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
释义 |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于2001年10月26日正式成立。新组建的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由原北大地质学系、地球物理学系的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空间物理学专业、北大遥感所以及城市与环境学系的GIS专业组成。 概述新成立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设有4个本科生专业、8个硕士研究生专业、7个博士研究生专业,并设有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两个博士后流动站;学院共有教授35人(其中中科院院士7名,长江特聘教授5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个,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一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一个。它是我国地球科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空间科学和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支重要力量。 学院定位与历史21世纪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及自然灾害问题。21世纪也是空间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地球科学与空间科学既是一门基础科学,又是一门在现代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中有着广泛应用的科学。以地球及其远近空间为研究对象,所取得的基础性研究成果,是全人类共同点财富。现代地球科学与空间科学研究,不仅在航天、资源堪察、自然灾害的预测与防御等传统领域中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核爆监测、重大和生命线工程的选址与抗震设计、地球环境监视与预测、数字地球等新领域也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民经济和现代国防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民经济建设和现代国防急需我们培养更多更好的地球与空间科学的专门人才。 北大的地球与空间科学的教学和研究有着辉煌的历史。地质学系在中国现代科学建立和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09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地质学门是中国最早的地质学教育机构,堪称中国地质教育的摇篮。新中国成立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五十多位院士,一代宗师王烈、丁文江、李四光等都曾在此任教,成为名师云集、人才辈出的丰腴土壤;地球物理学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北大地球物理学系成立于1959年1月,我国老一辈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傅承义、顾功叙、王子昌等先生在创建初期亲自担任地球物理学专业主任,主持制定了学科的教学计划和研究方向。四十多年来,地球物理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杰出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及高级管理专家,他们在我国地震监测、地球物理学、空间环境和空间应用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创建于1983年的北大遥感所,是我国最早从事遥感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的科研和教学单位之一,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开发和教学方面形成了学科优势。目前,遥感所已有地图学和地理信息系统、摄影测量与遥感两个专业,共培养研究生百余名,举办了40多期国内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培训班,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的遥感与GPS专业人才。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在有着优良的学术与教学传统、在地球科学的几个相关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的几个系所基础上组建,将会秉承优良传统,在学院规划及发展中,注意发挥自身的发展条件,充分发挥学科交叉,综合的优势,实现强强联合和教学科研资源的重组和最优配置。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全体教职工满怀信心,以新学院成立为契机,高起点出发,努力将学院建成一个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地球与空间科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中心。我们相信,在社会各界的主持下,在学院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具有光荣传统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会再创辉煌、越办越好,在国家建设和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师资力量中国科学院院士 (按姓名拼音排序) 陈运泰 董申保 马宗晋 童庆禧 涂传诒 叶大年 张弥曼 长江学者 (按姓名拼音排序) 陈晓非 陈永顺 费英伟 高克勤 张立飞 宗秋刚 教授(含正高职称人员) (按姓名拼音排序) 白志强 蔡永恩 陈 斌 程承旗 陈晓非 陈秀万 陈衍景 陈永顺 陈运泰 传秀云 方 裕 费英伟 傅绥燕 高克勤 关 平 郭仕德 郭召杰 韩宝福 郝维城 侯贵廷 侯建军 黄清华 胡天跃 焦维新 李江海 李培军 李琦 刘树文 刘曦 鲁安怀 马学平 马宗晋 宁杰远 潘 懋 秦其明 秦善 沈正康 宋述光 宋振清 童庆禧 涂传诒 王河锦 魏春景 吴朝东 邬伦 吴泰然 徐 备 晏磊 叶大年 曾琪明 张进江 张立飞 张弥曼 赵永红 郑海飞 周仕勇 朱永峰 宗秋刚 开设专业信息1.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新一代GIS体系结构与技术、空间分析方法和GIS建模、数字地球与数字城市、空间信息科学与信息系统工程、空间信息智能处理与理解、空间数据分布式计算等方面的研究,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与工程、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与全球定位系统综合应用等方面取得多项研究成果,该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从事地理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的科技人才与管理人才。本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 2.构造地质学专业 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前寒武纪构造、构造变形机制与运动学、地球动力学、地质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该专业在中国北方古生代岩石圈形成与演化、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和中生代大型推覆构造和变质核杂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地质领域的多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在北京大学构造地质专业工作或学习过,该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从事地质的科技人才与管理人才。本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 3.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业 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业是教育部首批授权培养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硕士点、博士点之一。悠久的学科发展历史和积淀,使北京大学的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业为我国古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著名科学家李四光、葛利普(A.W.Grabau)教授等都曾在这里任教。有20余位中国科学院的院士是从这里开始了他们的科学研究生涯。本专业主要从事微体古生物学、古无脊椎动物学和古植物学及相关的生物地层学和事件地层学的研究,科研方向也涉及到早期生命演化,第四纪环境、古脊椎动物学、综合地层学等方面的内容。本专业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德国、瑞典等国的科学家保持了良好的国际合作研究与交流关系,正在进行的长期合作研究达10余项。 4.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专业 从事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岩浆岩岩石学、沉积岩岩石学、变质岩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等。在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变质相平衡、造山带变质作用、岩浆作用与壳幔演化、沉积地球化学、油气藏成因理论、粘土矿物等方面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5.地球化学专业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实验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环境地球化学,主要从事矿床地球化学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精确实验测定矿物溶解度研究热液中元素的存在形式以及提取水溶物类热力学数值的研究;同位素地球化学实验室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全自动全时标激光显微探针定年系统,可以进行K Ar和Ar Ar同位素定年研究。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方向拥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环境苛尔蒙地球化学实验室,拥有目前世界先进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先进设备,可以进行超微量有毒污染分析。 6.地质学(材料及环境矿物学)专业 研究天然以及人工合成的矿物原料的组成、结构、性能、生产或形成过程,研究天然矿物与地球表面各个圈层之间交互作用及其反映自然演变、防治生态破坏、净化环境污染。矿物工程研究侧重于矿物有用性能及其潜在性能开发利用。 7.固体地球物理专业 从物理学的角度研究地球内部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发现地球内部的各种物理过程并揭示其规律。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地震波理论与震源物理、勘探地震学、地球动力学、地球内部物理学等。该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从事地球物理学及相关学科研究工作的高级科技人才及管理人才,并为预防及减轻自然灾害,为探测和开发国民经济建设中急需的能源及资源提供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 8.空间物理专业 主要研究太阳系特别是日地空间中的物理现象与规律,研究空间环境及其对人大空间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空间物理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太阳大气物理学,日球层(即行星际)物理学、磁层物理学、电离层物理学及电波传播及应用、高层人气(热层和中层)物理学、空间探测实验与技术等。该专业已培养出一大批日地空间物理、空间环境和空间应用等领域内的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9.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 主要从事高光谱遥感、定量遥感与应用、遥感数字成像与信息平台、智能交通与组合导航中的空间信息技术、遥感信息工程和卫星导航技术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在遥感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 馆藏设施地质系图书资料室概况 地质系图书资料室创建于1955年,现有馆藏面积约260平米,设有光盘与网络检索室、地质图件室、阅览室;馆藏各类文献5万余种册,地质系图书资料室在北京大学文献收藏与管理中属大型专业分馆,地质图件资料和专业学位论文收藏与利用是我馆特色。馆内文献检索手段完备,书本式检索工具有美国地质文献提录与索引(BIG)、中国地质文摘、石油文摘、古生物文摘等检索刊物,光盘与网络检索室通过校园网可以进行网上电子资源的浏览和查询。丰富的专业书刊资料,先进的检索手段,良好的服务,使图书室在学科建设和理科人才培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地质系图书资料室现有两名工作人员,在搞好日常的理与服务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几年来完成多项北京大学图书馆组织的科研项目,发表论文多篇。地质系图书资料室在北京大学文献收藏与管理中属大型专业分馆,面向全校师生开放,我馆曾获北京大学图书馆系统的先进单位荣誉。 献馆藏文数量 馆藏文献量:图书 25000册、期刊册(合订本)、毕业论文 3200册、 图件资料 3800幅(册)、内部资料 1000册,(共计)馆藏各类文献万余种册,订有国内外主要地质刊物余种(中文现刊种、外文现刊种)馆内订有国内外主要地质专业刊物300余种,其中中文现刊150种、外文现刊78种,有的外文期刊馆藏历史悠久,例如: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1845年出版,中国地质学会志(1922年创刊,1952年改名为地质学报)地质论评(1936年创刊)本馆从创刊号收藏至今。 地球物理学系图书室 概况: 地球物理系图书室位于理科楼群和逸夫楼之间的连廊二层205。现有面积650平方米左右,阅览座位100个。我系图书室的藏书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书的一部分。地球物理系图书室是我系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收藏着以我系各个研究领域为主的期刊、图书等专业性文献,同时还有一些基础学科的数学、物理、计算技术及相关学科的文献资料近4万册。收藏最早的期刊是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于1872年创刊的“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Royal Meteorological Society”,已经120多年的历史;我们还收藏着不同时期的美国、德国、日本、印度等国的历史天气图;除书本式的资料外,还收有部分录象带、平片、光盘和数据库;每年订购中外文现刊及国内外赠送的刊物近180种。图书室现配有七台计算机,供读者从网络上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在图书室读者查找文献中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得到辅导。 图书室现有工作人员三人,其中两人具有高级职称;她们不仅是本系的有关学科毕业,同时还系统的研修了图书馆和情报学的专业,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图书室多次参加并主持重大科研项目,曾于1986年和1991年两次获得北京大学自然科学三等奖,这在全校资料室系统中是屈指可数的。 档案馆 档案馆部分是1996年以后由北京大学和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支持的新建项目,拥有4个标准地学标本存档室、1个科研和教学成果展示厅、1个信息处理室、4个研究工作室,总面积约2500 m2,配备了各种现代化的地学标本存档和研究设备、以及可供教学活动和学术交流的多媒体演示系统;是北京大学培养地学人才的教学科研实践基地。陈列馆 陈列馆部分创立于1909年,是我国最早的地学专业博物馆。展厅面积400 m2,汇萃了90余年教学标本的精华和世界各地的典型地学标本;是北京大学进行学生素质教育和科普宣传的基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