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amd
释义
1 Advanced Micro Devices 超微半导体公司

AMD公司专门为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行业设计和制造各种创新的微处理器(CPU、GPU、APU、主板芯片组、电视卡芯片等)、闪存和低功率处理器解决方案,AMD 致力为技术用户——从企业、政府机构到个人消费者——提供基于标准的、以客户为中心的解决方案。AMD是目前业内唯一一个可以提供高性能CPU、高性能独立显卡GPU、主板芯片组三大组件的半导体公司,为了明确其优势,AMD提出3A平台的新标志,在笔记本领域有“AMD VISION”标志的就表示该电脑采用3A构建方案。AMD 有超过70% 的收入都来自于国际市场,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

公司名称:AMD(超微半导体)

外文名称:AMD(Advanced Micro Devices)

总部地点:美国总部: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桑尼维尔。中国总部:北京中关村

成立时间:1969年

公司性质:外商独资

公司口号:融聚未来

创始人:杰瑞·桑德斯(Jerry Sanders)

公司简介

AMD( 超微半导体) 成立于1969年,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桑尼维尔。AMD公司专门为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行业设计和制造各种创新的微处理器、闪存和低功率处理器解决方案。

AMD在全球各地设有业务机构, 在美国、中国、德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设有制造工厂,并在全球各大主要城市设有销售办事处, 拥有超过 1.6 万名员工 。 2011 财年,AMD 的营收为 65.68 亿美元,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

企业文化

开发新产品时,力求产品能够满足客户的需要,不会单纯为创新而创新。AMD作出每一个决定时,都会考虑"以客户为中心进行创新",并以此作为指导思想,让公司员工清晰知道产品的发展方向,也让公司能够在这个基础上与业务伙伴、客户以及用户建立更密切的合作关系。

AMD公司深信公司文化对公司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其重要性甚至不亚于所制造的产品。我们热爱工作,拥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在这样的高尚情操驱使下,我们一直积极寻找发展的机会,致力开发能适合客户需要的创新技术,并充分把握每一个市场商机,与广大的用户、业务伙伴与客户携手合作,帮助他们获益。AMD具有刚毅不屈的精神,致力在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行业内持续发展,这是AMD企业文化的独有特色。

AMD 与客户建立了成功的合作关系,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需求;AMD 与技术领袖开展了密切的合作,以开发下一代解决方案,拓展全球市场和推广AMD的品牌;我们还与一些以克服艰巨困难并依靠技术获得成功的世界级领先者建立了合作关系。

业务概况

在全球各地均设有业务机构,在美国、中国、德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设有制造工厂,并在全球各大主要城市设有销售办事处,拥有超过1.6 万名员工,2011 财年,AMD 的营收为 65.68 亿美元。

迄今为止,全球已经有超过2,000 家软硬件开发商、OEM厂商和分销商宣布支持AMD64位技术。在福布斯全球2000 强中排名前100 位的公司中,75% 以上在使用基于AMD皓龙处理器的系统运行企业应用,且性能获得大幅提高。

目前在CPU 市场上的占有率仅次于Intel,但仍有不少差距,AMD的市场占有率勉强超过20%,而Intel拥有将近80%的市场占有率。

但是AMD于2011年1月推出Fusion加速处理器(APU)后,其在处理器市场的表现为AMD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仅2011年第一季度,APU的出货量达到300万颗,是2010年第四季度的3倍,AMD2011年第一季度的营收达到16.1亿美元。

此外AMD在GPU领域中则表现得非常优异,独立显示核心的性能已远远超过其竞争对手NVIDIA。2010年二季度GPU份额为:Intel54.3%,AMD 24.5%、nVIDIA 19.8%。这一排名体现了AMD/NVIDIA两家位置的转换。如果只算独立显卡份额的话,2010年二季度AMD在独立显卡市场的份额为51%,刚刚好超过NVIDIA的49%。仅仅是这2%的差距,却完成了市场占有率一二名的的质变转换。如今在对手NVIDIA费米架构产品刚刚起步的时候,AMD又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显卡降价活动,部分高端显卡甚至降幅达到了500元的幅度,紧随其后的还有快要发布的新一代显卡,这将又一次对NVIDIA造成不少的冲击。

技术领先

为了在当今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中获得成功,跨国电子公司需要值得信赖的供应商和合作伙伴来为他们按时按量地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解决方案。因此,AMD 采用了一种高效的、基于合作伙伴的研发模式,确保它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可以始终在性能和功率方面保持领先。借助于行业伙伴的技术和资源,AMD为它的产品集成了先进的亚微米技术。它的产品通常领先于行业总体水平,而且成本远低于平均成本。

为了在批量生产过程中无缝地采用这些先进的技术, AMD开发和采用了数百种旨在自动确定最复杂的制造决策的专利技术。这些业界独一无二的功能现在被统称为自动化精确生产(APM)。它们为AMD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产速度、准确性和灵活性。

企业领导

现任董事会主席:柯福林(Bruce Claflin),总裁兼首席执行官(CEO):罗瑞德(Rory P. Read)。Rory P. Read 是AMD公司总裁和首席执行官,他同时也在公司董事会中任职。在2011年8月加入AMD公司之前,Read先生曾担任联想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和首席运营官。加入联想之前,Read先生在IBM公司工作了23年,曾担任一系列全球管理职务。

AMD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邓元鋆

邓元鋆先生全面负责在大中华区针对AMD各项业务执行全面而统一的全球战略,这些业务包括研发、运营、市场及销售等。

发展历程

自从1969年成立以来,AMD就不断地开发新产品,并逐渐形成了一套与众不同的企业文化,而众多员工也在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下面将简单介绍AMD近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从中我们可以预见公司的灿烂前景。

AMD的历史悠久,业绩显赫。这个传统已经成为一股凝聚力,将AMD全球员工紧密地团结在一起。AMD创办于1969年,当时公司的规模很小,甚至总部就设在一位创始人的家中。但是从那时起到现在,AMD一直在不断地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一家年收入高达24 亿美元的跨国公司。下面将介绍决定AMD发展方向的重要事件、推动AMD向前发展的主要力量,并按时间顺序回顾AMD各年大事。

寻找机会

对Jerry Sanders来说,1969 年5 月1 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在此之前的几个月里,他与其它七个合作伙伴一直为创建一家新公司而埋头苦干。Jerry 已经在上一年辞去了Fairchild Semiconductor公司全球行销总监的职务。

在公司刚成立时,所有员工只能在创始人之一的 JohnCarey 的起居室中办公,但不久他们便迁往美国加州圣克拉拉,租用一家地毯店铺后面的两个房间作为办公地点。到当年9 月份,AMD已经筹得所需的资金,可以开始生产,并迁往加州森尼韦尔的901 Thompson Place,这是AMD的第一个永久性办公地点。

在创办初期,AMD的主要业务是为其它公司重新设计产品,提高它们的速度和效率,并以"第二供应商"的方式向市场提供这些产品。AMD当时的口号是"更卓越的参数表现"。为了加强产品的销售优势,该公司提供了业内前所未有的品质保证—— 所有产品均按照严格的MIL-STD-883 标准进行生产及测试,有关保证适用于所有客户,并且不会加收任何费用。

在AMD创立五周年时,AMD已经拥有1,500名员工,生产200 多种不同的产品—— 其中很多都是AMD自行开发的,年销售额将近2650万美元。

定义未来

AMD 在第二个五年的发展让全世界体会到了它最持久的优点—— 坚忍不拔。尽管美国经济在1974 到1975 年之间经历了一场严重的衰退,AMD 公司的销售额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仍然在此期间增长到了1.68 亿美元,这意味着平均年综合增长率超过60% 。

在 AMD 成立五周年之际,AMD 举办了一项后来发展成为公司著名传统的活动—— 它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庆祝会,即一个由员工及其亲属参加的游园会。

这也是 AMD 大幅度扩建生产设施的阶段,这包括在森尼韦尔建造915 DeGuigne,在菲律宾马尼拉设立一个组装生产基地,以及扩建在马来西亚槟榔屿的厂房。

历史回顾:

1974 年5 月—— 为了庆祝公司创建五周年,AMD 举办了一次员工游园会,向员工赠送了一台电视、多辆10 速自行车和丰盛的烧烤野餐。

1974 ——位于森尼韦尔的915 DeGuigne建成。

1974 ~ 1975 ——经济衰退迫使AMD规定专业人员每周工作44小时。

1975 ——AMD 通过AM9102 进入RAM市场。

1975 ——Jerry Sanders 提出:"以人为本,产品和利润将会随之而来。"

1975 ——AMD 的产品线加入8080A标准处理器和AM2900 系列。

1976 ——AMD 在位于帕洛阿尔托的Rickey Hyatt House 举办了第一次盛大的圣诞节聚会。

1976 ——AMD 和Intel签署专利相互授权协议。

1977 ——西门子和AMD 创建Advanced Micro Computers (AMC)公司。

1978 ——AMD 在马尼拉设立一个组装生产基地。

1978 ——AMD 的销售额达到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年度总营业额达到1亿美元。

1978 ——奥斯丁生产基地开始动工。

1979 ——奥斯丁生产基地投入使用。

1979 ——AMD 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

寻求卓越

在20 世纪80 年代早期,两个著名的标志代表了AMD的处境。第一个是所谓的"芦笋时代",它代表了该公司力求增加它向市场提供的专利产品数量的决心。与这种高利润的农作物一样,专利产品的开发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是最终会给前期投资带来满意的回报。第二个标志是一个巨大的海浪。AMD将它作为"追赶潮流"招募活动的核心标志,并用这股浪潮表示集成电路领域的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

我们的确是不可阻挡的。AMD的研发投资一直领先于业内其他厂商。在1981 财年结束时,该公司的销售额比1979 财年增长了一倍以上。在此期间,AMD 扩建了它的厂房和生产基地,并着重在得克萨斯州建造新的生产设施。AMD在圣安东尼奥建起了新的生产基地,并扩建了奥斯丁的厂房。AMD迅速地成为了全球半导体市场中的一个重要竞争者。

展开变革

AMD 在这段时期的发展主要是通过提供越来越具竞争力的产品,不断地开发出对于大批量生产至关重要的制造和处理技术,以及加强与战略性合作伙伴的合作关系而实现的。在这段时期,与基础设施、软件、技术和OEM合作伙伴的合作关系非常重要,它使得AMD能够带领整个行业向创新的平台和产品发展,在市场中再次引入竞争。

1995 年,AMD 和NexGen两家公司的高层主管首次会面,探讨了一个共同的梦想:创建一种能够在市场中再次引入竞争的微处理器系列。这些会谈促使AMD 在1996 年收购了NexGen 公司,并成功地推出了AMD-K6 处理器。AMD-K6 处理器不仅实现了这些起点很高的目标,而且可以充当一座桥梁,帮助 AMD 推出它的下一代AMD 速龙处理器系列。这标志着该公司的真正成功。

AMD 速龙处理器在1999年的成功推出标志着AMD 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设计和生产一款业界领先、自行开发、兼容Microsoft Windows的处理器。AMD 首次推出了一款能够采用针对AMD 处理器进行了专门优化的芯片组和主板、业界领先的处理器。AMD 速龙处理器将继续为该公司和整个行业创造很多新的记录,其中包括第一款达到历史性的 1 GHz(1000MHz)主频的处理器,这使得它成为了行业发展历史上最著名的处理器产品之一。AMD 速龙处理器和基于 AMD 速龙处理器的系统已经获得了全球很多独立刊物和组织颁发的 100 多项著名大奖。

在推出这款创新的产品系列的同时,该公司还具备了足够的生产能力,可以满足市场对于其产品的不断增长的需求。1995 年,位于得克萨斯州奥斯丁的Fab 25 顺利建成。在Fab 25建成之前,AMD已经为在德国德累斯顿建设它的下一个大型生产基地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与Motorola的战略性合作让AMD 可以开发出基于铜互连、面向未来的处理器技术,从而让AMD 成为了第一个能够利用铜互连技术开发兼容Microsoft Windows的处理器的公司。这种共同开发的处理技术将能够帮助AMD 在Fab 30 稳定地生产大批的AMD 速龙处理器。

为了寻找新的竞争手段,AMD 提出了"影响范围"的概念。对于改革AMD 而言,这些范围指的是兼容IBM计算机的微处理器、网络和通信芯片、可编程逻辑设备和高性能内存。此外,该公司的持久生命力还来自于它在亚微米处理技术开发方面取得的成功。这种技术将可以满足该公司在下一个世纪的生产需求。

在 AMD 创立25 周年时,AMD 已经动用了它所拥有的所有优势来实现这些目标。目前,AMD 在它所参与的所有市场中都名列第一或者第二,其中包括Microsoft Windows 兼容市场。该公司在这方面已经成功地克服了法律障碍,可以生产自行开发的、被广泛采用的Am386 和Am486 微处理器。AMD 已经成为闪存、EPROM、网络、电信和可编程逻辑芯片的重要供应商,而且正在致力于建立另外一个专门生产亚微米设备的大批量生产基地。在过去三年中,该公司获得了创纪录的销售额和运营收入。

尽管 AMD 的形象与25 年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它仍然像过去一样,是一个顽强、坚决的竞争对手,并可以通过它的员工的不懈努力,战胜任何挑战。

通过提供针对双运行闪存设备的行业标准,AMD 继续保持着它在闪存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闪存已经成为推动当时的技术繁荣的众多技术的重要组件。手提电话和互联网加大了市场对于闪存的需求,而且它的应用正在变得日益普遍。AMD 范围广泛的闪存设备产品线当时已经能够满足手提电话、汽车导航系统、互联网设备、有线电视机顶盒、有线电缆调制解调器和很多其他应用的内存要求。

通过多种可以为客户提供显着竞争优势的闪存和微处理器产品,能稳定生产大量产品、业界领先的全球性生产基地,以及面向未来、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和制造计划,AMD 得以在成功地渡过一个繁荣时期之后,顺利地进入新世纪。

历史回顾:

1995 ——富士-AMD 半导体有限公司(FASL)的联合生产基地开始动工。

1995 ——Fab 25 建成。

1996 ——AMD 收购NexGen。

1996 ——AMD 在德累斯顿动工修建Fab 30 。

1997 ——AMD 推出AMD-K6 处理器。

1998 ——AMD 在微处理器论坛上发布AMD 速龙处理器(以前的代号为K7)。

1998 ——AMD 和Motorola 宣布就开发铜互连技术的开发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

1999 ——AMD 庆祝创立30 周年。

1999 ——AMD 推出AMD 速龙处理器,它是业界第一款支持 Microsoft Windows计算的第七代处理器。

2000 ——AMD 宣布Hector Ruiz 被任命为公司总裁兼COO。

2000 ——AMD 日本分公司庆祝成立25 周年。

2000 ——AMD 在第一季度的销售额首次超过了10 亿美元,打破了公司的销售记录。

2000 ——AMD 的Dresden Fab 30 开始首次供货。

2001 ——AMD 推出AMD 速龙XP处理器。

2001 ——AMD 推出面向服务器和工作站的AMD 速龙MP 双处理器。

2002 ——AMD 和UMC 宣布建立全面的伙伴关系,共同拥有和管理一个位于新加坡的300 mm 晶圆制造中心,并合作开发先进的处理技术设备。

2002 ——AMD 收购Alchemy Semiconductor,建立个人连接解决方案业务部门。

2002 ——Hector Ruiz接替Jerry Sanders,担任AMD 的首席执行官。

2002 ——AMD 推出第一款基于MirrorBit(TM) 架构的闪存设备。

2003 ——AMD 推出面向服务器和工作站的AMD Opteron(TM)(皓龙)处理器。

2003 ——AMD 推出面向台式电脑和笔记簿电脑的 AMD 速龙(TM)64处理器。

2003 ——AMD 推出AMD 速龙(TM)64FX处理器. 使基于AMD 速龙(TM)64FX处理器的系统能提供影院级计算性能。

融聚分拆

2006 年7 月24 日AMD 正式宣布54 亿美元并购ATI,新公司将以AMD 的名义运作。

AMD 2006 年10 月25 日宣布完成对加拿大ATI 公司价值约54 亿美元的并购案,ATI 也从即日起启用全新设计的官方网站。

根据双方交易条款,AMD 以42 亿美元现金和5700 万股AMD 普通股收购截止2006 年7 月21 日发行的ATI 公司全部的普通股,通过此次并购,AMD 在处理器领域的领先技术将与ATI 公司在图形处理、芯片组和消费电子领域的优势完美结合,AMD 将于2007年推出以客户为导向的技术平台,满足客户开发差异化解决方案的需求。

AMD 同时将继续开发业界最好的处理器产品,让客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最佳的技术组合;从2008 年起,AMD 将超越现有的技术布局,改造处理器技术,推出整合处理器和绘图处理器的芯片平台。

2008 年10 月8 日,全球第二大电脑芯片商AMD 闪电宣布分拆其制造业务,与阿布扎比一家简称ATIC 的高科技投资公司合资成立名为Foundry 的新制造公司,引起全球IT界的轰动。根据协议,AMD 将把德国德累斯顿的两家生产工厂以及相关的资产及知识产权全盘转入合资公司。AMD 将拥有合资公司44.4%股份,ATIC则持有其余股份。如果该交易获批并完成,AMD 将彻底转型为一家芯片设计公司。AMD 位于苏州的封装厂并不在剥离之列。随着全球半导体产业一波整合并购浪潮汹涌而至,传统“制造加 设计”的模式是否在走向终结?

新生力量

1985 年8 月20 日,ATI公司成立。何国源与另外两名香港移民Benny Lau和Lee Lau共同创立了Array Technology Industry 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ATI公司。

1986 年ATI 获得了自己的第一笔订单,每周被预订了7000 块芯片,那一年年底,ATI 赚了1,000 万美元。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的时候,ATI 营业额几乎达到1 亿美元,跻身加拿大五十大高科技公司的名单。

1991 年ATI 公司推出了自己的第一块图形加速卡—— Mach8。这块图形加速卡有板载和独立两种版本,能够独立于CPU 之外显示图形。

1992 年ATI 推出了Mach32A,也就是 Mach8 的改进型。

1993 年,在年营业额突破2.3 亿加元后,ATI 在多伦多证交所上市,之后由于股灾,ATI 一度面临生死存亡的局面。在Mach64 诞生后,由其带来的成功,ATI 所有的麻烦都迎刃而解。ATI 开始成立了自己的3D部门,这为后来的ATI 奠定了基础。

1994 年,首块能够对影像提供加速功能的显卡Mach64 诞生。这块显卡是计算机图形发展历史上的一块里程碑。Mach64 所使用的Graphics Xpression 和Graphics Pro Turbo 技术能够支持YUV 到RGB的色彩空间转换,使得PC获得了MPEG 的视频加速能力。

1995 年诞生Mach64-VT 版本。其完全将CPU 解压的负担承担了起来,由于VT版本的Mach64提供了对视频中的X轴和Y轴的过滤得能力,所以对分辨率为320x240 的视频图像重新调整大小至1024x768 时也不会出现因为放大所产生的任何马赛克。

1996 年1 月,ATI 推出3D Rage 系列。开始提供对MPEG-2的解码支持。通过后来引入Rage 系列显示芯片的 iDCT 等先进技术更大大降低了CPU 在播放MPEG-2 视频时的负担。

1997 年4 月发布3D Rage Pro。四千五百万像素填充率,VQ的材质压缩功能,每秒能够生成一百二十万的三角形,8MBSGRAM或者16MBWRAM的高速显存,这些数字给了当时3D图形芯片的王者Voodoo以很大压力。

1997 年,在2D 时代非常强大的Tseng Labs 公司被ATI 收购,40 名经验丰富的显卡工程师加入了ATI 的开发团队。

1998 年2 月Rage Pro 更名为Rage Pro Turbo ,驱动也作了相应更新后,性能提升了将近40% 。

1998 年,Rage 128 GL 发布。Rage 128 GL 是首款支持Quake 3 中的OpenGL 扩展集的硬件。

1999 年4 月ATI 发布了Rage 系列的最后产品Rage 128 Pro 。各项异性过滤,优化的多边形设置引擎,以及更高的时钟频率,使得Rage 128 Pro 成了1999 年QuakeCon 比赛的官方指定显卡,更高端的RAGE Fury Pro 是加入了Rage Theater 提高了显卡的视频性能。

1999年,ATI采用AFR技术将两块Rage 128 Pro芯片管理起来,共同参与3D运算,这就是拥有两颗显示芯片的显卡RAGE Fury MAXX,曙光女神。RAGE Fury MAXX成为单卡双芯的始祖,并且也对今后的双卡或多卡并联技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99 年,ATI 在Nasdaq上市,开始以美元计算自己的价值。

2000 年4 月,ATI 的第6 代图形芯片Radeon256 诞生。其提供了对DDR-RAM的支持,节省带宽的HyperZ 技术,完整地T&L 硬件支持,Dot3,环境贴图和凹凸贴图,采用2 管线,单管道 3 个材质贴图单元(TMU)的独特硬件架构。由于架构过于特殊,第三个贴图单元直到Radeon256 退市的时候也没有任何程序支持它。Radeon256 的渲染管线非常强大,甚至可以进行可编程的着色计算。

2001 年,ATI 推出了新一代的芯片R200 。

2001 年,宣布自己将采用类似NVIDIA的芯片生产运作模式,开放旗下芯片的显示卡生产授权,让第三方厂商可以生产基于ATI 图形芯片的显示卡产品,以加强自己图形芯片的销售以及缩短图形芯片新品的研发周期。

2002 年2 月,ATI 从R200 向R300 转变的过程中收购了ArtX公司,并将其设计的“Flipper”卖给了任天堂作为其游戏机“GameCube”的显示芯片。

2002 年8 月,ATI 显卡芯片史上最具有传奇色彩的R300 核心问世。

2003 年2 月,ATI 推出超频版R300,命名为 R350 与R360,在市场上仍然获得了成功。

2004 年5 月,ATI 的R420(即R400)发布。

2005 年10 月,ATI 发布R520 。与R420 一样只有16 条渲染管线,在采用极线程分派处理器后,R520 能够最多同时处理512 个线程,先进的线程管理机制使得每条渲染管线的效率大为提升;8 个引入SM3.0 的顶点着色单元,动态流控指令得到了支持,采用R2VB 的方式绕过了SM3.0 对VTF 的规定;采用了256 位的环形总线尽管增加了内存的延时,却灵活了数据的调度;支持FP32 及HDR+AA;而先进的Avivo 技术使得ATI 产品的视频质量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ATI 认为未来游戏将会对Shader 的要求更高,所以像素着色单元与TMU 的比值应该更大。于是R580 采用了48个3D+1D 像素着色单元,却使用了与R520 相同的16TMU 。这种奇特的3:1 架构被证明在如极品飞车10和上古卷轴4等PS 资源吃紧的新游戏中能够获得比传统的1:1 架构更为优秀的表现。先进的软阴影过滤技术Fetch4 则让R580 对阴影的处理更有效率。

2006 年7 月24 日,AMD 正式宣布以总值54 亿美元的现金与股票并购ATI。10 月25 日,AMD 宣布,对ATI 的并购已经完成,ATI 作为一个独立的品牌已经成为了历史。AMD 公司也成为PC 发展史上第一家可以同时提供CPU,GPU 以及芯片组的公司,这在PC 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2007 年,AMD ( ATI )公司发布了R600 核心。继承了ATI 重视视频播放能力的传统,R600 系列的所有产品都具有内置的5.1 声道的音频芯片,将音频与视频信号通过HDMI 接口输送出去,R600 与G80 一样,都属于完整支持DX10 的硬件设计。64 个US 共320SP,浮点运算能力达到了 475GFLOPS,大大超过了G80 345GFLOPS 的水平。512 位回环总线为芯片提供了更大的显示带宽。采用了新的UVD 视频方案,支持对VC-1 与AVC/H.264 的硬件解码。对Vista的HDMI 音视频输出完整支持,通过DVI ——HDMI 的转接口能够同时输出5.1 环绕立体声的音频和HDTV 的视频信号。

2008 年8 月,AMD ( ATI )公司发布R700 核心SIMD 阵列扩充为10 组,是原来的RV670 的2.5 倍,流处理器数量也由320 个增加到800 个。而且每组SIMD 还绑定了专属的缓存及纹理单元,寄存器的容量也有所增加,纹理单元相应增加到10 组,总数达到40 个。此外,RV770 的全屏抗锯齿能力大幅增强。RV770 还是保持4 组后处理单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16 个ROPs(光栅单元),但 AMD 重新设计了光栅单元的内部结构,改善了之前较弱的AA 反锯齿性能。R00/670 每组后处理单元内部包括了8 个Z模板采样,而RV770 则提高到16 个,因此它的多重采样(MSAA)速度几乎可以达到以前的2倍。当然,RV770 的反锯齿算法最终还是要由Shader 来处理,而RV770 的800 个流处理器正好可以派上用场,最终抗锯齿性能有不小的提升。RV770 可以依靠800 的流处理器的处理能力轻松突破1TFlop 的浮点运算能力。成为第一款成功达到1TFlop 的GPU核心,这是显卡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并且内建第二代UVD 视频解码引擎。相对于第一代UVD 技术而言,主要在以下有所改进:

1、更好地支持超高码率的视频编码与播放

2、支持2160P 及更高分辨率视频编码

3、支持多流解码,即可同时解码多部高清影片,比NVIDIA 在GTX280 上实现的双流解码更强大

4、继续内置高清音频模块并可以通过HDMI 接口输出7.1 声道的AC3 和DTS 编码音频流。

在制程方面,AMD(ATI)公司在业界率先采用55 nm 制造工艺的GPU 核心,使晶圆成本得以降低,以控制成本,同时,55 nm 制程的热功耗设计比此前的显卡更出色,可以有效的降低发热量和提高超频能力。最后要说的是,RV770 支持DirectX 10.1 。DX10.1改善了Shader 资源存取功能,在进行多样本反锯齿时间少了性能损失。它还能够提高新游戏的阴影过滤效率,进一步提高光影效果。此外DirectX 10.1 还支持32 位浮点过滤,能够提高渲染精度,改善HDR 画质。

2010年6月AMD在computex 2010台北电脑展上首次展示了其基于CPU+GPU Fusion融合理念的APU加速处理器。

2011年1月,AMD正式发布世界上首款加速处理器(APU)。这是唯一一款为嵌入式系统推出的APU。基于AMD Fusion技术,AMD嵌入式G系列APU在一颗芯片上融合了基于“Bobcat”核心的全新低功耗x86 CPU,支持DirectX® 11的领先GPU及其并行处理引擎,带来完整的、全功能的嵌入式平台。6月,AMD更趁势推出面向主流消费类计算的下一代高性能AMD Fusion A系列加速处理器(APU)。AMD A系列APU具有出色的高清图像显示功能、超算级的性能和超过10个半小时的电池续航时间,可为消费类笔记本和台式机用户带来真正身临其境的计算体验。

2011年10月,发布FX系列CPU,为台式机PC用户带来了全面无限制的个性化定制体验。AMD推出的这款台式机处理器是世界上首款八核台式机处理器。

产品系列

计算产品

对于需要高性能计算和IT 基础设施的企业用户来说,AMD 提供一系列解决方案。

1981年,AMD 287 FPU,使用Intel80287 核心。产品的市场定位和性能与Intel80287 基本相同。也是迄今为止AMD 公司唯一生产过的FPU产品,十分稀有。

AMD 8080(1974年)、8085(1976年)、8086(1978年)、8088(1979年)、80186(1982年)、80188、80286微处理器,使用Intel8080 核心。产品的市场定位和性能与Intel同名产品基本相同。

AMD 386(1991年)微处理器,核心代号P9,有SX 和DX 之分,分别与Intel80386SX 和DX 相兼容的微处理器。AMD 386DX与Intel 386DX同为32位处理器。不同的是AMD 386SX是一个完全的16位处理器,而Intel 386SX是一种准32位处理器(内部总线32位,外部16位)。AMD 386DX的性能与Intel80386DX相差无己,同为当时的主流产品之一。AMD也曾研发了386 DE等多种型号基于386核心的嵌入式产品。

AMD 486DX(1993年)微处理器,核心代号P4,AMD 自行设计生产的第一代486产品。而后陆续推出了其他486级别的产品,常见的型号有:486DX2,核心代号P24;486DX4,核心代号P24C;486SX2,核心代号P23等。其它衍生型号还有486DE、486DXL2等,比较少见。AMD 486的最高频率为120MHz(DX4-120),这是第一次在频率上超越了强大的竞争对手Intel 。

AMD 5X86(1995年)微处理器,核心代号X5,AMD 公司在486市场的利器。486时代的后期,TI(德州仪器)推出了高性价比的TI486DX2-80,很快占领了中低端市场,Intel 也推出了高端的Pentium系列。AMD为了抢占市场的空缺,便推出了5x86系列CPU(几乎是与Cyrix 5x86同时推出)。它是486级最高频的产品----33*4、133MHz,0.35微米制造工艺,内置16KB一级回写缓存,性能直指Pentium75,并且功耗要小于Pentium。

AMD K5(1997年)微处理器,1997年发布。因为研发问题,其上市时间比竞争对手Intel的"奔腾"晚了许多,再加上性能并不十分出色,这个不成功的产品一度使得AMD 的市场份额大量丧失。K5的性能非常一般,整数运算能力比不上Cyrix x86,但比"奔腾"略强;浮点预算能力远远比不上"奔腾",但稍强于Cyrix 6x86。综合来看,K5属于实力比较平均的产品,而上市之初的低廉的价格比其性能更加吸引消费者。另外,最高端的K5-RP200产量很小,并且没有在中国大陆销售。

AMD K6(1997年)处理器是与Intel PentiumMMX同档次的产品。是AMD 在收购了NexGen,融入当时先进的NexGen 686技术之后的力作。它同样包含了MMX指令集以及比Pentium MMX整整大出一倍的64KB的L1缓存!整体比较而言,K6是一款成功的作品,只是在性能方面,浮点运算能力依旧低于Pentium MMX 。

K6-2(1998年)系列微处理器曾经是AMD的拳头产品,现在我们称之为经典。为了打败竞争对手Intel,AMD K6-2系列微处理器在K6的基础上做了大幅度的改进,其中最主要的是加入了对"3DNow!"指令的支持。"3DNow!"指令是对X86体系的重大突破,此项技术带给我们的好处是大大加强了计算机的3D处理能力,带给我们真正优秀的3D表现。当你使用专门"3DNow!"优化的软件时就能发现,K6-2的潜力是多么的巨大。而且大多数K6-2并没有锁频,加上0.25微米制造工艺带给我们的低发热量,能很轻松的超频使用。也就是从K6-2开始,超频不再是Intel的专有名词。同时,K6-2也继承了AMD 一贯的传统,同频型号比Intel 产品价格要低25% 左右,市场销量惊人。K6-2系列上市之初使用的是"K6 3D"这个名字("3D"即"3DNow!"),待到正式上市才正名为"K6-2"。正因为如此,大多数K6 3D为ES(少量正式版,毕竟没有量产)。K6 3D曾经有一款非标准的250MHz 产品,但是在正式的K6-2系列中并没有出现。K6-2的最低频率为200MHz,最高达到550MHz。

AMD 于1999年2月推出了代号为"Sharptooth"(利齿)的K6-3(1998年)系列微处理器,它是AMD 推出的最后一款支持Super架构和CPGA封装形式的CPU。K6-3采用了0.25微米制造工艺,集成256KB二级缓存(竞争对手英特尔的新赛扬是128KB),并以CPU 的主频速度运行。而曾经Socket 7主板上的L2此时就被K6-3自动识别为了L3,这对于高频率的CPU来说无疑很有优势,虽然K6-3的浮点运算依旧差强人意。因为各种原因,K6-3投放市场之后难觅踪迹,价格也并非平易近人,即便是更加先进的K6-3+出现之后。

AMD 于2001年10月推出了K8架构。尽管K8和K7采用了一样数目的浮点调度程序窗口(scheduling window ),但是整数单元从K7的18个扩充到了24个,此外,AMD 将K7中的分支预测单元做了改进。global history counter buffer(用于记录CPU 在某段时间内对数据的访问,称之为全历史计数缓冲器)比起Athlon来足足大了4倍,并在分支测错前流水线中可以容纳更多指令数,AMD 在整数调度程序上的改进让K8的管线深度比Athlon多出2级。增加两级线管深度的目的在于提升K8的核心频率。在K8中,AMD 增加了后备式转换缓冲,这是为了应对Opteron在服务器应用中的超大内存需求。

■AMD于2007下半年推出K10架构。

采用K10架构的 Barcelona 为四核并有4.63亿晶体管。Barcelona是AMD 第一款四核处理器,原生架构基于65nm 工艺技术。和Intel Kentsfield 四核不同的是,Barcelona并不是将两个双核封装在一起,而是真正的单芯片四核心。

■引入SSE128技术

Barcelona中的一项重要改进是被 AMD 称为“SSE128”的技术,在K8架构中,处理器可以并行处理两个SSE指令,但是SSE执行单元一般只有64位带宽。对于128位的SSE操作,K8处理器需要将其作为两个64位指令对待。也就是说,当一个128位SSE指令被取出后,首先需要将其解码为两个micro-ops,因此一个单指令还占用了额外的解码端口,降低了执行效率。

■ 内存控制器再度强化

当年当AMD 将内存控制器集成至CPU 内部时,我们看到了崭新而强大的K8构架。如今,Barcelona的内存控制器在设计上将又一次极大的改进其内存性能。

■创新——三级缓存

受工艺技术方面的影响,AMD处理器的缓存容量一直都要落后于Intel,AMD 自己也清楚自己无法在宝贵的die上加入更多的晶体管来实现大容量的缓存,但是勇于创新的AMD却找到了更好的办法——集成内存控制器。

■领先的性能满足当今最迫切的商务需求

数据中心的管理者们面对日益增长的压力,诸如网络服务、数据库应用等的企业工作负载对计算的需求越来越高;而在当前的IT支出环境下,还要以更低的投入实现更高的产出。迅速增长的新计算技术如云计算和虚拟化等,在今年第二季度实现了60%的同比增长率3,这些技术在迅速应用的同时也迫切需要一个均衡的系统解决方案。最新的四核AMD皓龙处理器进一步增强了AMD独有的直连架构优势,能够为包括云计算和虚拟化在内的日渐扩大的异构计算环境提供具有出色稳定性和扩展性的解决方案。

■ 卓越的虚拟化性能

具有改进的 AMD 直连架构和AMD 虚拟化技术(AMD-V(TM)),45nm四核皓龙处理器成为已有的基于AMD 技术的虚拟化平台的不二选择,目前全球的OEM厂商已基于上一代AMD 四核皓龙处理器推出了9款专门为虚拟化应用而设计的服务器。新一代处理器可提供更快的虚拟机转换时间,并优化快速虚拟化索引技术(RVI)的特性,从而提高虚拟机的效率,AMD 的AMD-V(TM)还可以减少软件虚拟化的开销。

■ 无与伦比的性价比

与历代的 AMD 皓龙处理器相比,新一代四核皓龙处理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性能和每瓦性能比显著增强,包括:

1.以与上代四核皓龙处理器相同的功耗设计,大幅提高 CPU 时钟频率。这得益于处理器设计增强AMD 业界领先的45 nm 沉浸式光刻技术和超强的处理器设计与验证能力。

2.L3缓存容量提高200%,达到6MB,增强虚拟化、数据库和Java等内存密集型应用的性能。

3.支持 DDR2-800 内存,与现有AMD 皓龙处理器相比内存带宽实现了大幅提高,并且比竞品使用的Fully-Buffered DIMM 具有更高的能效。

无可匹敌的节能特性

AMD 皓龙处理器业已带来了业界领先的X86 服务器处理器每瓦性价比,与之相比,新一代45 nm 四核AMD 皓龙处理器在空载状态的能耗可以大幅降低35% ,而性能可提高达35% 。“上海”采用了众多的新型节能技术:AMD 智能预取技术,可允许处理器核心在空载时进入“暂停”状态,而不会对应用性能和缓存中的数据有任何影响,从而显著降低能耗;AMD CoolCore(TM) 技术能够关闭处理器中非工作区域以进一步节省能耗。

在平台配置相似的情况下,基于 75 瓦AMD 四核皓龙处理器的平台,与基于50 瓦处理器的竞争平台相比,具有高达30% 的每瓦性能比优势。相似平台配置下,基于AMD 四核皓龙处理器2380 的平台,空载状态的功耗为138 瓦;与之对比,基于英特尔四核处理器的平台在相同状态下的功耗则为179 瓦。基于AMD四核皓龙 2380 型号处理器的平台,在SPECpower_ssj(TM)2008 基准测试中取得761ssj_ops/每瓦 的总成绩(308,089 ssj_ops @ 100% 的目标负载),而英特尔四核平台为总成绩为561ssj_ops/每瓦 (267,804 ssj_ops @ 100%的目标负载)。

前所未有的平台稳定性

作为唯一用相同的架构提供2 路到8 路服务器处理器的X86 微处理器制造商,AMD 新一代45 nm 四核皓龙处理器在插槽和散热设计与上代四核和双核AMD 皓龙处理器兼容,延续了AMD 的领先地位。这可以帮助消费者减少平台管理的复杂性和费用,增强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行时间和生产力。新的45 nm 处理器适用于现有的Socket 1207 插槽架构,未来代号为“Istanbul”的AMD 下一代皓龙处理器也计划使用相同插槽。

全球OEM 厂商支持

作为业内最易于管理和一致的x86服务器平台,由于采用AMD皓龙处理器,至少是部分原因,全球OEM和系统开发商能够迅速完成验证流程,并预计从本月起开始交付基于增强的四核AMD皓龙处理器的下一代系统。本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基于增强的四核AMD皓龙处理器的系统的供应量有望迅速增长。

惠普工业标准服务器业务部营销副总裁Paul Gottsegen 表示:“通过采用基于新‘上海’处理器的 HP ProLiant 服务器,客户可以降低成本,同时使能效和性能更上层楼。在与AMD公司过去的4年合作中,我们为各种规模的客户提供了基于AMD 皓龙处理器的平台,并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初期反馈结果表明‘上海’将成为赢者。”

1.采用直连架构的 AMD 皓龙(Opteron)(TM) 处理器可以提供领先的多技术。使IT管理员能够在同一服务器上运行32 位与64 位应用软件,前提是该服务器使用的是64 位操作系统。

2.AMD 速龙(Athlon64),又叫阿斯龙(TM) 64 处理器可以为企业的台式电脑用户提供卓越的性能和重要的投资保护,具有出色的功能和性能,可以提供栩栩如生的数字媒体效果――包括音乐、视频、照片和DVD 等。

3.AMD 双核速龙(TM) 64(AthlonX2 64 )处理器可以提供更高的多任务性能,帮助企业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任务(包括业务应用和视频、照片编辑,内容创建和音频制作等)。这些强大的功能使其成为那些即将上市的新型媒体中心的最佳选择。4.AMD 炫龙(TM) 64(Turion64)移动计算技术可以利用移动计算领域的最新成果,提供最高的移动办公能力,以及领先的 64 位计算技术。

5.AMD 闪龙(TM)(Sempron64)处理器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出色的性价比,而且可以提高员工的日常工作效率。

6.AMD 羿龙(TM)(Phenom)处理器全新架构的 4 核处理器,进一步满足用户需求(在命名中取消“64”,因为现今的CPU 都是64 位的,不必再标明)。为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AMD 近期也推出了3 核羿龙产品!

对于消费者,AMD 也提供全系列64 位产品。

* AMD 雷鸟(TM) (Thunderbird)处理器

* AMD 钻龙(TM) (Duron)处理器可以说是雷鸟的精简便宜版,架构和雷鸟处理器一样,其差别除了时脉较低之外,就是内建的L2 Cache,只有64 K 。

解决方案

AMD 的嵌入式解决方案以个人电脑以外的上网设备为目标市场,锁定的目标产品包括平板电脑、汽车导航及娱乐系统、家庭与小型办公室网络产品以及通信设备。AMD Geode(TM) 解决方案系列不仅包括基于x86的嵌入式处理器,还包括多种系统解决方案。AMD 的一系列Alchemy(TM) 解决方案有低功率、高性能的MIPS(TM) 处理器、无线技术、开发电路板及参考设计套件。随着这些新的解决方案相继推出,AMD 的产品将会更加多元化,有助确立AMD 在新一代产品市场上的领导地位。

移动平台

1998 年9 月AMD 正式发布它的首款移动处理器Mobile K6 300MH Z。

2000 年4 月AMD 推出Mobile K6-III+ 和Mobile K6-II+ 系列移动处理器,进入0.18 微米制程时代,并首次配备了PowerNow 降频技术。

2002 年4 月AMD 发布Mobile Athlon XP,进入0.13 微米制程时代,并在同年7 月与ATI合作,通过高规格的Radeon IGP320M 芯片组在笔记本电脑市场获得热烈的市场反响。

2003 年9 月AMD 正式推出支持64 位技术的移动版本的Athlon 64 系列处理器,移动处理器正式进入64 位运算时代。

2005 年4 月AMD 发布Turion 64 移动处理器,引起市场广泛关注,AMD 的移动平台从此成为一个独立的整体,与桌面平台从名称方面完全分离。

2006 年7 月AMD 推出Turion 64 X2 处理器,移动处理器首次进入双核64 位时代。

2008 年6 月AMD 发布Puma 移动平台,标志着AMD 也正式进入移动平台时代。

2008 年11 月AMD 发布超便携的Yukon 平台,和Athlon Neo 6 4位单核超低功耗处理器,配套ATi X1250 或HD3410 显卡,标志着低功耗但低效率的Intel Atom 时代的终结。

AMD VISION

2009 年9 月17 日,AMD 公司发布了全新的VISION(视觉)技术。由于AMD 在CPU和GPU方面都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所以AMD 更加注重推广平台的概念。一般消费者传统的选购方式通常都会注重个别硬件在配置和性能上的指标,而VISION 则体现了整体系统的价值。采用AMD VISION(视觉)技术的笔记本将会与微软Windows 7操作系统同步发售,Windows 7 支持DirectX10、DirectX 10.1和DirectX 11,而AMD VISION(视觉)技术也将及时跟进,推出最高支持DirectX11 的硬件产品。

AMD VISION(视觉)技术目前包括三个级别,其中有:VISION基本版本(Basic)、VISION豪华版(Premium)和VISION至尊版(Ultimate)。随着级别的提高,笔记本的硬件性能也会随之增强。另外,AMD还会在2010 年第一季度推出主要用于台式机的VISION 第四个级别(Black),它可以为台式机用户提供顶级性能的产品。基于AMD VISION Pro 技术的商用PC能够出色地支持多显示器、流畅的视频浏览以及视频会议软件的使用,并具备创建和浏览嵌入了视频和3D图形的多媒体演示文档所必需的性能。

顾名思义,VISION 技术更加强调用户的视觉体验。通过和笔记本OEM厂商合作,VISION(视觉)技术可以为用户带蓝光高清视频、更加逼真的3D游戏、色彩鲜明、逼真的照片和更加快速的视频处理性能。

据AMD 公司市场营销副总裁Patrick Moorhead 介绍,具备VISION(视觉)技术的笔记本可以拥有一下特点:

1.高达 10 亿种颜色,让照片和视频晶莹剔透、色彩绚丽。

2.DirectX 10.1 带来了流畅、逼真的游戏场景。

3.7.1 Audio 带来了极富冲击力的音乐。

4.支持蓝光播放。

HD5800系列

HD5870显卡采用完整的RV870核心设计,由于采用了先进的40nm制造工艺,因此在核心面积提升1.27倍的情况下,显卡核心的流处理器却提升了两倍。作为采用完整RV870核心设计的HD5870分别有1GB和2GB两个版本。当然,这两款显卡主要是面向高端发烧级用户,HD5830的竞争对手是目前较强性能的GTX460显卡,HD5850的竞争对手是目前较强性能的GTX465显卡。

HD5870内置了1600 个流处理器,对比RV770内置的800个流处理器足足翻了一倍,因此在核心面积上RV870也相应的增加到了334平方毫米。对比上一代RV770核心,RV870核心在晶体管数量上由之前的9.56亿个提升到了21亿个,显存带宽由115GB/sec提升到目前的153GB/SEC。

HD5870采用40nm制造工艺,拥有21亿个晶体管、显卡核心频率为850MHz、流处理器数量为1600个、d单精度浮点计算能力为2720GFLOPs 、双精度浮点运算能力为544GFLOPs 、具备80个纹理单元和32个光栅单元。在显存部分,HD5870采用GRRD5显存颗粒组成1GB/256bit显存规格,显存频率为4800MHz。而对手Nvidia的顶级显卡GTX480单精度浮点能力仅为1345 GFLOPs、双精度为672GFLOPs,但是Nvidia的费米核心却付出了32亿个晶体管,其功耗更是RV870的两倍,发热量也最惊人。正是由于AMD产品晶体管规模较少,所以台积电40纳米生产技术对于AMD的良品率有较好的保障,可以更快地、更好地为AMD生产RV870,正是由于Nvidia采用的架构过于庞大,导致良品率偏低并一度延迟发布导致前期出货量过少。

很明显,在功耗控制、实际生产、成本控制方面、可持续扩展等比较实际的方面,AMD的GPU架构设计具有极其明显地优势。

Fusion(融聚)

Fusion 并非单颗处理器的代号,而是一系列CPU/GPU 整合平台的总称。

AMD于2011年1月5日,终于在CES 2011开幕之际正式发布了筹备多年的Fusion APU融合加速处理器,也宣告了融合时代的正式带来。

AMD Fusion APU分为两大系列,现在面世的是基于山猫(Bobcat)处理器架构、DX11 GPU图形核心的低功耗版本,最多两个处理器核心,采用台积电40nm工艺制造。AMD称,山猫是其2003年以来的首个全新x86内核,专为低功耗便携式设备而设计。

AMD Fusion APU首套平台代号“Brazos”,又称“2011低功耗平台”,芯片组统一采用单芯片设计的Hudson-M1,处理器包括两个子系列:

-Zatcate E系列:E-350 1.6GHz双核心、E-240 1.5GHz单核心,热设计功耗18W,面向主流笔记本、一体机、小型台式机

-Ontario C系列:C-50 1.0GHz双核心、C-30 1.2GHz单核心,热设计功耗9W,面向高清上网本、平板机和其他新兴设备

在2011Computex 台北电脑展上AMD又推出了针对平板机市场的Z系列APU:

-Z系列:AMD Z-01 APU,隶属于Brazos平台,拥有两个山猫架构处理器核心,主频1.0GHz,整合图形核心Radeon HD 6250,80个流处理器,热设计功耗5.9W,搭配AM50 FCH芯片组。Z0-1是AMD第一款专门针对平板机推出的APU产品。

2011年6月,AMD在首届Fusion 开发者峰会上,AMD推出了基于K10处理器架构、DX11独立显卡级别图形核心的高性能版本“Llano”APU,最多四个处理器核心,GlobalFoundries 32nm工艺制造。Llano APU处理器被命名为A系列,组建“2011主流平台”。

-Llano A系列:Llano A系列APU是专为高效能笔记型计算机与桌上型计算机设计的产品它分为A4、A6、A8 三个系列:

VISION A4系列电脑将满足Brilliant HD日常应用需求,最适合网页浏览、基本的多任务处理与社交网络。

VISION A6系列电脑将带来Brilliant HD 卓越娱乐性能,让消费者能同时进行多任务处理、照片编辑与高清影片播放。

VISION A8系列电脑将带来Brilliant HD至尊性能,让消费者能同时进行多任务处理、在线游戏与视频编辑。

AMD Fusion APU主打高清应用,包括DX11游戏、网络视频、蓝光节目等等,而这些都得益于其VISION视觉引擎,包括DX11图形核心、UVD3视频解码引擎、并行处理加速能力、一体化显卡驱动等等。

AMD还提出了新的功耗管理概念“AllDay”,声称AMD Fusion技术可带来全天候的电池待机,续航时间长达10小时甚至更久AMD Fusion APU主打高清应用,包括DX11游戏、网络视频、蓝光节目等等,而这些都得益于其VISION视觉引擎,包括DX11图形核心、UVD3视频解码引擎、并行处理加速能力、一体化显卡驱动等等。

AMD还提出了新的功耗管理概念“AllDay”,声称AMD Fusion技术可带来全天候的电池待机,续航时间长达10小时甚至更久。

AMD Fusion APU已经得到了整个业界大量硬件、软件厂商的普遍支持,都正在或即将在高性价比或主流价位上发布各种相关产品。

设备厂商支持:宏碁、华硕、戴尔、富士通、惠普、联想、微星、三星、索尼、东芝

主板厂商支持:华硕、技嘉、微星、蓝宝

软件厂商支持:Adobe、ArcSoft、Codemasters、Corel、CyberLink、DivX、EA/BioW

are、Earthsim、Firaxis、Gazillion、微软IE、微软Windows、Nuvixa、Roxio、世嘉、Turbine、Viewdle、Vivu

2011年6月AMD正式发布了全新的主流笔记本平台——“Sabine”,Sabine平台采用了代号为Llano的A系列APU。本次AMD一共发布了七款APU。

商标更新

2010年8月中旬曾有传闻称,AMD计划在当年年底彻底放弃收购多年的“ATI”商标,而后随着官方新LOGO的出炉,我们最终还是和这个存在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品牌说再见了。

AMD这么做自然是经过多方面衡量,有着充分的理由。根据最近在美国、英国、德国、中国、日本、巴西、俄罗斯等地对数千位独立显卡用户进行的调查,受访者知道AMD、ATI合并之后,对AMD的选择度提高到了原来的三倍,AMD的品牌力度也要明显强于ATI,此外Radeon、FirePro的品牌影响力和忠诚度也非常之高。有鉴于此,AMD才最终决定舍弃ATI,将一切都统一划归到AMD品牌之下。

事实上在中国大陆地区,学生们的组装机采用AMD CPU的占了半数以上,然而这些电脑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是采用AMD CPU搭配Nvidia独立显卡所构成的,其主要原因是受到零售商的主观推荐,ATI品牌在国内远没有AMD响亮。为了蚕食Nvidia在该领域的优势,AMD考虑采用自己AMD的标志来打响独立显卡在大陆地区名声,一旦被零售商广泛宣传开来,以后在学生组装机领域采用AMD 3A平台一条龙销售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Fusion APU融合加速处理器的到来也给舍弃ATI提供了最佳时机。AMD表示,将AMD、ATI的最佳产品融合到一起将会提供一个高性能、高效能的异构计算体系,其中面向轻薄本、上网本等移动

编写领域的Ontario定于2010年第四季度出货,面向主流桌面和移动的Llano定于2011年上半年出货。

首批“AMD Radeon”品牌的显卡产品将于今年底发布,或许就是传说中的“Radeon HD 6000”系列,或者说“AMD Radeon HD 6000”系列,而已有的ATI Radeon产品保持不变。

新的显卡LOGO整体风格仍以大家熟悉的红、黑两色为主,并未加入象征AMD的草绿色。有趣的是,在舍弃“ATI”的同时AMD设计了两种新的Radeon/FirePro LOGO,其一主体是“RADEON GRAPHICS”、“FIREPRO GRAPHICS”字样,底部弧形黑框内嵌入AMD LOGO;其二主体简化为“RADEON”、“FIREPRO”,底部长方形黑框内写着“GRAPHICS”,而完全没有“AMD”。

很显然,后一种设计方式是为了照顾OEM渠道,特别是方便继续与Intel移动平台和平共处,避免同时出现Intel、AMD两种竞争性标识。

除此之外,AMD今后还会扩大VISION品牌的覆盖范围,全面涵盖芯片组、桌面处理器、移动处理器、移动技术。这样一来,AMD 2011年起品牌标识体系将异常简单:公司商标AMD、服务器处理器Opteron、芯片组和桌面与移动处理器VISION、显卡Radeon/FirePro。

虽然告别一个经典品牌总是令人伤感,但时代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这种变化未尝也不是好事儿。有人评价说:“当我看到新的Radeon LOGO之后,有那么一会儿我完全忘记了(曾经在)旁边的ATI。(新LOGO)看起来非常吸引人。”当然,在正式采用新标志之前,我们还不能一口咬定AMD标志一定会取代ATI的标志,一切都以事情发生后作准,现阶段依然只是推测。

中国之路

市场前景

作为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和世界第二大IT市场,中国已成为AMD全球战略的重点之一。自1993年在中国开展业务以来,AMD不断扩大在华投资,在中国的业务逐渐从产品销售发展到包括研发、渠道管理和市场营销在内的全方位拓展。 2004年9月,AMD公司大中华区正式成立,总部设在北京,现由AMD全球高级副总裁邓元鋆先生担任AMD大中华区总裁,统辖AMD在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所有业务,进一步把握“中国机会”。

近年来,AMD中国业务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把与戴尔、惠普、IBM、Sun、东芝、索尼等全球领先计算机制造商的合作拓展到中国市场,更是陆续获得了联想、方正、同方、TCL、七喜、华硕、Acer、微星、BenQ、曙光等各大OEM厂商的支持。

与此同时,AMD通过一系列举措,不断完善在中国地区产业链的完整布局。2005年,AMD CPU封装测试厂在苏州落成,成为AMD全球战略中的重要生产基地;2006年,AMD在美国本土以外最大的研发中心——上海研发中心正式运营,成为AMD全球研发体系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2008年3月AMD成都分公司成立,与AMD上海、深圳、香港、台湾等地分支机构共同勾画AMD的中国战略版图。2010年11月8日AMD 对位于苏州的封装测试场进行扩建,此次扩建将把AMD苏州工厂打造成集组装、测试、打标和封装职能于一身的综合工厂,使其同时具备对中央处理器(CPU)、图形处理器(GPU)以及加速处理器(APU)进行封装和测试的能力。此次扩建将使苏州工厂的产能提升一倍,扩建后的工厂占地面积也将大大提升。

秉承“客户为本、推动创新”的信念,AMD致力于向广大合作伙伴提供领先的产品和周到的服务,携手共赢,共同缔造新的辉煌!

是“超微”还是“超威”?

在IT业界还有一家知名的主板“SuperMicro”,这家以服务器系列产品作为主要研发、生产对象的公司,在中国同样被称为“超微”。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AMD中国在创立之初刻意避开了“超微”这个中文名称。

公司位置

中国总部位于中关村

发展方向

芯片巨头AMD公司日前宣布了一项架构调整计划,将采取一系列旨在提高运营效率的举措,以加强公司的竞争力,建立其在低功耗、新兴市场和云计算领域的领军地位。

“通过精简成本结构,让全球员工专注于关键的增长机会,AMD的竞争力将得到加强,我们将能够大力推行一系列战略性举措,以加快公司未来的发展。 ”AMD总裁兼CEO罗瑞德表示。 AMD预计,该架构调整计划将主要使运营费用得到节省,2012年预计节省的综合运营费用将超过2亿美元。这一目标主要将通过在全球范围内裁员约10%来实现。 AMD将把所节省费用的主要部分投入创新计划,以加快推行AMD在低功耗、新兴市场和云计算领域的战略部署。业内专家指出,在调整计划中,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将进一步深化其战略地位。如今的大中华区不仅是AMD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和最重要的战略要地,更被定义为全球成功的重要引擎。

2011年11月18日,近日再次听闻苹果公司要收购AMD的消息。

2 最大井斜方位(石油工业术语)

石油钻井工艺的特点

石油钻井工艺的特点是:井眼深、压力大、温度高、影响因素多等。以往主要靠经验钻井,50年代开始研究影响钻井速度和成本的诸因素及其相互关系。钻井新技术、新理论不断出现。井眼方向必须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根据油气勘探,开发的地质地理条件和工程需要,分直井和定向井两类,后者又可分为一般定向井、水平井、丛式井等。

直井 井眼沿铅直方向钻进并在规定的井斜角和方位角范围内钻达目的层位,对井眼曲率和井底相对于井口的水平位移也有一定的要求(图1)。生产井井底水平位移过大,会打乱油田开发的布井方案;探井井底水平位移过大,有可能钻不到预期的目的层。井的全角变化率过大会增加钻井和采油作业的困难,易导致井下事故。影响井斜角和方位角的因素有:地质条件,钻具组合,钻井技术措施,操作技术以及设备安装质量等。为防止井斜角和井眼曲率过大,必须选用合理的下部钻具组合。常用的有刚性满眼钻具组合(图2)和钟摆钻具组合(图3)两种。前者可采用较大的钻压钻进,有利于提高钻速,井眼曲率较小,但不能纠斜,后者需控制一定的钻压,响钻速,但可用来纠斜。

AMD (Maximum deviation azimuth),最大井斜方位(石油工业术语)

定向井

定向井 沿预先设计的井眼方向(井斜角和方位角)钻达目的层位的井。主要用于:①受地面地形限制,如油田埋藏在城镇、高山、湖泊或良田之下;②海上丛式钻井;③因地质构造特殊(如断层、裂缝层,或地层倾角太大等)的需要,钻定向井有利于油、气藏的勘探开发;④处理井下事故,如侧钻,为制止井喷着火而钻的救险井等。

定向井的剖面设计,一般由直井段、造斜段、稳斜段和降斜段组成。造斜和扭方位井段常用井下动力钻具(涡轮钻具或螺杆钻具) 加弯接头组成的造斜钻具(图4)。当井眼斜度最后达到或接近水平时,称为水平井。定向钻进时,必须经常监测井眼的斜度和方位,随时绘出井眼轨迹图,以便及时调整。常用的测斜仪有单点、多点磁力照相测斜仪和陀螺测斜仪。近年来,还使用随钻测斜仪,不需起钻就可随时了解井眼的斜度和方位,按信号传输方式分有线及无线两种,前者用电缆传输信号,后者用泥浆脉冲、电磁、声波等。

丛式井

丛式井 又称密集井、成组井(图5), 在一个位置和限定的井场上向不同方位钻数口至数十口定向井,使每口井沿各自的设计井身轴线分别钻达目的层位,通常用于海上平台或城市、良田、沼泽等地区,可节省大量投资,占地少,并便于集中管理。

喷射钻井

喷射钻井 将泥浆泵输送的高压泥浆通过钻头喷嘴形成高速冲击射流(通常在m/s以上),直接作用于井底,充分利用水力能量(一般使泵水功率的50%以上作用于井底),使岩屑及时冲离井底或直接破碎地层,可大幅度提高钻井速度。合理的工作方式是采用较高的泵压、较低的排量和较小的钻头喷嘴直径。

优选参数钻井

优选参数钻井 在分析已钻井资料的基础上,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用最优化的方法,将影响钻井速度的各种可控因素(例如钻头类型、钻压、转速、泥浆性能、水力因素等),根据最低成本原则建立数学模型,编成计算程序。进行优选配合,使钻井工作实现优质、快速、低成本。

地层孔隙压力预测和平衡压力钻井 用地震、测井和钻进时的资料(机械钻速、页岩密度、泥浆比重、温度等)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地层孔隙压力和判断可能出现的异常压力地层,及时采取措施以防止突然发生井喷、井漏和井塌等井下复杂情况。根据已知的地层孔隙压力和地层破裂压力,确定合理的泥浆比重和套管程序。在井内泥浆液柱压力和地层孔隙压力近似平衡的条件下进行钻井,称平衡压力钻井。可显著提高钻速,也有利于发现油、气藏。

井控技术 当钻达异常高压地层而发生泥浆气侵或井涌时,用计算方法和恰当的技术措施,调整泥浆比重和流动特性,配合使用液动高压防喷设备进行控制和排除井内溢流,以防止井喷。

取岩心技术 按设计要求从井下钻取所需层位的岩石样品(岩心),为勘探和开发油、气藏取得第一性资料。常用的取心工具主要由取心钻头、岩心筒、岩心抓和接头等部件组成,取心钻进时,钻头连续呈环形切削井底的岩石,使钻成的柱状岩心不断进入岩心筒。为适应特殊需要,还有密闭取心、保持压力取心和用于极疏松和破碎地层的取心工具(橡皮套取心工具)等。

3 老年性黄斑变性AMD

病因:

眼球壁由三层组成:外层为纤维膜(角膜和巩膜),中层为葡萄膜(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内层为视网膜。视网膜的主要功能为感受并传导视觉。视网膜的中央有一直径约2mm的区域称为黄斑,是由于该区富含叶黄素而得名。其中央有一小凹为黄斑中心凹,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部分,此处视网膜最薄,接受和分辨光线信息最为准确。我们平常体检检查视力,查的就是黄斑区的中心视力,黄斑区稍有病变就会影响视力。

正常生理情况下,黄斑的视锥细胞和色素上皮(RPE)细胞配合很默契,每天视细胞脱落的外节盘膜,都由色素上皮细胞吞噬、消化和排泄,维持细胞内外的代谢平衡。当光线中紫外线和蓝光与血液中的氧气发生反应或高血糖、高血脂、过氧运动增加等其它原因引起视网膜和血管的自由基增加,体内的谷胱甘肽酶(GSH-P)和超氧化歧化酶(SOD)就不能完全彻底的消除过量的自由基,此时,氧自由基会氧化损伤视锥细胞和脱落的外节盘膜,致使视锥细胞死亡,以及外节盘膜变性。

色素上皮细胞的消化降解酶系统无法识别被氧化变性的盘膜,无法进行消化降解,从而形成残余体在色素上皮细胞内堆积,造成色素上皮细胞的代谢紊乱,功能出现障碍,并有异常的分泌,在玻璃膜上形成脂质沉积物堆积,逐渐增厚变成玻璃膜疣和色素沉着。

症状:

早期无证状,视力下降缓慢,为轻度或中度,视物变形,阅读困难。随着病情进展,出现中心视力减退,视力下降,绝对中心暗点。眼底所见:黄斑部色素紊乱,中心凹发光消失,散在玻璃疣,黄斑部出现地图状萎缩。诊断45岁以上患者渐进性视力减退,眼底散在玻璃膜疣,黄斑区及附近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病灶,可诊断为干性AMD。逐渐或突然严重视力障碍,眼底出血、渗出伴有脉络膜新生血管或黄斑区盘状瘢痕,可诊断为湿性AMD。

治疗:

抗血管生成治疗:使用玻璃体内注射方法,目的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和减少CNA的渗漏(国外已用于临床),效果较好。

手术治疗:(1)玻璃体切除(2)黄斑部手术。

光动力疗法(PDT) :光动力学治疗是一种选择性治疗方法,可以封闭新生血管不影响正常组织。因此此项治疗方法较上述方法更为特异,更安全。光动力学治疗被认为优于传统的激光光凝治疗方法,因为光动力治疗在术中和术后对邻近视网膜有保护作用,目前已广泛用于临床。美中不足的是该项治疗与传统激光和TTT同样在部分患者不能避免复发,如果复发,需要重复治疗,费用较高。

预防:

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应定期检查眼底,以便及时发现,争取尽早治疗;戒烟;避免过度光照眼部;治疗高血压、心血管疾病,适当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1、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A和E,水溶性维生素C;2、微量元素:锌和硒;3、酶系统成分:谷胱甘肽;4 、B-胡萝卜素;5、叶黄素和玉米黄素。

4 Javascript的AMD规范

1. AMD的由来

前端技术虽然在不断发展之中,却一直没有质的飞跃。除了已有的各大著名框架,比如Dojo,JQuery,ExtJs等等,很多公司也都有着自己的前端开发框架。这些框架的使用效率以及开发质量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开发者对其的熟悉程度,以及对JavaScript的熟悉程度,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公司的技术带头人都喜欢开发一个自己的框架。开发一个自己会用的框架并不难,但开发一个大家都喜欢的框架却很难。从一个框架迁移到一个新的框架,开发者很有可能还会按照原有框架的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JavaScript本身的灵活性:框架没办法绝对的约束你的行为,一件事情总可以用多种途径去实现,所以我们只能在方法学上去引导正确的实施方法。庆幸的是,在这个层面上的软件方法学研究,一直有人在去不断的尝试和改进,CommonJS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织。他们提出了许多新的JavaScript架构方案和标准,希望能为前端开发提供银弹,提供统一的指引。

相关厂商内容

AMD规范就是其中比较著名一个,全称是Asynchronous Module Definition,即异步模块加载机制。从它的规范描述页面看,AMD很短也很简单,但它却完整描述了模块的定义,依赖关系,引用关系以及加载机制。从它被requireJS,NodeJs,Dojo,JQuery使用也可以看出它具有很大的价值,没错,JQuery近期也采用了AMD规范。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就将介绍AMD的性质,用法,优势以及应用场景。从AMD中我们也能学习到如何在更高层面去设计自己的前端应用。

2. AMD是什么

作为一个规范,只需定义其语法API,而不关心其实现。AMD规范简单到只有一个API,即define函数:

define([module-name?], [array-of-dependencies?], [module-factory-or-object]);

其中:

module-name: 模块标识,可以省略。

array-of-dependencies: 所依赖的模块,可以省略。

module-factory-or-object: 模块的实现,或者一个JavaScript对象。

从中可以看到,第一个参数和第二个参数都是可以省略的,第三个参数则是模块的具体实现本身。后面将介绍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他们会使用不同的参数组合。

从这个define函数AMD中的A:Asynchronous,我们也不难想到define函数具有的另外一个性质,异步性。当define函数执行时,它首先会异步的去调用第二个参数中列出的依赖模块,当所有的模块被载入完成之后,如果第三个参数是一个回调函数则执行,然后告诉系统模块可用,也就通知了依赖于自己的模块自己已经可用。如果对应到dojo1.6之前的实现,那么在功能上可以有如下对应关系:

module-name: dojo.provide

dependencies: dojo.require

module-factory: dojo.declare

不同的是,在加载依赖项时,AMD用的是异步,而dojo.require是同步。异步和同步的区别显而易见,前者不会阻塞浏览器,有更好的性能和灵活性。而对于NodeJs这样的服务器端AMD,则模块载入无需阻塞服务器进程,同样提高了性能。

3. AMD实例:如何定义一个模块

下面代码定义了一个alpha模块,并且依赖于内置的require,exports模块,以及外部的beta模块。可以看到,第三个参数是回调函数,可以直接使用依赖的模块,他们按依赖声明顺序作为参数提供给回调函数。

这里的require函数让你能够随时去依赖一个模块,即取得模块的引用,从而即使模块没有作为参数定义,也能够被使用;exports是定义的alpha 模块的实体,在其上定义的任何属性和方法也就是alpha模块的属性和方法。通过exports.verb = ...就是为alpha模块定义了一个verb方法。例子中是简单调用了模块beta的verb方法。

define("alpha", ["require", "exports", "beta"], function (require, exports, beta) {

exports.verb = function() {

return beta.verb();

//或者:

return require("beta").verb();

}

});

4. 匿名模块

define 方法允许你省略第一个参数,这样就定义了一个匿名模块,这时候模块文件的文件名就是模块标识。如果这个模块文件放在a.js中,那么a就是模块名。可以在依赖项中用"a"来依赖于这个匿名模块。这带来一个好处,就是模块是高度可重用的。你拿来一个匿名模块,随便放在一个位置就可以使用它,模块名就是它的文件路径。这也很好的符合了DRY(Don't Repeat Yourself)原则。

下面的代码就定义了一个依赖于alpha模块的匿名模块:

define(["alpha"], function (alpha) {

return {

verb: function(){

return alpha.verb() + 2;

}

};

});

5. 仅有一个参数的define

前面提到,define的前两个参数都是可以省略的。第三个参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个JavaScript对象,另一种是一个函数。

如果是一个对象,那么它可能是一个包含方法具有功能的一个对象;也有可能是仅提供数据。后者和JSON-P非常类似,因此AMD也可以认为包含了一个完整的 JSON-P实现。模块演变为一个简单的数据对象,这样的数据对象是高度可用的,而且因为是静态对象,它也是CDN友好的,可以提高JSON-P的性能。考虑一个提供中国省市对应关系的JavaScript对象,如果以传统JSON-P的形式提供给客户端,它必须提供一个callback函数名,根据这个函数名动态生成返回数据,这使得标准JSON-P数据一定不是CDN友好的。但如果用AMD,这个数据文件就是如下的形式:

define({

provinces: [

{

name: '上海',

areas: ['浦东新区', '徐汇区']},

{

name: '江苏',

cities: ['南京', '南通']}

//.....

]

});

假设这个文件名为china.js,那么如果某个模块需要这个数据,只需要:

define(['china', function(china){

//在这里使用中国省市数据

});

通过这种方式,这个模块是真正高度可复用的,无论是用远程的,还是Copy到本地项目,都节约了开发时间和维护时间。

如果参数是一个函数,其用途之一是快速开发实现。适用于较小型的应用,你无需提前关注自己需要什么模块,自己给谁用。在函数中,可以随时require自己需要的模块。例如:

define(function(){

var p = require('china');

//使用china这个模块

});

即你省略了模块名,以及自己需要依赖的模块。这不意味着你无需依赖于其他模块,而是可以让你在需要的时候去require这些模块。define方法在执行的时候,会调用函数的toString方法,并扫描其中的require调用,提前帮助你载入这些模块,载入完成之后再执行。这使得快速开发成为可能。需要注意的一点是,Opera不能很好的支持函数的toString方法,因此,在浏览器中它的适用性并不是很强。但如果你是通过build工具打包所有的 JavaScript文件,这将不是问题,构建工具会帮助你扫描require并强制载入依赖的模块。

6. Dojo中的AMD

Dojo 在三月初正式发布了1.6版本,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引入了AMD机制,取代了原来的dojo.provide和dojo.require方法。但是现在仍然保持了向后兼容性,你仍然可以用dojo.provide和dojo.require来定义和加载模块。需要注意的是:在 Dojo 1.6 中, 针对 AMD 的重构仍然属于一个过渡期的改动 , 用户自己开发的 AMD 模块还不能被 Dojo 的加载器和 Build 系统支持 . 1.6 中现有的编译系统对AMD的支持还非常局限。 如果你自己开发了 AMD 格式的模块,并且你仍然在使用默认的 Dojo 同步模块加载器,那么你必须严格遵循 Dojo 模块的格式 ( 包括换行的格式 ) 来保证你自己的模块能够成功编译。总结起来有以下三点:

用传统的方法 (dojo.require()/dojo.provide()) – 这些模块,只能被 Dojo 同步加载器 加载,但可以被 Dojo 编译系统(Build System )正确的编译

用 Dojo 同步加载器来加载 AMD 格式 ( define ()) 模块 – 这些模块可以被正常的加载,并且可以被其他兼容 AMD 格式的加载器加载 . 现在虽然 Dojo1.6 还没有正式支持这种用法, 但在目前的 Dojo1.6 编译系统中,是可以正常工作的 . ( 前提是你必须严格遵循 Dojo 模块定义的代码规范 )

使用第三方加载器来加载 AMD 格式( define ())模块 – 模块可以被正常加载,并且可以被其他加载器所使用 . 这些模块可以使用 RequireJS 或 Backdraft 提供的编译系统正常编译,但是 Dojo 还没有正式的测试过和其他加载器的兼容性 .

以Calendar为例,用define方法来定义这个模块:

define("dijit/Calendar",

["dojo", "dijit", "text!dijit/templates/Calendar.html",

"dojo/cldr/supplemental", "dojo/date", "dojo/date/locale",

"dijit/_Widget", "dijit/_Templated", "dijit/_CssStateMixin", "dijit/form/DropDownButton"],

function(dojo, dijit) {

dojo.declare(

"dijit.Calendar",

[dijit._Widget, dijit._Templated, dijit._CssStateMixin],

{...}

);

return dijit.Calendar;

}

);

可以看到,模块标识就是模块文件的路径,模块本身一般都是dojo.declare定义的类。Dojo1.6中的dojo和dijit命名空间下的模块均已经用AMD的形式进行了重构,但dojox下仍然延用了传统的dojo.provide和dojo.require形式。对AMD的引入是Dojo走向自动化包管理的重要一步,在后续文章中我们也将继续关注Dojo在这方面的进展。

7. 结论

AMD 规范是JavaScript开发的一次重要尝试,它以简单而优雅的方式统一了JavaScript的模块定义和加载机制,并迅速得到很多框架的认可和采纳。这对开发人员来说是一个好消息,通过AMD我们降低了学习和使用各种框架的门槛,能够以一种统一的方式去定义和使用模块,提高开发效率,降低了应用维护成本。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9: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