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释义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是中国综合性大学中建立最早的国际关系学院,是我国培养国际问题和外交、涉外工作应用、研究和教学专门人才的最重要基地。

基本情况

发展概况

学院成立于1996年,其前身是1960年建立的北京大学政治学系(1963年改名为国际政治学系)。 我们已经拥有了国务院学科目录中有关国际政治的所有本科、硕士、博士专业,即本科的国际政治、外交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硕士的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外政治制度、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运动; 博士的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及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合办的科学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运动,其中国际政治、科社与共运是全国重点学科。我院还与政府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设立了政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全院形成了三系(国际政治系、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国际政治经济学系)三所(国际关系研究所、亚非研究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的格局,以及美国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俄罗斯研究中心等20多个科研中心。学院师资力量较强,知识结构合理,梯队整齐,现有教师55名,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25人,讲师3人;现共有各类学生1024人,其中本科生520人,硕士生、博士生424人,国际关系与对外事务双学位生80人。在这些层次中有外国留学生170人。

国关新楼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新楼是由郭炳湘、 陈瑞球博士和意大利的知名社会活动家瓦洛里先生捐助。分A.B.C三幢呈U字形,是北京大学目前最现代化的大楼。B楼的秋林报告厅是邀请知名国际关系人物及学者演讲的场所。

院、系、所负责人

名誉院长: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副总理钱其琛;院长:王缉思教授;副院长:贾庆国教授、王逸舟教授、关贵海教授、唐士其教授;范士明副教授;党委书记:李寒梅教授,副书记:范士明副教授、虎翼雄副教授。国际政治系主任:李义虎教授, 副主任:张锡镇教授、连玉如教授。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主任:叶自成教授,副主任:牛军教授。国际政治经济学系主任:王正毅教授,副主任:朱文莉副教授。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袁明教授(兼)。亚非研究所所长:李玉教授(兼)。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黄宗良教授。

教学工作

近年来,国关学院进一步严格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学风、考风教育,顺利完成了学校及学院的各项教学任务。同时,该院充实完善了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了多名国外专家教授来校上课,形成了本院教师、国内兼职教授及国外兼职教授相结合的各个层次的教员队伍体系。学院还着重加强了外语教学的力度,全院学生的英语口语课一律聘请外国教师任教,部分研究生的英语精读课程也聘请了外籍教师上课。在此基础上,学院与国外院校展开了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选派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赴国外进修、学习 。

联合培养

近年来,我院积极开展了与国外知名大学在联合培养学生方面的合作。现有项目是:本科生第二学位计划:每年考试选拔10名本科生,在第三年时派至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一年(主要费用由学院负担,学生本人只需准备少量生活费),第四年返回北大。修满该计划规定的学分后,学生可获得北京大学与早稻田大学分别颁发的两个学士学位。中日合作培养硕士生计划:每年招收优秀硕士生8-9名,大量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授课,尤其重视英语、日语能力的训练。学生在学期间享受特别补助,在第2年时公派至日本修学一个月,毕业后如欲出国深造可免交研究生培养费。双博士学位计划:每年考试选拔5人,学制4年。

第一年时在我院修满应修学分,第二、三两年派至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收集资料、准备论文(全额奖学金),第四年回到我院完成论文。参加该项目的同学需完成两篇论文,中文论文答辩通过后可获得北京大学颁发的中国博士学位,日文或英文论文答辩通过后可获得早稻田大学颁发的日本博士学位。

科研活动

截至2003年底,学院教师承担的国家科研项目、国家教育部项目及国际合作或海外基金资助课题有32项,其中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1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项。近年来,国际关系学院所属各科研机构在学院的统一领导下,开展了大量的学术科研活动,举办了一系列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同时,全院教员科研活动成果喜人,出版、发表了大量专著、译著、教材、学术论文,在学术界产生了相当影响

外事活动

国际关系学院保持和建立友好交流关系的外国和港澳地区院校有:日本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日本大学、成蹊大学、信州大学、新泻大学、名古屋大学、美国美利坚大学、法国波尔多第四大学、以及香港城市理工大学和香港大学等。

党的建设与学生工作

国际关系学院现有党员 390人(包括预备党员73人),其中教工党员113人,学生党员277人(其中本科生党员112人,研究生党员165人),党支部19个。在学校党委及学生工作部的领导下, 国际关系学院党委坚持“全面育人”的方针,深入开展三讲”教育,并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全院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学院坚持以服务师生为指导思想,依据不同年级特点,围绕全面成材的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多渠道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学习,加强党团组织建设。

专业介绍

Ø 国际政治——综合培养国际政治、区域政治和中国对外战略方面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高等学校教学和外事部门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Ø 国际政治经济学——侧重培养政治经济学方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学科教学与研究能力以及在跨国机构与公司、国际组织和对外关系部门从事实际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Ø 外交学——偏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在外交学方面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良好的研究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实际部门和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

机构简介

国际政治学系

国际政治学系由世界政治、国际关系和中国政治三个教研室组成,现有教师16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7人,讲师1人。现有3个硕士点(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中共党史)和2个博士点(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为全国一级重点学科。

主要教学内容与研究方向:国际政治学基本理论,国际关系史,国际组织与国际机制,比较政治,中国政治,台湾问题,港澳及华侨华人问题,东北亚、东南亚问题。

系主任:李义虎, 副主任:张锡镇、连玉如。

外交学系

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简称外交学系)成立于1996年。外交学专业下设中国外交与外交学两个专业方向。现有教师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

主要教学内容与研究方向:外交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方法,外交制度、外交手段和外交实务;中国外交史,中国外交思想,现当代中国外交政策和中国外交战略;各主要国家的外交史、外交思想和外交政策。

系主任:叶自成,副主任:牛军。

国际政治经济学系

国际政治经济学系成立于 2003 年。现有教师4人,其中教授1 人,副教授 3 人。

主要教学内容与研究方向: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国际经济合作,区域化比较研究,比较政治经济,中国对外经济关系,亚洲区域化的政治经济学,中国转型的政治经济学,以及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发展和转型、国家竞争力的政治经济研究。

系主任:王正毅,副主任:朱文莉。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是在原国际政治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教研室的基础上于1994年成立的。1997年本所国际共运博士点与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科社博士点合并为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博士点。研究所现有教师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

主要研究方向:西欧社会政治和社会主义问题,俄罗斯和东欧的社会政治和社会主义问题,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所长:张世鹏,副所长:张光明。

国际关系研究所

国际关系研究所创建于1985年,主要从事大国关系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研究与教学。现有教师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招收国际关系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领域:美国与东亚关系、大国关系、东北亚国际关系、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国际关系中的人权、媒体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理论。

所长:袁明(兼),副所长:张小明。

亚非研究所

亚非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是国内研究亚非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学术机构。1998年与国际关系学院合并。

亚非研究所以亚非地区的区域综合研究为目标,涵盖亚非地区和国家的政治、经济以及国际关系,兼及历史、社会、文化、民族、宗教等方面。研究所下设亚太和西亚非洲2个研究室。现有教师1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讲师1人。招收国际政治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

所长:李寒梅(兼),副所长:吴强。

《国际政治研究》(季刊)

《国际政治研究》系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暨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编辑出版的国际政治类学术刊物。自1980年创刊(内部发行)以来,《国际政治研究》刊发了学院内外大量高水平、高质量的国际问题研究成果,其思想和学术影响日渐扩大,成为国内从事国际政治、国际关系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学术园地。2002年起,在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2004年,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确认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国际政治研究》为季刊,设有世界政治、地区政治、中国政治与外交、国际政治理论、短评、书评、学术动态等栏目。邮发代号:82—236。

主编:王缉思,编辑部主任:陈志瑞。

资料室

1996年国关学院成立后,原国际政治系资料室逐步同亚非所(含原南亚所)、国关所、日本研究中心资料室合并成为国际关系学院资料室。经过40多年的建设和积累,资料室业已成为以收藏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为主,其他学科为辅的专业图书馆。

资料室馆舍充裕,拥有一个10万卷册文献容量的密集书架库,配备电脑等资讯设施的电子阅览室。现馆藏中外文图书41800余册,中外文期刊资料19500余册,以较为系统、完整的专业书刊、资料(如《参考资料》专题剪报)收藏为特色。近年还陆续收藏有光盘、录相带等新型载体文献。

教学与科研

完善教学体系

为中国和世界培养高质量、多层次的人才是国关学院一切工作的核心。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学院对教学体系进行了调整、充实和完善。其主要举措有:

——加强对不同层次教学的管理、评估和监督;

——引进和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充实师资力量;

——实行弹性学制。硕士、博士生的学制分别改为二年、四年,并可视不同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

——本科按学院招生,适当降低学分,增加全校通选课和选修课,给学生更大选择空间,自主学习和研究;

——延聘外籍教师授课,加大外语教学的力度;

——开设“大师系列”和“大使系列”选修课,开阔知识视野,关注学术前沿;

——推进与外国院校联合办学、研修考察等形式多样的国际学习和交流活动。

科研活动

学院发挥自身学科比较齐全的特点,在政治学基本理论、世界社会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大国关系、中国政治与外交、国际政治经济学、亚非研究等诸多领域都形成了较为雄厚的实力和优势。2001-2005年,学院共获得来自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及其他部委、北京大学以及国际合作等的各级各类项目27项。

近年来,学院还以自身的研究力量和成果为依托,与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合作,先后推出了“21世纪国际政治丛书”、“国际问题论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系列教材”等系列著作。

学生工作

学院依据不同来源、层次学生的特点,坚持“全面育人”的方针,使全院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学院努力加强党团组织建设,积极支持和引导学生社团的各种活动。

近年来,国关学院学生在校内外各种学术和社会文化活动中,都彰显了以国关为荣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体现出优秀的综合素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不断取得各种荣誉和奖励。

交流与合作

对外交流

国际关系学院一向注重对外开放,开展不同层次和规模、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如延聘外国专家学者授课、学术访问、学术会议、合作研究、研修考察、联合培养,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学府、研究机构及个人保持着良好的学术联系。

合作办学

近年来,国关学院积极探索和拓展与台港澳地区和外国的著名高校、涉外机构在联合办学、培养学生方面的合作。其中由日本财团资助、学院与日本早稻田大学联合执行的“中日联合培养”项目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扩充,至今日臻成熟,运作良好。该项目包括本科生双学位计划、中日合作培养硕士生计划和双博士学位计划。同英国、法国、美国的知名学府联合办学的计划正在取得进展。

学院近年来承接的合作办学项目还包括:

——“中国政治、外交与文化”短期培训班;

——中国—阿拉伯国家政府经济管理官员高级研修班;

——中国—非洲法语国家政府经济管理官员高级研修班。

继续教育

国关学院还通过成人教育等形式为社会各界提供有关国际政治、国际经济方面的人员培训和信息服务。其中包括:

——夜大学学历教育:国际政治本科,外事管理与涉外秘书专科;

——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课程班;

——“对外宣传干部培训班”(与国务院新闻办合作);

——“WTO高级专业人才培训班”(与商务部等合作);

——“民族宗教与国际关系”高级研修班(与公安部合作)。

院友会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友会成立于2000年5月,是学院教职员工和历届学生自愿参加的群众性社会团体。院友会为加强院(系)友之间的联谊和合作,促进海内外院(系)友与母校及国关学院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支持母校及国关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发挥着积极作用。

国关学院院友会是北大院系相关团体中人数最多、最为活跃的团体之一。

院长介绍

1、钱其琛

男,汉族,1928年1月生,上海嘉定人,194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工作,相当大学文化。

1942年至1945年在上海大同大学附中学习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党小组长、党支部书记。1945年至1949年任上海《大公报》社职员并任上海地下党中学区委委员、男中学委委员,徐龙区学生区委副书记。1949年至1953年任上海市徐汇、长宁、杨浦区委委员,共青团徐汇、长宁、杨浦区委书记。1953年至1954年任共青团中央办公厅研究员。1954年至1955年在苏联中央团校学习。

1955年至1963年任驻苏联使馆二秘、留学生处副主任、研究室主任。1963年至1966年任高教部留学生司处长、对外司副司长。1966年至1972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后下放“五七”干校劳动。1972年至1982年任驻苏联使馆参赞,驻几内亚大使,外交部新闻司司长。

1982年至1988年任外交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党委副书记。1988年至1991年任外交部部长、党委书记。1991年至1992年任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党委书记。1992年至1993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党委书记。1993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委员,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十四届、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2、王缉思

王缉思,男,1948年11月生于广州。2005年3月起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2007年5月起任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2001年5月起兼任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其他兼职有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国学会会长、解放军国防大学兼职教授、《国际政治研究》主编等。

1968年高中毕业于北大附中。1968年至1975年为内蒙古东乌旗下乡知识青年,1975年为河南陕县下乡知识青年。1976至1978年在河南三门峡水电厂当工人。1978年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学习,1983年获硕士学位后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任教,先后任讲师、副教授、副系主任。1991年9月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任副所长,1993年12月至2005年3月任所长、研究员。

王缉思曾分别在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1982-83)、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所(1984-85)、美国密歇根大学政治系(1990-91)任访问学者。2001年8-12月任美国加州克莱蒙?麦金纳学院亚洲事务访问教授。2002年1-2月任新加坡国防与战略研究所拉贾拉南客座教授。现在美国亚洲协会、布鲁金斯学会东北亚安全项目等单位担任顾问,在《美国利益》(The American Interest)、《全球亚洲》(Global Asia)等刊物任国际编委。

王缉思的主要教学和研究方向为美国外交、中美关系、国际政治理论。发表的著述有:《高处不胜寒: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与世界地位》(主编)、《文明与国际政治》(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丛书总主编)、《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研究》(论文)、《美国霸权的逻辑》(论文)、《美苏争霸的历史教训和中国的崛起道路》(论文)、《中国国际战略研究的视角转换》(论文)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8:3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