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割蛋”谣言 |
释义 | “割蛋”谣言 - 简介据《应县文史资料》记载,1950年应县民众中流传的“割蛋”谣言的基本形态是: “第三次世界大战打起来了,毛泽东和俄国(原文如此,当为苏联,下同)订了合同,中国出原料,俄国出技术,联合制造原子弹,共产党派了一些人专割男人的蛋,挑女人的子宫拿到俄国制造原子弹,第三次世界大战,收一茬人,在数难逃。剩下的是九女缠一男,过去是一打扮三吃饭,到那时是三打扮一吃饭。” “割蛋”谣言 - 恶劣影响为防范“割蛋”,大人小孩夜里都上了房顶 “割蛋”谣言 谣言产生之后,“有些人”为了加强迷惑众人的效果,“还在一些村庄,乘人夜间熟睡之机,施放硫磺,往屋内吹闷烟毒气,在野地避静扔鸡蛋皮(意指割蛋人在此存身)。这样一来,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信以为真,刹那间,人人自危,户户提防,惶惶不可终日。” “那时,正值盛夏,谁也不敢轻易外出,就是下地劳动,也必须在半下午回家,天未黑便关门闭户,以防割蛋者前来袭扰。过了三个月,这些反动分子气焰更加嚣张谣传愈来愈奇,这个村说那个村的某人被割,那个村说这个村的某女被挑,说得有名有姓,有根有据。……”“一些胆小的人连地也不敢下了,整天冥思苦想,如何躲过这场灾难。后来,每到夜幕降临,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上了房顶,终夜不下,困了就在房顶上临时搭的窝棚睡觉。各街各巷,各院各房尽可能的用木板联接,可以互相通行。在房顶上各家备有铁矛,禾叉、铁锄等作为武器,以备自卫,更有心灵手巧者还制造简易火炮。只要一人发现动静,火光,异味,便高呼‘割蛋的来了’,一呼百应,喊声震天,此起彼伏,直到天亮。” 外来陌生人被怀疑是“割蛋者”,遭群众毒打几乎丧命 谣言严重扭曲了民众的日常生活,使其终日生活在惶恐之中,这种惶恐,很自然地就转化为对“疑似割蛋者”的暴力相向,加之当时谣传“割蛋者”是政府所派,民众不再相信政府机关,所以往往直接对“疑似割蛋者”进行“裁决”,应县也不例外: “割蛋风潮闹了两个多月,人们对割蛋的人恨之入骨,村里只要来了陌生人,便要盘查,搜索,如发现可疑的东西,便认为是割蛋的,决不饶恕。” “有一天,有个河北省的小后生路过南河村,走得口干舌燥,到井台上讨口水喝。人们听他是外地口音,便盘查起来,这个人支支吾吾,躲躲闪闪,这一下引起人们怀疑,不一会,人们把他围起来,进行搜身,这一搜不要紧,一下从口袋里搜出一个纸包,里面有些白面面,有人说这是割蛋时用的蒙汗药。抓到了证据,众怒难犯,一下子拉到南河湾,这个上去一棒子,那个下去一石头,不大一会就把这个后生打了个半死,满身血迹斑斑,头肿得斗盆大,面目全非。幸亏有三区政府闻讯,派人赶来,叫大家回村召开群众大会。今后,将这个后生带到区上进行审查,这个后生才得以逃生。” “割蛋”谣言 - 传播途径据《中国秘密社会》第七卷 《当代会道门、当代黑社会组织》一书描述,“割蛋”谣言的传播路径基本上是自北向南: “1950年,一贯道制造“割蛋”谣言,这个谣言与“第三次世界大战”连在一起,说什么“毛主席派人下乡割蛋,送给苏联制造原子弹”,谣言从察哈尔传到绥远、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闹得人心不安,有的地方一些坏分子把猪肠、豆腐涂成红色,丢在野地,谎称‘割蛋’,恐吓群众,谣言殃及的地方。群众恐慌不安,无心生产,社会秩序混乱。” 6月中旬,绥远东部被波及,“挖心”、“割蛋”谣言延续两个月,波及十县,为害巨大。 6、7月间,山西忻县、兴县两专区也开始流传“割蛋”、“割子宫”的谣言,蔓延二三十个县,持续两月之久。 到9月中旬,割蛋谣言传入北京昌平县,又很快流传到北京郊区和城市,尤其是西郊温泉派出所一带最为严重。该派出所管界14个自然村,共有2580户人家,谣言波及13个村,将及一半人家,其中白家瞳、南安河等7个村特别厉害,群众彻夜不眠,上房防守,门口铺满了玉米秸,以备有人走过能听到响声。 “割蛋”谣言 - 原因分析原因一:一贯道对谣言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割蛋”谣言集中于1950年7月间在各地突然爆发,与普通谣言需要有一个比较慢的传播过程有所不同;还有就是:谣言的传播地区是地广人稀的华北北部地区,也很不寻常。 这意味着,这场谣言的爆发存在着两种可能:一是有一个庞大的组织,策划在同一时间点,同时散布谣言;二是,在发生谣言的地区,共同发生了某一件事情,这一事件,引发了民间的集体记忆。50年代政府在平息谣言时,曾认为是一贯道策划了这次风波。但就史料而言,这个结论下得过于仓促。一贯道虽然会员众多,但组织松散,很难在短期内组织策划一场波及范围如此之广的谣言。但一贯道积极参与了谣言的传播,则是毋庸置疑的。 原因二:毛泽东访苏迟迟未归在民众当中引发猜测
当时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也决定了一贯道组织没有办法同时在如此广阔的民众稀居区域让谣言迅速传播开来。所以,第二种可能性更大,即某些事件在同一时间激发了民众的集体记忆。 当年发生的可能激发这种集体记忆的大事之一,则莫过于毛泽东访问苏联迟迟未归。 毛泽东于1949年12月16日至1950年2月17日访问苏联,实际上由于乘座火车花费的时间长和在一些地方停留,毛泽东1949年12月6日动身,1950年3月4日才回到北京,离开北京的时间接近4个月。时间如此之长,民众在无法具体获悉毛泽东此次出访的真实信息的情况下,难免会有所揣测。 原因三:一次全民和平签名运动将原子弹和“割蛋”联系到了一起 1950年所发生的另一件事情,可能在谣言的起源上起到了更直接的作用——这年三月,世界拥护和平大会呼吁世界各国一起发动一次和平签名运动。作为冷战宣传角力的一部分,共产党国家迅速作出了反应,中国政府也不例外。这年4月28日,中国有关部门发出通告,要求全国工人、农民、军人、学生、妇女、文艺工作者、机关工作者,普遍参加“拥护世界和平、禁止使用原子武器”的签名运动。 资料显示,在许多农村地区,参加签名的人口比重高得惊人,如甘肃庆阳地区比重高达80%。如此高的签名比重,只能说明:一、数据有假,二、绝大部分人都是稀里糊涂签的名。这种稀里糊涂,显然给谣言的产生提供了温床:1、向广大落后的农村地区灌输了一个新名词“原子弹”;2、民众又对这个新名词完全不了解,对其神秘性充满好奇。 原因四:中国底层民众生活当中本就有将“蛋”的功用神秘化的传统
中国底层社会一直都有把“蛋”神秘化的倾向——譬如,1920年代四川省就流传过有人割男女生殖器、乳头、胎儿卖与西药房转卖外国人,作造药之用,并因此引起民间恐慌。 综上,这样理解应该距离事实不远:毛泽东访苏迟迟未归、政府“莫名其妙"地给广大处于文盲状态的民众“普及”了一个叫做“原子弹”的威力强大的神秘名词,这些再和中国底层社会经久不息的对“蛋”的神秘化结合到一起,就产生了“割蛋”的谣言。再加上当时国家正着手取缔一贯道,很自然地就把一贯道成员推向了传播“割蛋”谣言的大军当中(据说还有国民党残余势力参与其中,但史料比较贫乏,难以证实),结果就酿成了这样一场荒唐的谣言之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