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楢山小调考 |
释义 | 作品概况作品名称:楢山小调考 创作年代:现代 作者:深泽七郎 作品体裁:小说 作品原文山连着山,四处全是山。在这信州①的群山之间,有一个叫做前村的村子,村边上住着阿铃一家。阿铃家的门前有一个伐去了大榉树后留下的树墩,墩面平如板状,孩子们和过路人可在上面落坐,所以这树墩很受器重,村里的人便把阿铃家唤作树墩儿。阿铃嫁到这儿来已有五十年之久了,这里把阿铃娘家所在的村子也唤作前村,由于都没有村名,所以双方都将对方称作前村。说是前村,其实只隔着一座山而已。阿铃今年六十九岁,丈夫二十年前就死了,独生儿子辰平的媳妇去年去拣栗子时,失足滚进山谷,摔死在谷底。留下四个孙子孙女由阿铃照管着,阿铃感到,与照料孙子孙女相比,还是替成了鳏夫的辰平寻找续弦更叫她伤透脑筋,因为本村和前村都没有合适的寡妇。 那天,有两件阿铃期待的消息传进了她的耳朵里。这天早晨,一个往后山去的行人边走边唱了那首祭祀歌:“三度祭楢山,栗子把花开。”正想着该有人唱它了的时候,就听到了这首村里人在盂兰盆会上跳舞时唱的歌。今年还一直没有人唱过,所以阿铃一直惦记着呢。歌词的意思是说,过三年长三岁。由于村里的人到了七十岁就得去祭楢山,这歌便在通知老年人:这一天将要来临。 阿铃对着歌声离去的方向侧耳倾听,暗中朝一旁的辰平觑了一眼,只见辰平抬起下颚,象是追随着歌声似地听得正出神,歌声使他瞪大着双眼。阿铃看到这种情况,心想:辰平将送自己去祭楢山,然而看他目前的眼神,他毕竟还是替我担心的。想到这里,阿铃心中马上涌出一个念头:“这孩子是个孝子哪!” 阿铃等来的另一个消息是送信的人从娘家来报告,在前村物色到一个寡妇可作填房,这寡妇和辰平同年,四十五岁,据说三天前刚料理完丈夫的丧事。只要年龄合适,就等于没有问题,可以定下来。送信的人是来报告物色到了填房的,定下过门的日子便回去了。辰平上山去了,不在家。与其说是阿铃一人作的主,倒不如说送信的人把消息一带来,一切就都决定了。所以辰平回来后,只须把情况告诉他就行了。这里不论谁家,对婚姻问题都是简单办理的,双方合得来,自由交谈一下就可以决定,也没有什么隆重的结婚仪式,实际上只是让当事人搬到对方家中便算完事。所谓介绍人斡旋,其实只要年岁相当就成。当事人去对方家中玩玩,一俟留宿便永远成了男家的人了。且说这里也有盂兰盆节、也有新年,但节日游玩的地方根本没有,只是不干活罢了。只有在楢山祭祀节那天才烧点好莱,平时一切事情都从简。 阿铃目送着送信的人离去,心想:这个送信的人说他是自己娘家差来的,其实大概是那位填房的近亲。那女人的丈夫刚死三天,他就立即跑来商量改嫁的事,大概是十分关心这个寡妇的出路吧。阿铃觉得从自己这方面来说,问题这么迅速得到了解决,确是值得庆幸的事。阿铃明年就满七十岁,是到了去祭楢山的年龄了,届时填房还没找到的话,将如何是好?阿铃心里很焦急。正在这个时候,提出了这桩亲事,双方年龄正合适。阿铃想,再过些日子,那媳妇将在她父亲或别的亲属陪同下一起从前村到这里来了,想到这一点,阿铃如释重负似地放心了。只要想象一下家中来了一个女人,似乎天大的困难已经得到解决,更不必说是从前村娶来了个媳妇啦。阿铃有三个孙子,十六岁的袈裟吉最大,最小的是个孙女,才三岁。阿铃和村里的人都觉得,由于填房怎么也物色不到,连辰平都象是死了心,他心不在焉,对什么事都打不起精神。不过现在这么一来大概又会振作起来了。想到这点,阿铃自己也高兴起来了。 傍晚,辰平从山里回来,坐在树墩上。阿铃便从家中高声对着辰平的背影嚷道:“喂,有个媳妇要从前村嫁过来了!前天刚守的寡,七七四十九天一完,就过来。”讲到亲事已定,阿铃就仿佛在报告什么丰功伟绩似的,得意非凡。辰平转过脸来问道:“是吗?从前村来?多大岁数?”阿铃跑到辰平身旁回答说:“叫阿玉,和你同岁,也是四十五。”辰平笑着说:“如今肯定毫无风韵了,哈哈哈。”他也许有点不好意思,附和着阿铃的话,显得很高兴。凭着老年人的直感,阿铃觉得,和续弦相比,辰平心里好像在思虑着别的什么事情。不过阿铃高兴得顾不过来了。 楢山上住有神仙。由于进楢山的人都见过神,所以谁都深信不疑。既然现实中有神存在着,和其他平常的节日活动相比,人们就对祭祀活动特别卖力。说到祭祀,也就都成了祭祀楢山。由于这项祭祀与盂兰盆节连在一起,盂兰盆节跳舞时唱的歌和祭祀楢山的歌就混在一起了。 盂兰盆节是从阴历的七月十三日开始,到十六日为止,而祭祀楢山的夜祭是在盂兰盆节的前夜——七月十二日,祭祀的午夜要吃夜宵。人们采来了初秋时山上出的土产、野栗、野葡萄、柯树和榧树结的果实、蘑菇。此外还煮白米饭吃,还要做农家土酒。白米是最可宝贵的东西,有“雪花米”之称,在这个穷乡僻村里,种上它也收获不了多少。因为没有平地,山区多产小米、穇子、玉米等,这些东西就成了主食。白米只用于祭祀楢山和供给病特别重的病人吃,一般人平时吃不上。 在盂兰盆跳舞的歌词里都这么唱:“阿爸行为不检点,卧病三天吃米饭。”这是规劝别奢侈的歌词。它嘲讽家中的父亲是个败家子、糊涂虫,得了一点小病竟立刻煮白米饭吃!这首歌在许多事情上被当作格言来运用,做儿子的偷懒时,他的双亲或兄弟就唱道:“阿哥行为不检点,卧病三天吃米饭。” 对于游手好闲不知艰苦的人,就用这歌来警告他们——怎么说得出口想煮雪花米吃呢?在不听双亲的吩咐时,在儿子对双亲表示不满时,也往往用这首歌。 注:①信州也称信侬,即后来的长野县。 作品赏析抛姥的传说在平安朝时代(794~1394)的《大和物语》、《今昔物语》、谣曲和民间故事中均有记载,是说老人到了70岁就要被儿子送到山上去死,近似于现代的安乐死的概念。《楢山小调考》根据这一传说写成,但作者赋予了它新的思想内容,形成了一个鲜明的主题。小说以信州的抛姥山为舞台,这是一个食物奇缺的穷苦山村。女主人公阿铃是位富有牺牲自我精神的典型形象。她是主动地自愿去死的,她为自己的进山作了精神上的、责任上的、物质方面的一切准备。她决定到了70岁,尽早进山,一到新年就走,她为辰平娶后妻操心,儿媳阿玉来了后,她传授捉鳟鱼的办法,阿铃是位捉鱼能手,村里无人能比上她。她进山前夕的饯别会绝不吝啬,在这只有病人才能吃上白米的寒村,她能用一斗白米酿米酒。正如日本文艺评论家伊藤整所说:“读了这篇小说,感到阿铃是个真正的日本人,个人服从家族,家族服从传统规则,迫使自己与这一规则一致,并信奉这一传统精神。这部小说让人重新考虑人生的意义。” 小说另一主要人物是儿子辰平。以个人感情和伦理道德的两个角度来看,他都应该阻止母亲去死。然而实际上他是支持和帮助母亲实现了死的愿望。也正如伊藤整所分析的“家族服从传统规则”。因为辰平不仅生活在家庭这一小的环境中,而是生活在全村乃至整个社会这一大的环境中。他超越了个人感情和伦理道德这两道难关。 小说的艺术特点有二:一、结尾处见高潮。小说首先描述人们确信楢山上住有神仙,所谓进山是去祭楢山。至于祭楢山意味着什么,小说并不过早点破。直到小说将要结尾的时候,辰平背着阿铃发现石头背后有一个人,那人已经死了,这时才道出祭楢山的实质,就是白骨到处可见,鸦群啄食尸体。二、作家在民俗学的世界里大显身手。小说描写了这个偏僻山村独特的风俗习惯。这里的婚姻形态是女方到男方家里来,男方如果留宿了,这女人便成了男方家里的人。在这个山村制裁小偷的方式也是独特的。在村里,偷粮是最可恨的,要受到最严厉的惩罚——被拉去“向楢山神请罪”。小偷家里的粮食要被抄出来由大家瓜分。谁想分到一份儿,就要赶去参加战斗,赶去时要手持木棒,赤着脚快跑。如果是穿上鞋赶去,他本人也要被围起来,挨一顿揍。赶去的人都是拼着命去的,因为夺粮这种事情对于他们来说非同小可。 作者简介深泽七郎,日本“战后派”作家。1914年生于山梨县石和町的一个印刷业主家庭。山梨县是一个盛行民间传说的地方。深泽七郎自幼体弱多病,由于患角膜炎至使右眼失明。中学毕业后曾在东京药房、面包工厂、征兵保险会社等作职员。1949年在日剧会堂长期演出,结识九尾长显,在九尾的指导下开始写小说。1956年11月在《中央公论》发表短篇小说《楢山小调考》,获新人文学奖。小说的独特风格,引起文坛的注目,被译成法、德、英、匈牙利、中文。小说发表的第二年,深泽七郎又为“楢山小调”填词谱曲。此外著有《东北的神武们》(1957)、《摇晃的房屋》(1957)、《笛吹川》(1958)。1960年11月由《中央公论》发表的小说《风流梦潭》得罪右翼势力,被迫到关西、北海道等处流浪,一时中断了写作。其后又发表了《流浪手记》(1961)、《流转记》(1962)、《庶民列传》(1962)、《枕经》(1963)、《威胁者》(1963)、《千秋乐》(1964)。1968年,大和书房出版了《深泽七郎选集》。1970年,读卖新闻社出版了《深泽七郎杰作小说集》。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