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大旧事 |
释义 | 1.图书信息书 名: 北大旧事 作 者:陈平原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5月 ISBN: 9787301150221 开本: 16开 定价: 48.00 元 内容简介《北大旧事》既不收纯粹的议论,也不重个人的经历,目的是借助于平民的眼光与片断的追忆,呈现老北大的或一侧面。以“我在北大”和“红楼掌故”为主体,以“校史拾零”及“外景素描”为两翼,网罗众多与正史不太协调的资料,供有心人参照阅读。于是,我进入了“历史”与“文学”的中间地带,广泛搜集并认真鉴赏起“老北大的故事”来。杂感、素描、随笔、小品、回忆录,以及新闻报导、档案材料等,有带露折花的,也有朝夕拾的,将其参照阅读,十分有趣。 2.图书信息作者:陈平原,夏晓虹 ISBN:10位[7108010453] 13位[9787108010452]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1 定价:22.00 元 内容提要在望得见皇城的地方念书,形成何种心理期待,似乎不言而喻。即便帝制已经取消,高高耸立的皇宫,依然是某种文化符号。每天阅读此符号,不可能完全熟视无睹。或者欣赏,或者厌恶,但有一点,皇宫所包含的“政治”、“权力”、“中心”等意味,很容易感染阅读者。北大师生之故意不提紫禁城,不等于毫无这种心理积淀。每回学生示威游行,都要在天安门前演讲,当然不只是因那里地方宽敞。进入民国以后,“天安门”作为政治符号,取代了“紫禁城”的地位;更因其具有某种开放性,兼有“公共空间”与“权力象征”的双重意义,成为政府与民间共同注目的焦点。从北大民主广场到天安门城楼,这距离未免太近了。当初清政府筹建京师大学堂时,若把校址设在山清水秀、远离权力中心的郊区,学生们的政治意识是否会有所减弱,这是个很有趣的话题。 北大学生自认继承太学传统,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这种信念之确立,早在五四运动以前。1903年的拒俄运动中,北大学生集会抗议,慷慨激昂,表示“要学古代太学生一样,‘伏阙上书’”。在这“北大学生争取自由的第一幕”中(俞同奎《四十六年前我考进母校的经验》),虽有“伏阙上书”的动议,但其读禁书,喜演讲,发通电,以及事后有人走向社会,组织武装等,均非汉宋太学生所能想象。而五四以后的学生运动,往往有政党的直接领导,成为改朝换代的重要工具。也就是说,所谓太学传统,主要取其政治意识;至于实际运作,早已斗转星移。 将学校作为党争的基地,其间利弊得失,黄宗羲、章太炎的意见截然相反,值得三思。这里不想详细讨论学潮的功过,而是借政府对待学潮的态度,窥探现代中国政治的演进。借用谢兴尧的话来说,便是“红楼一角,实有关中国之政治与文化”(《红楼一角》)。 在“第一幕”中,京师大学堂的学生争到了马上选派出国留学的权利。此后,读书人地位急剧下降,政府态度也日益强硬。1919年的五四运动,只是以火烧赵家楼的罪名,把若干学生抓起来,可见政府对舆论尚有忌讳。到了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那可就是公开的屠杀了。周作人将后两个事件,作为现代中国政治的象征:五四代表知识阶级的崛起,三一八象征政府的反攻。“在三一八那年之前,学生与教授在社会上似乎保有一种权威和地位,虽然政府讨厌他们,但不敢轻易动手”;此后可就大不一样了,以北大教授李守常、高仁山惨遭杀害为标志,政府决定采取强硬立场,以极端手段解决学潮(《红楼内外》)。 编辑推荐向西望去,护城河的荷花顺着紫禁城根直开入望不清的金黄红碧丛中,那是神武门的石桥,牌坊,那是景山前的朝房,宫殿。我尤爱在烟雨迷蒙中在这里徘徊,我亲眼看到了古人所描写的“云里帝城双风阙,雨中烟树万人家”。文章对日本侵略军将北大人引以为荣的红楼作为兵营大发感慨,可想而知,谈论紫禁城,也是个相当沉重的话题。不管是故国相思,还是观光游览,紫禁城的帝王之气,并不为浮尘所完全掩盖。因而,朱文的最后一句,“北大人是在这种环境中陶冶出来的”,值得仔细琢磨。 作者简介陈平原,1984年6月,文学硕士,中山大学中文系。1987年6月,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 专著及论文集有《北大精神及其他》、《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等。夏晓虹,文学硕士,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专著及论文集有《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诗骚传统与文学改良》和《旧年人物》等。 目录老北大的故事(代序) 校史拾零 北京大学最早期的回忆 记优级师范馆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四十六年前我考进母校的经验 记译学馆 八年回想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 蔡先生任北大校长对近代中国发生的巨大影响 五四运动与北京大学 回忆“五四” 北京大学和学生运动 扰攘不安的岁月 五四以后之北大世界语宣传运动 七年北大 三一八惨案中的北大学生 北京大学的复校运动 记忆残片 ――忆‘一二九”时的北大 七七事变后北大的残局 我在北大 我和北大 回想北大当年 北京大学预科 我在北京大学当学生的时候 五四运动前后的北京大学 从“五四运动”到“六三索薪 北大六年琐忆 “五四”杂忆 “但开风气不为师’ ――记我在北大受到的教育 回忆我在北大的一段学生生活 我的大学生涯 一点经历?一点希望 末班车 红楼掌故 北京大学五十周年 我观北大 北大和北大人 记北京大学的教授 汉花园的冷静 沙滩上的骆驼 不是万花筒 马神庙的塑像 自由之神 理想中的北京大学 北大与北大人 蒋梦麟先生 胡适先生 钱穆先生 陈垣先生 “北大老” 沙滩 “拉丁区”与“偷听生’ “凶”“松’“空”三部曲 吃 住 课程与图书 红楼一角 红楼内外 卯字号的名人 三沈二马 红楼点滴 记北京大学的图书馆 北大图书馆 我与北大图书馆的关系 松公府旧北大图书馆杂忆 北大忆旧 六十年前我在北大的几点回忆 读书有味聊忘老 北大教授剪影 外景素描 北京大学素描 北大外景速写 沙滩马神庙 ――老北大回忆之一 忆沙滩 老北大 红楼 府院留痕 北大区里的小饭铺 沙滩的住 沙滩的吃 名人菜 “北大河” 书摘强调自学,注重独立思考,以培养谈吐风雅德学兼优的读书人为主要目标,此种教育观念,必然与统一教学、统一考试的管理模式格格不入。倘若真的追求“不拘一格降人才”,那么老北大的“管理不严”与学生的“各行其是”,自有其合理性。这一点,不妨以偷听生的理直气壮和宿舍里的纵横分割为例。 这两位西方的哲学家,对中国的文化运动各有贡献。杜威引导中国青年,根据个人和社会的需要,来研究教育和社会问题。无庸讳言的,以这样的方式来考虑问题,自然要引起许多其 他的问题。在当时变化比较迟钝的中国实际社会中自然会产生许多纠纷。国民党的一位领袖胡汉民先生有一次对我说,各校风潮迭起,就是受了杜威学说的影响。此可以代表一部分人士, 对于杜威影响的估计。他的学说使学生对社会问题发生兴趣也是事实。这种情绪对后来的反军阀运动却有很大的贡献。 话说蔡元培一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就对原来的这所京师大学堂进行改革。改革之一便是扩大外语系科。据说他创办了八个外国语的系。第八种是世界语,没有办成,只开过班。意大利 语、西班牙语的命运大约也好不了多少。至于阿拉伯语、波斯(伊朗)语就更不必说了。真正建成而又存留下来的只有五个系。英、法、德、日、俄五大强国的语言各占一个。“九·一八”以后,蒋梦麟同蔡元培一样不当教育部长,来当北大校长。他本来在北大任过代理校长,回来也进行改革,将外语系科合并成一个外文系实即英语系,已经萎缩的法文、德文、日文、俄文几个组取消。到1933年,这几个组都只剩下最后的班级,也就是末班车了。这时我无意中搭上了法文组的一个班也就是末班车,是无票乘车者,不是学生。这个班上只有一个人,因此教课的很欢迎外来“加塞儿”的。这在北大文学院已成惯例,从来不点名查学生证。 北大的课程的富于中庸性,其原因就在它确是领导你进了比较吉手理想的,不偏不倚的真正的学问的大门。它的优点是真纯,正确和专门。它既不蹈中国其他的大学的肤浅缺漏的过失,也不趋向流行的美国教育的五花八门的课程的别致。我在这里这样的称赞北大,说它最能够保持学术和真理的中庸性,其理由也就在这儿。从世界教育的潮流的发展演进上去观察,北大的精神的伟大就在它既不像万花筒式的美国教育的胡闹,又不像中国其他的大学那样的幼稚可笑。如以失去中庸性缺点而论,像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有着实验比较烹调法,茶室烹调,宴会礼节与食品保藏等学程,而芝加哥大学有家庭经济家事管理学 …… 《北大旧事》新版基本信息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48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301150229/9787301150221 ·条形码:978730115022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