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北大河群
释义

北大河群(Beidahe Gr)的时代属古元古代。主要分布于甘肃祁连山主峰及其西北一带,为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分为:①岩组,以片麻岩为主夹片岩,顶部有一层白云岩或大理岩,厚1637~2490米;②岩组,以片岩为主夹斜长角闪岩及大理岩,厚1370~2632米;③岩组,以厚层白云质大理岩为主,夹片岩和条带状磁铁矿,厚1800~2159米;④岩组,以片岩为主,夹斜长角闪岩及大理岩,厚648~2958米。变质程度以低角闪岩相为主,并遭受区域混合岩化作用。

命名

甘肃省区域地层表编写组1980年创名,命名剖面位于青海祁连县托勒牧场北西约14km的五林沟(A组)(甘肃第二区测队,1975),甘肃肃南县镜铁山北约18km的格尔莫沟口—狼尾山(B、C组)(甘肃第一区测队,1971)及玉门市南约34km的吊大坂(D组)(甘肃第二区测队,1969)。

沿革

1888年米凯克里斯(H.Michaclis)指出祁连山北坡有前寒武系,修泽雷等(1957)认为该区以片岩和片麻岩为主的下部变质地层相当五台系,以片岩夹大理岩为主的上部变质地层相当滹沱系。中国科学院祁连山队(1956—1958)将托来山和走廊南山的结晶杂岩归属前寒武系。全国地层委员会(1962)将托来山的变质地层称为托赖群,将走廊南山的变质地层称为洪水梁群,均归于前震旦系。甘肃省区域地层表编写组(1980)首次将其命名为北大河群,分为上、下两个岩组,归属前震旦亚界。1980年周良仁认为北大河群属蓟县系,黄德征(1984)将它归属于古元古界,甘肃地矿局(1989)将它归属前长城系,自下而上划分A、B、C、D四个组。

特征

主要分布于甘肃祁连山主峰及其西北一带,西起疏勒河中游的刘日峡附近,东至金龙河一带。A组 主要出露于甘肃与青海之间的托莱山南坡及祁连山主峰。以(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夕线黑云斜长片麻岩、含石榴角闪斜长片麻岩为主,夹二云石英片岩,顶部常见一层白云岩或大理岩。混合岩化作用在托莱山南坡等地比较显著,发育条痕状、条带状、疏斑状混合岩类。厚度为1637—2490m。B组 主要出露于祁连山主峰及托莱山西段。以黑云石英片岩、绢云石英片岩、白云片岩、含石榴白云片岩、角闪斜长片麻岩为主,夹斜长角闪岩、条带状大理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厚度为1370—2632m。C组 主要出露于走廊南山。以白云质大理岩、粗晶大理岩、条带状大理岩为主,夹绿泥白云片岩、绢云石英片岩、白云片岩、条带状磁铁矿等。该组以巨厚大理岩占优势为其特征,最厚可达1222m,岩性横向变化显著。组厚为1800—2159m。D组 主要出露于祁连山主峰及其南北坡。以黑云石英片岩、云母石英片岩、二云石英片岩、绿泥石英片岩为主,夹斜长角闪岩、角闪石片岩、绿帘黝帘阳起片岩、透闪透辉石岩、浅粒岩、大理岩等。厚度为648—2958m。该群遭受中压相系高绿片岩相至低角闪岩相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及区域混合岩化作用。其下部原岩组合为泥质粉砂岩夹中基性—基性火山岩;上部原岩组合为泥质岩、泥质粉砂岩、碳酸盐岩夹中基性—基性火山岩。与上覆寒武系呈不整合接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0: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