学方面的专门人才就成为当时的一个紧迫任务。1955年7月20日国务院下达文件,决定在北京大学建立培养核科学人才的单位,当时叫物理研究室。从此,技术物理系开始了自己的有喜有忧、漫长曲折的道路。 1955年5、6月间,国务院第三办公室选派韩增敏、胡文亮、白晨曦等党政干部,并从各校抽调胡济民、虞福春、朱光亚、卢鹤绂等著名核物理学家和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孙佶、张至善、陈佳洱等来北大开展筹建工作。他们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一面筹建教学实验大楼,并借中科院化学所四楼作临时教学、办公用房;一面派人到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校物理系三年级学生中选调97名学生,并于1955年9月20日开学。开出核理论、核物理、中子物理、加速器、实验方法、放射化学等专业课程,并编出讲义。1956年4月迁进新建成的教学实验大楼,赶排出15个核物理实验,并集中进行实验训练。1956年9月30日我国自行培养的第一届原子核物理专业学生毕业了。随后,又相继调孙亦梁、吴季兰、刘元方等骨干教师和徐光宪教授筹建放射化学专业。1956年两个专业分别从各高校物理系、化学系三年级学生中选调260名学生进行培养。同年还为第二机械工业部(后改为核工业部,现为核工业总公司)代培300多名从各院校分配来的毕业生。这一批核物理、放射化学的毕业生和代培生基本上满足了我国急速发展的原子能事业的需求。 当时物理研究室的领导体制比较独特,党组织由北大党委领导,人事、财务由二机部主管,业务上又属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可以参加近代物理所的学术交流、查阅期刊、借阅图书等。当时,钱三强是近代物理所所长,稍后又是二机部副部长,常来给学生作报告和听取意见。二机部部长宋任穷也曾多次来听取意见。这种独特的体制在当时为尽快建立和健全物理研究室、加速原子能科学人才的培养起了重要的作用。 1958年秋,物理研究室全部工作归属北京大学,改称北京大学原子能系,结束了成立初期的独特体制。作为系的建制,其规模与要求开始走向稳定、深入发展的道路。这一年,除继续从各校选调学生培养外,两个专业都开始招收一年级学生。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核物理专业成立了核电子学教研室、核理论教研室、核物理教研室和加速器教研室。放射化学专业成立了放射化学教研室、仪器分析教研室、核燃料教研室、和辐射化学教研室。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开展了科学研究工作,先后研制了各种类型的计数管、28道分析器、100道分析器、桔子型β磁谱仪。1957年又从前苏联引进了一台25MV电子感应加速器,为开展光核反应研究及教学工作创造了条件。 1960年原子能系又改为技术物理系。1963年起,该系有了从一年级开始培养的毕业生。在这里我们向八所高校物理系、化学系给该系输送大批优秀学生表示衷心感谢!二机部及现在的核工业总公司,现在虽不再直接参与技术物理系的领导,但至今还在大力支持和关心该系的工作。1956到1966年的十年是技术物理系蓬勃发展并不断巩固提高的时期。在这十年中,技术物理系为祖国原子能事业培养出一大批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如今他们已在科研、教学、行政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有中央军委授予“国防科技工作模范”称号的核实验基地司令、中国工程院院士钱绍钧将军,有中科院院院士冼鼎昌、王乃彦、黎乐民等优秀科学家。 技术物理系的前身物理教研室是根据国家原子能事业的需要,由周恩来总理批准于1955年在北京大学设立的。当时,国家从全国各地抽调了胡济民、虞福春、朱光亚、卢鹤绂等一批核物理学家和孙佶、张之善、陈佳洱等教师骨干来物理教研室工作,从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校物理系三年级学生中选拔了一批优秀学生到北大加快学习,一年后他们作为我国自行培养的第一届核物理专业学生毕业。随后,又相继抽调孙亦梁、吴季兰、刘元方等骨干教师和徐光宪教授筹建放射化学专业。1956年,两个专业从各校三年级学生中选调了大批学生进行培养。1958年,两个专业开始招收一年级学生,物理教研室改称为北京大学原子能系,1960年又改名为北京大学技术物理学系至今。“文革”前的10年中,技术物理系为国家的原子能事业输送了大批急需的高水平专业人才,他们成为我国核科技战线的骨干,其中8人后来成为院士。 “文革”时期,技术物理系等三系于1969年内迁陕西汉中,建立了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大家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教学科研活动,但各方面工作受到很大损失。 1979年,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关怀下,北大汉中分校三个系又迁回北京,技术物理系又开始了第二次创业的过程。1981年,原子核物理和放射化学第一批设立博士点。1983年,建立了重离子物理研究所。1984年,放射化学改名为应用化学。1988年,核物理与核技术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85年原子核物理和放射化学第一批设立博士后流动站。1993年,核物理经单独评选进入物理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理科基地);核物理与核技术共同建立了重离子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997年,核技术及其应用设立博士点。2000年,应用化学设立硕士点。 技术物理系目前主要分布在技物楼和加速器楼。经过整治,两个楼的基础设施和周围环境均得到很大改善,十分适宜与从事教学科研。二十年来,经过国家的专项投资、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与重点实验室投资、理科基地投入、211工程、一流大学计划等的持续建设,实验室的设备得到很大发展。目前有三台加速器和钴源等大型实验设备,还有大量国际先进水平的各种实验设施,为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条件。 技术物理系老一辈的师资力量雄厚。近年来,新老交替进行得也比较顺利,年轻的博士、硕士已经成为学科的主力。 技术物理系的本科专业包括物理学和应用化学。研究生学科包括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核技术及其应用、无机化学、环境化学、应用化学等。改革开放以来,技物系培养的人才遍布全世界。每年的本科毕业生中,约三分之一直接去国外深造,其他的绝大部分在国内的几个大科研单位上研究生。由于基础好、且兼有理科和工科的训练,技物系的学生参加工作后适应社会的能力比较强。他们中有美国布鲁克海汶国家实验室的研究员,有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新任所长,有中国原子能研究院核物理所的年轻所长以及许多国家杰出青年称号获得者和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等。也有的到非核领域工作,同样取得卓著的成就。如在通讯领域工作的刘韵洁先生,1999年在国际上被评为数字通讯领域全球最有成就的50位精英之一,目前任中国联通公司的副总裁和总工程师。 研究内容实验核物理科研队伍: 叶沿林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华辉 副教授 郑涛 副教授 葛渝成 高工 李智焕 副教授 楼建玲 讲师 薛志华 工程师 研究内容简介: 随着实验手段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物质的微观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入。国际上核物理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放射性核束物理、核物质的新形态、夸克对核的效应、强子结构与相互作用、宇宙形成与天体演化中的核过程等领域。放射性核束物理的研究对象是过去未知的几千个非稳定原子核,涉及量子非线性、晕结构和集团结构和连续态耦合等重要物理问题,并对核天体研究有关键影响。 北京大学实验核物理组承担并圆满完成了973项目的“丰中子核结构和核反应课题”,在放射性核束方面的实验工作主要集中在研究中子晕、中子皮和丰中子集团结构,以认识奇特核中新的结构图像和规律;研究丰中子核能级结构,以深入认识弱束缚核子的特殊耦合效应。氮同位素丰中子核的破碎反应研究表明,对于丰中子弹核,与中子符合的碎裂产物同位素产额分布是一个既容易测量又对弹核密度分布灵敏的观测量。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进行了首次以中国人为主的实验,研究了6He的中子转移反应。建立了中子球大型探测装置,可用于丰中子核结构的系统研究,极大地改善了我国在这个领域的实验探测手段。 理论核物理1.原子核结构与衰变理论 许甫荣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高春媛 副教授 研究方向: * 理论研究强子间的相互作用、运动规律; * 原子核结构与核态性质; * 原子核各种各样的衰变; * 解释和预言各种实验新现象; * 发展量子多体理论方法 2.晕核与核天体理论 孟杰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张双全 讲师 研究方向: 1. 多粒子多空穴手征双重带的研究 2. 形变晕核的研究 3. 核子关联与结团结构 4. 原子核的单粒子共振态研究 5. Excited states in exotic nuclei 6. 质子-中子对关联 7. 密度依赖的相对论Hartree-Fock理论,探讨包括交换项和 Pion介子后的新物理 8. 重核裂变及反射不对称系统的微观研究 9. 基于质量的实验测量促进理论模型发展 10. 天体物理相关的核物理研究及平均场理论的对称性恢复等问题 高能物理科研队伍: 冒亚军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班勇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钱思进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王思广 讲师 研究方向: 奇异强子物理,核子自旋结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和τ-c物理。高能粒子物理实验的研究和网格计算技术在高能物理(及其它学科)中的应用的研发等。 应用核物理科研队伍: 姚淑德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郭秋菊 副教授 张亚伟 高工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围绕加速器开展的离子束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研究,包括团簇物理,特殊的离子束分析技术,离子束材料改性,离子束合成新材料,极端条件下的物质结构(如微-纳结构)和物性研究,材料的辐照损伤研究;以及辐射防护及环境放射性研究;核电子学应用与开发研究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