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阿卜耶伊地区 |
释义 | 阿卜耶伊地区约100万平方英里,是苏丹暴力最为肆虐的地方。它无可选择地被南北苏丹长达1250英里、尚在争议中的边界所穿越,却不幸地拥有丰富的石油储藏和肥沃的土地,从而历来是南北双方争夺的焦点。阿拉伯文明与黑非洲文明在这里交汇,南方的大草原与丛林在这里融进北方的荒漠,伊斯兰游牧民族与非洲部落在这里共存。“两大彼此最敌对的族群在这个区域生活:一边是忠于苏丹政府、巴希尔总统的穆斯林阿拉伯米塞利亚族,一边是忠于苏丹人民解放运动的基督教丁卡·恩古克族。”专职研究苏丹11年的美国史密斯大学教授埃里克·里弗斯(Eric Reeves)告诉本刊记者。阿卜耶伊汇集了造就南北冲突的所有元素:延绵的敌意、石油利益以及雇佣军。它就是苏丹的火药桶。 2011年1月9日,苏丹南部开始为期一周的公民投票。根据《全面和平协议》,阿卜耶伊地区本该同时举行公投,决定它的归属。但是直到2010年12月,阿卜耶伊地区的划界问题仍未解决,南北双方也未能就谁可以作为阿卜耶伊的居民参加公投达成一致:南方代表认为,只有丁卡人才有权利投票,而米塞利亚人没有投票权,只有在当地放牧的权利。苏丹政府则认为,只有在达成米塞利亚人和丁卡人同时接受的协议后才能举行公投。由于这些分歧,阿卜耶伊地区未能如期公投,这就像一枚定时炸弹。果然,1月10日,阿卜耶伊地区发生一起暴力冲突。当时,一辆载着南方人的大巴正穿越米塞利亚人的地盘,突然遭到扫射,车上好几人伤亡。这条道路现在已经封闭,害怕遭报复的米塞利亚人纷纷逃离。据一些联合国官员说,他们看到一群米塞利亚族男子,携枪械、火箭筒、弯刀,聚集在阿卜耶伊北部。1月10日以后,又接连发生了好几场暴力冲突,已经造成至少60人死亡。 阿卜耶伊没有平民。在阿卜耶伊破败的村庄和无边无尽的草原上,你会看到挎着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散步的老人,穿着背心、端着步枪悠闲踱步放哨的年轻人,或者靸着拖鞋、把真枪当玩具耍的小孩。阿卜耶伊最典型的街景,是紧挨着站着一排外表无异的茅草屋,屋顶的装饰却表达着不同的身份:有的屋顶上立着粗糙打凿的十字架,有的则飘着新月旗,混居着米塞利亚族和丁卡族人。这些小巷里曾发生过许多场游牧民族武装组织与全副武装的村民间惊心动魄的战斗,每寸土地都被炸药犁过。种族、宗教身份复杂的这种状况,是苏丹乃至整个非洲的缩影。苏丹全国有19个种族,597个部落。在苏丹4000万的人口中,黑人占52%,阿拉伯人占39%。70%以上的苏丹人信奉伊斯兰教,居住在北方,占人口20%的南方居民则多信奉原始部落宗教及基督教。19世纪欧洲帝国主义任意划定殖民地边界时,割裂了传统的民族聚居区,人为制造了非洲各国众多的少数民族,并把原属于不同文化、语言和传统的民族强行划在同一个国家里。 米塞利亚族过着游牧生活。他们以木格拉德盆地为据点,只在每年雨季把牛群赶到有丰沛水草的阿卜耶伊来,旱季的时候则必须向更南的巴尔河谷迁徙。历史上,淳朴的米塞利亚族和丁卡族人曾和睦友好地相处过很长时间。如今,穆斯林和基督教部落间原始的友好关系只能在殖民地统治时期政治权力难以辐射也无暇顾及的最边缘地区才能找到了。自从英国和埃及建立对苏丹的协管,也就是实际上的殖民地统治以来,英国殖民者严格限制定居在巴尔河谷的9个丁卡部落首领进入北方米塞利亚族人占主导的科尔多凡,推行“分而治之”政策,两族被人为对立起来。“多年来,米塞利亚族一直希望得到保证,能够在他们传统的草场上自由迁徙。实际上,2005年《全面和平协议》的‘阿卜耶伊条款’也已经对此做出了保证,南部苏丹的领导人也多次重申会尊重条约的规定。但不幸的是,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和政治势力的误导,让米塞利亚族仍然对南方充满敌意。”埃里克·里弗斯告诉本刊。 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南北问题产生的幕后推手是英国殖民统治者。英国在苏丹推行的“分而治之”政策还包括,组织成立南方地方武装“赤道军”,规定南北两方使用不同的官方语言,宣布南方为“封闭区”,将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部落迁离南方,并在南方实行非洲土著法,继续保留和使用当地黑人部族语言等。1939年,英国殖民当局颁布“南方禁区法令”,从形式和法律上正式确认南北分治政策。随着苏丹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英国鼓动南方政治精英提出南北分治要求,并正式主张给予南部苏丹“自决权”,同时要求英国总督对南部苏丹拥有特殊权力。 1956年,苏丹脱离英埃统治,宣告独立时,北方人获得了主导地位,阿拉伯文化也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文化。长期在英殖民者“分而治之”政策之下被刻意与北方文化隔绝开来的南方人感到恐惧。而一个多世纪来的贩卖黑奴贸易,更在阿拉伯人与黑人之间埋下了仇恨与不信任的种子。于是,以伊斯兰教穆斯林为主体的北方与基督教及泛灵教信徒占主体的南方进行了两场大规模的南北内战。1955年9月,以南方黑人为主的部队拒绝调往北方的命令,公开哗变,发动了武装叛乱,苏丹第一次内战爆发。英国为保持其在南方的影响,大力支持和接济南方反政府武装。米塞利亚人和丁卡人的矛盾也就此激化。1964年,丁卡人支持的南方反政府武装血洗了一个米塞利亚人的部落,随后,在米塞利亚人的巴巴努萨镇,72名丁卡人遭到屠杀。此后是无休止的战争:丁卡人得到南方反政府武装组织安亚尼亚的支持,米塞利亚族则与喀土穆政府坚定结盟。这场内战一直持续到1972年,大约有50万苏丹人在内战中死亡,直到《亚的斯亚贝巴协定》在埃塞俄比亚首都签订。《协定》中对阿卜耶伊做出的安排是,它应当举行公投来决定是否加入此时已获得有限自治的南苏丹自治区,但公投从未实现过。 上世纪70至80年代的南方油田大发现激化了南北矛盾。上世纪50至60年代,欧美油气公司在苏丹的石油勘探主要是在北部进行的,包括红海和苏丹港一带。美国雪弗龙公司在苏丹南部进行了长达10年的勘探开发,于1983年发现了几个大型油田,探明石油储量达1.8亿吨石油储量,同时还发现了一些中小油田。人们逐渐知道,这个探明石油储量高达50万亿桶,且仍然蕴藏着巨大潜力的世界石油出口大国,其约八成的石油资源都分布在最贫困的南方,而石油收入占到了苏丹政府年收入的90%以上。从雪弗龙的发现开始,时任总统加法尔·尼迈里就开始尝试把富油区划入北方的行政管辖范围。 1983年,南北战争再度爆发。阿卜耶伊身处两大石油储藏带之一的木格拉德盆地,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阿卜耶伊的族群对峙背后从此有了南北方正规部队清晰的影子。“喀土穆和实际控制着南方的‘苏丹人民解放运动’的介入,使得阿卜耶伊部族间的地区争端极易升级为大规模的战争。”埃里克·里弗斯说。丁卡族作为安亚尼亚反政府武装的一个分支,成为第二次内战的南方叛军主力,许多丁卡族人在约翰·加朗于1983年创建的苏丹人民解放军中担任领袖。米塞利亚族则加入政府一边,在前沿作战,并对南方村庄进行洗劫。在这场持续了20多年的内战中,大约有200万苏丹人死于战争,400万人流离失所。与此同时,苏丹的石油工业在上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建立起勘探开发、输油管线、炼油、石化一体的工业体系,从一个纯石油进口国变成一个新兴产油国和石油出口国。阿卜耶伊也成为资本青睐的目标。到2003年,它的原油产出量占到苏丹原油产出总量的约1/4,苏丹石油出口的生命线——大尼罗河石油管道也在这里经过,从黑里格和尤尼体油田启程,途经喀土穆到达苏丹港和红海。 2005年,在美国和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南北双方签订了《全面和平协议》,结束了漫长的苏丹内战。《和平协议》安排阿卜耶伊作为特别行政区,受总统直辖;由多国专家组成的“阿卜耶伊边界委员会”来确定地区边界;并由一个公投委员会来确定哪些米塞利亚人可以作为阿卜耶伊居民参加选举和投票,丁卡族人则依据传统被全部视为当地居民。但《和平协议》未能消除敌对双方的不信任。2008年5月,战争再度爆发,阿卜耶伊的大部分村镇在战火中被夷为平地,200人在战争中死亡,大约5万居民被迫逃离。海牙仲裁永久法庭裁决,给予北方对该地区大部分油田的控制权,包括黑里格油田。新边界大大缩小了阿卜耶伊的范围,把大部分米塞利亚人划到界外,这样大大增加了阿卜耶伊地区投票归属南方的可能性。 在阿卜耶伊敌意延续和强化的背后,美国始终若隐若现。“美国从来都不是南部苏丹利益的一贯倡导者,也不是南苏丹自治的长期支持者,这一点很重要。上世纪70到80年代,美国曾支持喀土穆中央政府,对苏丹人民解放运动持疑惧态度。这种情况到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生改变。”英国达勒姆大学历史系教授、苏丹问题知名学者贾斯汀·威利斯(Justin Willis)告诉本刊。随着上世纪90年代美国对苏丹人权问题的屡次谴责,美苏关系日趋紧张。“在美国内部,出现了支持南部苏丹的强大院外游说活动。1993年,美国将苏丹列入支持恐怖活动国家名单,随后宣布对苏丹实行全面经济制裁,从而中断了美国公司与苏丹的经济联系。”他说。 “尼梅瑞时代,是美国公司在苏丹发现了石油。在当时的背景下,美国也乐见一个统一的苏丹。然而,当上世纪80年代大规模石油开发终于开始时,美国公司却撤出了苏丹,整个90年代也由于制裁未能返回,因此丧失了参与到这个进程中的机会。”贾斯汀·威利斯说。1984年,发现南方油田的雪弗龙公司在苏丹内战中成为受害者,该公司3名雇员遭到反政府游击队杀害,雪弗龙不得不撤离苏丹,最终放弃了开采权。作为非既得利益者,美国改变现状的意愿强烈。“美国在南部苏丹的石油利益并不显著,最重要的石油合同都握在亚洲公司手里。但只要石油勘发向南苏丹中心地带挺进,就会改变这一现状。”埃里克·里弗斯告诉本刊,“美国公司未来很可能会介入到石油开采中,显然,美国对一个独立的南苏丹比对喀土穆能够有更多的影响力。” “美国眼前关注的核心利益是安全,不断的南北战争是极大的安全威胁。”美国和平研究所苏丹项目负责人琼·特敏(Jon Temin)对本刊说,“过去几年来,美国对苏丹的安全事务高级别的深度介入,最近6个月更是如此。”自“9·11”后,美国专门设立苏丹问题特使,加大介入苏丹问题的力度以来,美国以支持恐怖主义为由对苏丹政府实行长期制裁的同时,一直支持南方高度自治,并为苏丹政府与苏丹人民解放运动的和谈进行斡旋。贾斯汀·威利斯说:“2005年《全面和平协议》的签署,与美国的支持和介入密不可分。美国两届政府都施压,将改善美苏关系与落实《和平协议》、举行南方公投挂钩。”奥巴马政府宣称,如果苏丹政府确保南部地区公投如期举行,并尊重公投结果,美国最快可在2011年7月将苏丹从支持国际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上删除。 对苏丹政治版图变化最为关切的,还有与苏丹毗邻的东非国家,特别是埃及。“埃及非常害怕在尼罗河流域出现一个新国家,这种地缘政治的变化很可能将改变1929年和1959年以来的尼罗河水资源分配协议,这份历史上确定的协议对埃及非常有利。”埃里克·里弗斯对本刊说。“一旦尼罗河流域产生一个新政府,埃及很可能就得与一系列上游国家重新商量殖民地时代确定下来的历史协议,这将是新的争端。但目前看来,埃及也正准备接受南苏丹脱离出去,并尝试与苏丹人民解放运动建立关系。”贾斯汀·威利斯告诉本刊。“而另一些尼罗河畔的国家,比如肯尼亚和乌干达,则公开支持南方脱离苏丹,他们一直与苏丹人民解放运动保持着长久的联系。”琼·特敏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