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楼兰邮声》报
释义

《楼兰邮声》是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集邮协会的会刊,创刊于1989年,早期为油印手工打字刊型,后期改为铅印电脑排版报型。

1989年5月24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集邮协会召开了全体理事会议,决定创刊州集邮协会的第一份集邮刊物——《楼兰邮声》。同年年7月10日《楼兰邮声》正式创刊,副会长孙兆华同志担任主编,秘书长尹玉耀担任副主编,编委成员是叶菁、陈为楷、尤国强。常务编辑尹玉耀,刊物印发薛凤英。

《楼兰邮声》 刊头采用巴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巴州集邮协会名誉会长赵贵三的题字,下方为蒙文。刊头左方是巴州地图、电波、飞机和骆驼,飞机、电波象征现代化邮政,骆驼象征古楼兰丝绸之路,刊头外的点线框,象征邮票和集邮事业,采用红色刊头套印。

创刊初期以手工电脑打印,蜡纸排版,采用折叠式装订,每期10页左右,属于杂志型刊物。正文采用小三号字体,每页约570字。第一期的《编者寄语》中确定,刊物分“邮坛漫步、集邮信息、邮识集锦、邮友信箱、邮票市场”五个栏目。创刊初期的《楼兰邮声》出版期限不定,刊期采用累计总序号,发行量较少,约50份左右,主要发给各集邮小组、理事、自治区邮协和新疆各地、州、市邮协。

1990年,金少卿担任常务编辑,从第三期起版面有了很大变化,改版后《楼兰邮声》较上年比,一是封面增加了目录,二是正文采用5号字体,字号缩小,信息量大为增加;三是内页排版由单栏改为双栏,更具杂志风格;四是内页增加了手工刻写插花和题图,版面十分活跃。1990年《楼兰邮声》虽然出刊3期,但信息量却增加了一倍多,每页1310多个字,3期相当于1989年7期的内容。

1991年,为了提高《楼兰邮声》的办刊质量,《楼兰邮声》的编委进行了调整,主编孙兆华,副主编金少卿。编委成员尹玉耀、叶菁、张吉昌、濮玉东、庄一奇。人员的调整,充实了一批写作能力强,工作积极性高的成员,加强了编辑力量,也为刊期的稳定和改版打下了基础。1991年11月,《楼兰邮声》再次做了改版,从第8期起刊头发生了变化,“楼兰邮声”由四个粗犷的繁体行书字改为由州党委书记崔光华同志题写的纤细简体草书字。刊头图案也做了调整,采用黑红套印。内页题花不再是手工刻画,而是选择专业插图。正文采用电脑激光编排文字,内页题花不再是手工刻画,而是选择专业插图,最后经过电子扫描,制版复印。这次改版,实际是在为《楼兰邮声》由刊型向报型转化做准备。

1992年2月25日,由于向《楼兰邮声》投稿的人日渐增多,根据州集邮协会学术委员会的意见,《楼兰邮声》改为16开4版激光排印,采用报纸型,版面以3栏加中缝为基本版式,文字一般用小五号及六号。每版可容纳文字近3000字,每期信息量均高于1991年内容,并固定实行双月刊,刊物内容较上年又增加了1倍多,在《改版的话》中确定刊物分“集邮论坛、集邮讲座、邮坛趣闻、邮友信箱、新邮评赏、集邮者之家、集邮动态、新邮预报”等8个栏目。为了提高办刊质量,要求每期有一位编委成员担任责任编辑,具体负责当期的组稿、排版、校对、印刷。从1992年第一期起,刊头增加了当年的刊期号,同时延续原来的累计总期号,期刊发行量达到600份,增加了近10倍,刊物不仅面向疆内各地、市邮协组织,还面向州邮协各集邮组织的会员,宣传面扩大到巴州集邮协会的各个角落。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3:2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