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京大学大熊猫和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心 |
释义 | 北京大学大熊猫和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心是1991年成立的科研教学中心,研究主要集中在保护生物学领域,特别是濒危动物的保护。中心在野生大熊猫及白头叶猴的保护中取得了多项重要的成果。目前,招收和培养动物学专业博士生和硕士生。 中文名:北京大学大熊猫和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心 简称:北大大熊猫研究中心 创办时间:1991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理工 主管部门:教育部 学校属性:211、985 所属地区:中国北京 国家重点学科:1个 博士点:动物学 研究方向:保护生物学 简介北京大学大熊猫和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由潘文石教授和吕植教授以及他们指导的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组成。 发展背景中心的研究工作可以追溯到80年代中期。从1984年开始,中心的主要负责人潘文石教授就带领一支由他指导的北京大学多学科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队伍对野生大熊猫生存适应的问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经过十几年艰苦的野外研究,近年来中心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他们发现了海拔1350米的等高线是维持秦岭大熊猫继续生存的、中高山大熊猫--森林生态系统和该地区低山的山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分界面,阐明了秦岭中段南坡的中高山地区不容易遭受人类毁灭性地破坏,从而成为一个生物多样性自然避护所的原因。他们发现了野生大熊猫的社会结构和行为方式、婚配制度以及某些避免近亲交配的机制。他们首次分析了现存大熊猫种群在总体上的遗传组成,发现作为一个地理群体的秦岭大熊猫的DNA多样性也还没有下降到近亲繁殖的程度。最重要的是,他们以充分的事实为根据,乐观地估计秦岭大熊猫仍有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及时提出保护这个物种的办法。这些年来,中心始终密切结合中国国情,探讨了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家责任、科学研究的作用以及社会伦理道德的问题。中心以探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基本结构和秩序为己任,并把这种研究看作了解生物多样性现况和处理生态学危机的关键。这些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公认,被誉为保护生物学领域的前沿。 大事记1980年起,潘文石在卧龙和秦岭的野地中对野生大熊猫进行了长达17年的研究,深入了解野生大熊猫的生存方式及生存压力,弄清了大熊猫濒临灭绝的真正原因,为国宝大熊猫保存了一片自由安宁的栖息地。[1]关于大熊猫,潘文石创下了许多世界第一:第一次发现了野生大熊猫的社会结构和行为方式、婚配方式;第一次发现了大熊猫的DNA多样性还没有下降到近亲繁殖的程度。 1987年,北大主持的“大熊猫生物学研究”获国家教委科学进步一等奖。 1990年,北大主持的“秦岭大熊猫的生态研究”获国家教委科学进步二等奖。 1990年,《秦岭大熊猫的自然庇护所》,获1990年全国第五届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1991年,北京大学大熊猫和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心成立。 1991年,《秦岭大熊猫生态学研究》,获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6年,北京大学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成立。1996年获得了由荷兰王子颁发的保护野生生物——诺亚方舟金奖,并被邀请携妻女到荷兰领奖,潘文石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1996年,潘文石教授和他的同事开始研究白头叶猴。 1996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林业部合作,作为WWF的中国物种保护区项目负责人,吕植在四川平武县主持一个项目,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将环境保护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最终达到了“鱼和熊掌”兼而得之的目的。 1999年,北京大学大熊猫及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心教授吕植作为“世界上和大熊猫最亲近的人”被《纽约时报》誉为未来中国值得关注的6位青年人物之一。 2000年10月,中国民主同盟会员、北京大学大熊猫及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心教授、潘文石在美国接受保罗·盖地野生动物保护奖,不久又获得福特汽车环保奖。 2001年6月8日,北京大学大熊猫及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心落成。 2002年,北京大学大熊猫及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心教授吕植创办了保护国际中国项目办公室,开始用创新的思路和手段整合科学、政策和市场的优势来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她坚持行走在中国自然保护的最前沿,用文章和同样出色的摄影作品展现自己关于自然保护的思考。 2003年,北京大学大熊猫及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心教授吕植成为CI(保护国际基金会)的中国项目代表。 200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潘文石了又解到有"海上大熊猫"美誉的中华白海豚也同样面临着生存危机,于是,他的研究计划上又增加了一项--现代化工业化浪潮下中华白海豚的生存之路。 2004年10月,北大团队实地调查开始。6个调查组历时一个月,调查了甘孜州的德格、丹巴、理塘、雅江、道孚、乡城6县的74座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寺庙,共获得68座神山和6个圣湖的地理数据信息。据测算,神山圣湖的面积约占所调查区域幅员面积的 51%。 2005年,在纪录片《熊猫虎子》中,潘文石讲述了大熊猫“虎子”成长的过程,引发国人极大关注。 2007年,潘文石登上CCTV《大家》,讲述《野性的呼唤》。 2008年的“生态文明贡献奖”授予了北京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潘文石教授,对他二十五年来在国家珍稀动物研究和保护领域为推动中国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改善以及可持续发展所做的重大贡献给以充分肯定。 2009年3月和4月,北京大学与四川省林业厅合作,开展了四川省大熊猫孤立小种群调查工作。 2009年10月,潘文石还有一个意外重大发现:在广西江州木榄山附近山洞中偶然找到了距今约11万年的早期现代人下巴颏。这个发现足以证明左江流域过去是早期现代人类的伊甸园,同时也为现代人多起源学说提供了新的有力证据。 2010年3月,潘文石教授获得由凤凰卫视等海内外十余家知名华语媒体机构推选的“影响世界华人大奖”,以表彰他在野生动物研究、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作出的积极努力与突出贡献。 2010年是中国开展野生熊猫科研保护工作30周年。潘文石和吕植将19年来对虎子一家跟踪拍摄的影像资料交给旅游卫视进行制作,形成了中国首部讲述野外大熊猫生存状态的纪录片,并将于周一晚上10时30分开播。 2011年1月,北大评选出5名感动北大人物,中国野生大熊猫研究和保护的先驱者之一、素有“熊猫爸爸”之称的潘文石榜上有名。 2012年1月,潘文石获“广西十大绿色人物”称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