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矮象草 |
释义 | 学名:Pennisetum purpureum 是象草矮小基因型新品种,是一种适于红壤地区种植的禾本科优质高产新饲草品种,该品种为美国于上世纪80年代培育得到,1987年我国广西省首先引进,在发展节粮型草地畜牧业中有很大作用[8,9],叶量大,一般占到总量的60%~75%,每公顷产鲜草75~180 t。其主要特点有:分蘖多,再生能力强,产量高;品质好,叶量多,饲喂效果好;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多年生,多年利用;覆盖强度大,密封地面快,拦截泥沙能力强,种植后,在较短时间内就能起到固土保水,保堤护坡,防淤减积的作用。 1.植物学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矮象草株高只有1—1.5米,茎丛生,直立呈扁椭圆形,有节且密,节间长2.4—4.7厘米,每茎杆有7—15节,分蘖9—30个,叶片长50—80厘米,宽2—3厘米,叶质厚,具白色硬毛,茎杆短,叶量多。根系主要分布在30厘米以上土层,在江西不开花结实。矮象草喜湿润,耐高温,亦比较耐低温,最适温度为25—32℃,遇霜冻,地上部分枯死,地下部分仍存活,待春季气温上升到14℃开始萌发生长。对土壤选择不严,耐瘠耐旱,抗病虫害能力很强。 2.栽培要点 栽培地应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土壤,最好有灌溉条件。栽培时间和措施与桂牧1号象草相同,种植前,应先整地,施足底肥,整细耙平。每亩用种茎75—100公斤,栽植前选用新鲜、健壮的种茎切成含2—3个节的茎段,株行距40厘米×50厘米。穴深10—15厘米,覆土3—4厘米。如需扩大栽培面积,5月份可利用分蘖枝条移植。矮象草前期生长缓慢,需及时中耕除草,长至50厘米左右即可刈割,以后每刈割一次留茬高度增加1—2厘米,刈割后结合灌溉追施速效肥。 3.营养价值及其利用矮象草分蘖与再生能力强,生长迅速,在中等水肥条件下,年刈割4—6次,每亩产鲜草6000—10000公斤,供青期5—10月。叶片多,叶量达茎叶总量的60%以上。营养丰富,适口性较好。据分析,分蘖期干物质蛋白质含量13.34%,粗脂肪为3.32%,粗纤维为28.51%。牛、羊、兔、鱼均喜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