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方平村 |
释义 | 北方平村简介北方平村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僧楼镇,全村6400余口人,是河津市人口第二大村,经济和纳税第一大村。北方平村有耕地3790亩,党总之部有党员112名,并在三个企业建立了企业党支部。村庄位于市区北八公里处,东与镇政府所在地楼底村相接,西与209国道接连,北依煤海吕梁山,南有吕王、南张两条公路,僧樊公路从村中穿过,并有三条南北通村水泥村道,交通网络三横五纵。北方平村土地平坦肥沃,南北五条洪水涧将5000亩耕地勾勒成规则的方田,一万五千米黄河扬水站渠道通到每块田圆,清红两灌旱涝保收,千余年来便有“方平楼底赛长安”之美誉。 北方平村发展50年来北方平村一直是河津的先进村,59年、60年曾出席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和文教、卫生群英大会,粮食丰收,发展多种经营的事迹,曾在“山西日报”、“人民日报”发表,改革开放以来更是人才辈出。以薛靛民、薛永民、张喜民、薛通发、袁青干为代表的企业家勇为人先、境界空前,成为河津市进军全国百强县市、全省首富市的功勋企业家。2007年阳光集团纳税6.7亿元,雄居全国民企纳税之首。 众多的企业劳动了村上建筑、运输、加工、餐饮、商业和种养殖各业的蓬勃发展,劳力充分就业,年人均纯收入突破6000元。在党总之的坚强领导下,广大村民发挥新农村建设主力军作用,为村庄建设出资500余万元,企业家和带头致富的专业户满腔热枕回报村民和社会,为新农村建设捐资1500余万元,集体投资800余万元,总投资3000万元,办实事三十余件,建成中小学、幼儿园三座现代化新学校,建造九座文化活动中心,打深井、修渠道、上自来水、农网改造、上光缆电视和程控电话,硬化村道、巷道20余公里,完善了各项基础设施,解决了村民吃水难、浇地难,用电难、子女上学难、行路难、收看电视打电话难、过红白事难、开展文化生活难的十多件难事。企业发展、教育、交通、文化中心特色突出,村级班子团结已成为北方平村的特色名片。村风优良,三十年无人上访告状,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北方平村正在阔步前进。 运城市授予北方平村“五好党支部”、“民主法制示范村”、“文明村”称号,河津市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道路建设先进村”、“教育先进村”、“计划生育先进村”称号,十五年来十次获得河津市信合杯篮球赛农村组冠军和运城市信合杯篮球赛农村组冠军。 建村年代考北方平村始建于何年已无法考证。但据同治五年(公元1866)版《河津县志》佛教一章寺院一节所载:“金明昌年间,方平村建清凉寺一座”,可确切断定,北方平村创建于公元1190年之前,距今至少有800余年的历史。同时,根据老人传说,村内世代相传着尉迟敬德在村西南胭脂山采掘麻黄,为唐太宗李世民治愈伤寒的故事。若据此说,北方平村创建历史可提前至唐贞观年间,即公元627年(贞观元年)至公元650年(贞观末年)之间。此事虽属传说,不足为凭,但贞观时建村假设却勿容置疑。其依据有三:一据清康熙年间魏家院村重修飞渡桥碑记所载,唐贞观时已将瓜峪三涧之水浇灌下游,北方平村位居两涧之中,若大地域,大片良田,其中心不可能没有村庄。二据《河津市志》记载,北方平村为全市第二人口大村,若无久远繁衍历史,何以至此?三据“方平楼底赛长安”之说,长安即唐朝皇都,贞观之治富庶四海,其时方平不仅已有村落,渠道环绕,五谷丰登,而且街市成形,庙宇点缀,其繁荣景象可与都城长安比拟。若非如此,何不比作宋时的汴梁,金元时的大都,明清时的北京?而偏偏要比作唐朝的长安?因此,唐初建村之说不无可能,若据此说,北方平建村年代可追溯到一千三四百年之前。至于因洪水淹没,年荒灾害,社会变革,沧海桑田,在此之前,此地还有无先民居住,何时湮没,就不得而知。1953年兴平堡人袁宏平互助组在薛家巷打麦场内打井时,发现十丈以下还有砖瓦屋基。由此推断,北方平村已年长日久,地老天苍。 北方平村名考北方平村原名方平村。以其“地平如镜,埂直如线,土肥水美,田方地平”而得名。村庄坐落于北坡垣上、吕梁山前倾斜平原中心。向北漫坡而上十数里是山跟,向南漫坡而下十数里是坡沿,向东地势逐级降低延伸六七里至艳掌沟,向西地势逐级降低延伸七八里至沙樊头沟。惟只北方平村,独居龙脊,得天独厚,地势平坦,一马平川。加之地处洪水灌区,每至夏秋雨后,山洪自瓜峪涌出,分流于天涧、太涧、西长涧。三涧之水除天涧之外,有两涧之水可浇灌本村大片土地。绕村之渠又由两条分为六条。村周田园,纵贯南北有渠涧老堰,横列东西有田埂子堰。平地之上,堰埂高垒,星罗棋布。洪水灌后,方方田园,宛如平镜。由是村民便将村名命名为“方平”。 后来不知到了何朝何代、何年何月,方平村南建起了一座新的村庄,起名叫南方平村。为了便于区分两个村庄,因此,方平村又改名为北方平村。但是,至今不少人仍习惯称其谓方平村。 据传,北方平村于唐初时就有“赛长安”之别称。贞观年间,大量移民迁来居住,带来了各种工匠手艺和资金,一时间,村中工商业迅速兴起,作坊繁多,店铺林立,街市繁华,生意红火,极胜似唐都皇城长安。且有八条渠涧纵贯两村,恰似秦地关中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加之,庙宇、古刹、舞台遍布村中,因而便有“方平楼底赛长安”之美称。北方平村属版图除本土外,另有一块附属地。位属村西北十五里处,在吕梁山前沿的宁家岭旁。原名张家岭,现名北方平岭。此岭原为河津市许家巷人最早开发,后来租予干涧人耕种,解放前卖给本村蔡家巷人张羊群父亲。张家从外地逃荒来时,先住常好堡沟,后迁岭上。张氏兄弟为了躲避国民党第二战区抓壮丁,解放前避至本村蔡家巷。1956年高级社时,张家加入长兴社,岭名改作长兴岭。2000年《河津市志》刊载全市版图时,将其称作北方平岭。 北方平村初建之时是何容貌,已不得而知,但据1953年在薛家巷打井时所发现的井下房屋遗址,可以断定,古时本村村落始建于地下40米处地层。随着岁月的推移和洪水泥沙沉淀,村内地势逐年增高。久而久之,形成渠堰高于耕地,耕地高于村庄,最早建村之处,为全村最低凹处。同时,依据合作化时,洪水冲垮兴平堡袁家祠堂以东街涧大堤时,老堰下有一枯井判断,北方平村建筑规划,绝非现今所见格局。而是几经兴衰,多次变更。但无论如何变迁,总的来说,随着年代增长,村庄建了又毁,毁了又建,地基越来越高,面积越来越大。 据传,方平村最初始建于现今薛家巷所处位置。之后,向南、向北、向东延伸扩展。南至兴平堡内,北至田家巷(北岸巷西巷南头),东至赵家巷(袁家巷后巷),东北至街心、王家巷。判定薛家巷有全村最早建筑,证据有三:一,此处解放初为全村最低洼处。成年累月,行水田地,渠长、地长、巷不能长。二,现今掘井发现两处先民遗址,均在此地。三,由出村道路判断,解放初薛家巷西口有直通寺庄、樊村道路,东口街涧下有砖洞通往赵家巷。假设由赵家巷向东划一射线,正好与僧楼街吻合。村庄初建时,薛家巷刚好位于僧楼、樊村连线上。只是后来街心、银匠巷、铁炉巷繁华后,东西道路从街心通过,但却变为弓形。通往樊村,要由街心向西拐往薛家巷口;通往僧楼,要由铁炉巷口向东南走一条斜路。 金明昌元年(公元1190年),兴建清凉寺前,村庄范围已由街心扩大到银匠巷东(巷北空地即是寺院)。随后,时间不长,又扩建了弯子巷、郭家巷(袁家巷)。 明洪武初年(公元1370年)前后,村内街肆再次兴建,街心道路两旁建起成店铺、作坊,街市长约四五十米。 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为抵御明末农民起义军袭扰,薛家巷以南诸巷居民,联户结社,投工投料,围筑起一座土城堡,名曰兴平堡(俗称堡子)。城堡呈正方形,每边各长一畛地(合300米),洞开南北两个城门。城墙底宽三丈六尺,顶宽八尺,高六丈有余。堡内东西横排四排房院、四条巷道,南北纵列两条巷道,由南门进入东巷,由北门进入西巷。城门额首各有一块长方形石匾,南门上书“兴平堡”三字,北门上书“北门”二字。内设四眼水,一应俱全,平时可防游散贼盗,战时可御来犯之敌。历经明末战乱、灾荒,清康熙年间,村庄又向东扩建了铁炉巷、蔡家巷、后铁炉巷。 清乾隆年间,村落民居布局、商业建筑步入鼎盛时期。村落版图空前扩大,庙宇、寺观、舞台、祠堂星罗棋布。不仅成为河津北坡上的一个大村庄,而且成为这一带远近闻名的集市重镇和文化艺术中心。此时,全村有1街、1堡、11条巷道。商业街道位于现今村委会门前,有大小30余家店铺。一堡为兴平堡。堡子北门外有薛家巷,因多数居民姓薛而得名。巷东涧下有一砖洞通赵家巷(即今袁家后巷),因为此处曾住赵姓之人而得名。赵家巷南有郭家巷,即今袁家巷,因当时由郭姓人居住而得名。薛家巷涧北是田家巷,因居住田姓人而得名。田家巷以北有北岸巷西巷,因地处村北而得名。赵家巷以北,街市以东为银匠巷,以其有数十户银炉作坊而得名。银匠巷西北有王家巷,因居住王姓人而得名。王家巷、银匠巷以北为弯子巷,因其巷道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而得名。弯子巷北有北岸巷东巷。银匠巷东隔杨树渠是铁炉巷,因其有数十家铁炉冶炼、铸造铁业而得名。铁炉巷北有蔡家巷和后铁炉巷。因此处蔡姓人居多而得名。其时,全村有四条渠道纵贯南北,一条渠道横穿东西,将全村隔成数块。渠堰高垒,矗立村头,宛如季节悬河,又如座座城墙,平时行走车马,汛期奔流山洪,古称“八水绕长安”。各巷堡口皆有夹口关隘,贯通里外。其地形地貌又酷似古都开封。 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一场罕见灾荒过后,街心店铺、各家作坊尽被废弃,此后,多数店铺改作民居,不少民居夷为场院、空地。王家巷居民由80户减至30余户,银匠巷东头一片废墟,薛家巷后巷、田家巷前巷均无人居住,大片地基变作粮田。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日军入侵后,村落面积再度减少,村中空地更加增多,弯子巷居民相继迁走,银匠巷与北岸巷之间辟为成片耕地。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河津解放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村民安居乐业,生产蓬勃发展,人口逐年增多,村落逐步扩大。20世纪60年代,各巷场院空地相继扩建为民居,至70年代薛家巷北边空地盖起成排房屋,80年代后,田家巷南壑园地,兴平堡小门前、城西地,袁家巷南近处地,铁炉巷墙头地、蔡家巷巷后地,北岸巷洞子地、巷东巷西地,银匠巷东头等耕地面积都扩建为民房。90年代后,村落还不断向四周扩展。直至进入21世纪,地基停划,村落才停止扩展。至2003年,全村东西长2里,南北长2里,村落面积4平方里,大致呈正方形,绕村一周十里有余。村内新房成排,门楼高大,座座楼房点缀其间。文化中心、公房、祠堂富丽堂皇,现代化舞台闻名三晋,高标准教学楼耸立村中,无数家商店,修理部、服务部遍布街心和公路两旁。村东商店企业与僧楼街衔接,村西新建民居与樊村街相望。如今的北方平村又是村落形胜,市井繁华,重现往日“长安”风貌。 (村人原荣立供稿) 地理位置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僧楼镇的北方平村,距离市区北八公里,交通方便。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477.65亩(其中:田63.04亩,地414.61亩),人均耕地2.16亩,主要种植马铃薯、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1046亩;水面面积21亩;草地61.95亩;荒山荒地751亩,其他面积57.6亩。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6年底,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40户通自来水有17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29.82%)。有56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46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70.18%、98.25%和80.7%);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5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3户(分别占总数的61.4%和94.29%)。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2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22公里。全村共拥有摩托车21辆。 该村到2006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7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45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5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农村经济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7.9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5.6万元,占总收入的55.91%;畜牧业收入9.6万元,占总收入的34.4%(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21头,肉牛18头,肉羊114头);林业收入0.2万元,占总收入的0.72%;第二、三产业收入2.5万元,占总收入的8.96%。农民人均纯收入81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等为主。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畜牧业,主要销售往省外。2006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22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78.85%。该村目前正在发展马铃薯种植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优质玉米产业。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57户,共有乡村人口221人,其中男性125人,女性96人。其中农业人口221人,劳动力127人。该村全部为汉族221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21人,参合率100%;享受低保10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18公里,距离乡卫生院22公里。 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旱排地小学,中学生就读到六哨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1公里,距离中学22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58人,其中小学生36人,中学生22人。 村务公开该村到2006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44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367.45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一事一议筹劳665个(劳均3个)。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主要以 粘贴公告方式公开。 基层组织该村设党小组1个,党员总数10人,党员中男党员9 人,女党员1人。团员35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