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格 |
释义 | 镇、村名。古称新街镇。村有魁星阁,俗称大阁寺。明代洞涡水暴涨,将镇冲为两村。大阁寺北称北阁,寺南称南阁,演变为南格、北格。清《太原县志》尚称为北阁、南阁。南格村最早迁居的姓氏为张姓,至今二十一世,约在明初从河北省清河县迁来,北格村最早迁居的姓氏为“和解两家”,早于南格村张姓,约在元代后期迁来 。 简介元末明初,北格村与南格村为一个村,因居太原县、榆次县、徐沟县三个产粮县接壤的中心,又相近于太原城,农村以粮食交易为首要的商贸活动,北格村在当时即为太原城南的一个粮食交易集市,故当时不叫北格村,叫北集。到明代前期,在现在的南格村西逐步建起一条新街,粮食集市更加繁荣,北集改称新街镇。明代中期,潇河发洪水,洪水从新街镇中部偏南的魁星阁附近把新街镇冲开为南北两块,分为两村,阁北为北阁镇,阁南为南阁村,后演变为北格、南格,据以起名为新街镇的新街也遭淹没,至今南格村北仍有称河漕地的耕地,村西有称新街地的耕地。粮食交易市场移到北格镇逐步建成的青龙街上,成为繁华的商业一条街。北格正街与南面官道上的牌楼、北面的马鞍桥及村中与四周的七座寺庙、一座阁和四个砖窑,形似青龙,故称青龙街。 经济北格古镇,因位于原太原、榆次、徐沟三个产粮县接埌的中心,从明代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一直是太原城南的一个重要的粮食集散地,太原城内居民的一个重要的粮、油供应地。当时,北格青龙街有十五家粮店(带加工)、六十余家商业店铺。成为繁华的商业一条街。京西官道穿村而过,不仅市场繁荣,而且知名度较高。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帝西巡到北格,书“秀眉”二字,赐耆老马殿。 历史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农历润八月初八,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挟光绪帝西逃,路经杨家堡、大马、殷家堡、小马、嘉节、小店到北格,并在北格南头韦记旅店打尖后南行。北格是清代太原县“分汛设防”地之一,派兵三名。有清同治六年修筑的烽火台一座,俗称墩台,北望流涧,南望徐沟北墩台。北格也是原太原县办学较早的一个镇。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七月,废科举,兴学堂,北格是全县创建蒙学四所学堂之一。一九一九年,北格设立一所高小,称太原县三高。一九四八年前,“三高”在以教师为公开身份的地下共产党员教育引导下,有百余名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一九五六年,北格成立初级中学,是太原市农村第一批初中之一。南格村同北格古镇一样历史悠久。明嘉靖十九年曾筑堡一座,高二丈,周二百丈。现已无存,只留下堡门的遗址。南格村现存三块傅山先生书“谨亭”二字和“双肯居”三字的木雕门额横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