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鲍宝龙 |
释义 | 鲍宝龙(1970年-),男,浙江省临海市人,上海水产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991年毕业于浙江水产学院(现更名为浙江海洋学院)海水养殖专业本科。1993-1996年在上海水产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从事鱼类学和鱼类生态学研究方向,获水产养殖农硕士学位。2001年9月至2006年2月在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攻读遗传学博士学位,从事鱼类发育生物学方向,获遗传学专业博士学位,期间2004年3月至2005年8月,在美国Auburn大学从事鱼类基因组和分子免疫学方向的学术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系统地研究了斑点叉尾鮰抗菌肽、趋化因子家族基因的进化和表达;基于细胞凋亡和分裂的观察,在国际上提出了新的解释鲽形目鱼类眼睛移动的模型,并初步证实Sfrs3蛋白与眼睛移动有关,建立了牙鲆变态阶段的cDNA文库和抑制差减文库;探讨了利用福尔马林浸泡标本进行高阶元系统发育分析的可靠性;比较详细地研究了几种海水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生态;对河魨鱼河魨毒素产生的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对乐清湾泥蚶的种群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共在Biochemstry Biology Acta、Molecular Immunology、Development Comparative Immunology、Immunogentic、Molecular Genetics and Genomics、Aquaculture、Fish & Shellfish Immunology、动物学报、海洋与湖沼、水产学报等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35篇学术论文,其中SCI论文9篇。曾荣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上海市教育成果三等奖各1次。2006年,本人作为主讲教师之一的鱼类学课程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称号。 研究基础和研究方向1、鲽形目鱼类眼睛移动机理的研究:基于对牙鲆变态阶段的细胞凋亡和分裂的整体观察,提出了新的解释鲽形目鱼类眼睛移动的模型,发现牙鲆右眼的移动是来自左右眼睛周围组织的不对称分裂造成的,并确定了与眼睛移动的相关组织。此模型比目前的模型更能合理解释鲽形目鱼类眼睛位置的多样性,并为今后筛选与眼睛移动相关的分子奠定了组织学基础。通过建立变态前后的抑制差减文库,和变态早期的cDNA文库,克隆了Sfrs3基因,进一步通过整体原位杂交技术,初步证实了该基因与眼睛移动相关。此方面的结果已在Biochemstry Biology Acta, General Subject;动物学报,水产学报等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了7篇学术论文。 2、鱼类先天免疫基因的研究:主要系统地研究了斑点叉尾鮰抗菌肽基因hepcidin,LEAP-2,BPI,和NK-Lysin,以及趋化因子家族基因。首次发现hepcidin 基因不仅仅在肝脏表达,而且发现在受精卵孵化后8小时就已经表达,说明hepcidin 基因除了抗菌和调节铁离子浓度以外,可能还有其它未知的功能。首次发现LEAP-2基因在胚胎发育过程的表达的可变剪接调控。hepcidin,LEAP-2,BPI,和NK-Lysin基因在爱德华氏细菌感染后都有明显地上调,初步表明此抗菌肽具有抑菌效果。比较系统地分析了趋化因子家族CC 趋化因子基因的物理位置,基因结构和表达类型,26个CC 趋化因子基因主要分为两类:一类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另一类由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组成。这种基因结构和人类的类似。调查了26个基因在各个组织以及在爱德华氏细菌感染后感染后的脾脏和头肾组织的表达类型。通过把基因定位到BAC基因组文库,发现此26个基因的23个基因物理位置成簇状,具体有4个簇,进一步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在同一簇的CC基因在进化上最为接近,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斑点叉尾鮰的CC基因是在几个原始CC基因的基础上,在物种分化之后,通过基因duplicate形成至今的26个基因。这时首次对鱼类的CC基因进行了系统地进化分析。在此领域至今已发表了10篇学术论文(其中SCI 7篇)。 3、河魨鱼河魨毒素产生的机制的研究:目前关于河魨鱼产生河魨毒素的机制是认为河魨毒素来自与寄生其体内的细菌。但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我们利用DGGE技术比较分析了摄食不同饵料的暗纹东方魨的肠道,肝脏,皮肤,和卵巢中的细菌组成,筛选到2株产河魨毒素的细菌。已Aquaculture,上海水产大学学报发表了2篇论文。 4、水产动物基因组学的研究:在AUBURN大学访问期间,参与了构建物理图谱,遗传图谱和两者图谱整合的工作。利用二维杂交技术,把150个I型微卫星标记整合到斑点叉尾鮰的物理图谱中。同时,也利用AFLP标记和微卫星标记,参与构建了斑点叉尾鮰与蓝叉尾鮰杂交系的遗传图谱。目前,本人正在利用基因组学技术开展草鱼抗病育种方面的工作。 5、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生态的研究:饥饿和捕食被认为野外仔鱼死亡最主要的两个原因。提出了“工厂化鱼类苗种培育中,主要的死亡原因是饥饿造成的”的观点,并以此对摄食生态条件和仔鱼摄食能力进行了系统的评估,利用数学模型评估了真鲷和牙鲆仔鱼摄食能力的几个指标,如摄食反应,巡游能力等。利用三种方法对饥饿造成的“不可逆点”进行了系统地评价。明确了真鲷,牙鲆开口期仔鱼的饵料密度和饵料大小对仔鱼死亡率的影响。也初步研究了大口黑鲈开口期仔鱼的消化能力。在此领域我们共发表了9篇论文。 6、贝类遗传多样性分析:通过分子和形态数据的分析,发现温州地区本地泥蚶的遗传多样性受到韩国泥蚶的种质的污染,此结论已经转告当地水产管理部门。在此领域共发表了1篇论文。 7、鲽形目鱼类的系统发育分析:我们的兴趣主要通过鲽形目鱼类的系统发育分析,来从另一个角度探讨眼睛移动机制的进化上的成因。作为此研究的第一步,我们探讨了利用福尔马林浸泡标本进行高阶元系统发育的可靠性分析,发现从浸泡了25年的标本中克隆出的基因序列,可以作为高阶元的系统分析的,这为今后利用浸泡标本开展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奠定了前期基础。在此领域共发表了1篇论文。 教学和教学改革1996年开始,主讲本科“鱼类学”课程,并曾先后讲授本科“普通动物学—脊椎动物部分”,“普通生物学”, “前沿课程讲座”的 “基因组学研究进展”等课程。2006年开始,主讲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分子发育生物学”课程,主讲鱼类的发育生物学。2007年开始,参讲博士课程“繁殖生物学进展”的鱼类部分。 2002年开始,和鱼类学科点同事一道,开发了“鱼类学CAI课件”并在学校首先开始应用该课件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尝试,经过几年的实践,“鱼类学课程教学改革建设”获得了2005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鱼类学》多媒体CAI系统的研发和体会”获得中国教育新理论杂志的优秀论文二等奖。2005年,《鱼类学》获上海市精品课程称号,2006年,《鱼类学》获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 学术会议1998年,参加在宁波召开的中国鱼类学会,并宣读了论文“真鲷仔鱼的摄食能力:发育反应和功能反应”。 2002年,参加在上海召开的上海动物学会。 2005年,参加在美国San Diego召开的国际动植物基因组学术会议,并进行了墙报展示。提交的论文为“The catfish liver-expressed antimicrobial peptide 2 (LEAP-2) gene is expressed in a wide range of tissues and developmentally regulated. Molecular Immunology” 2005年,参加在美国New Orleans召开的国际水产养殖大会。 2005年,参加在上海召开的3th International Forum on Fishe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并宣读了论文 “A new model constructed and the role of SFRS3 in metamorphosing flounder”。 2005年,在上海水产大学作了“利用基因组技术筛选抗病基因”的学术报告。 2005年,参加中国水产学会淡水养殖分会2005年年会,并作了“斑点叉尾鮰抗菌肽和趋化因子基因克隆和分析”的大会报告。 2006年,参加中国鱼类学会年会,作关于“一个新的解释比目鱼研究移动的模型”学术报告。 所获奖项1.1999年,获上海水产学会优秀论文。(第一作者) 2.2002年,获温州市科委优秀论文三等奖。(第一作者) 3.2004,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三等奖,第五完成人 4.2005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七完成人 5.2004年,《鱼类学》CAI课件,上海水产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6.2004年,《鱼类学》CAI课件,高等教育上海市级教学成果三等奖,第二完成人 7.2004年,获香港新闻出版署主办的中国教育新理论杂志的优秀论文二等奖。(第一作者) 曾经承担和参与的科研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几种名贵鱼类摄食生态条件的研究”,主要完成人 2.上海市教委发展基金项目“牙鲆仔鱼肌肉组织二次发育特异基因的克隆和作用药物筛选”,主持完成 3.上海水产大学校长基金项目“抑制差异杂交法克隆牙鲆变态相关基因” 主持完成。 4.上海市教委青年基金项目“暗纹东方魨开口期仔鱼摄食能力评估”,主持完成。 5.浙江温州市科委项目:“中国不同地区泥蚶种群的分子进化”。主持完成。 6.上海市科委基础重点项目: “三角帆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与种质创新”,参加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甲状腺激素调控牙鲆仔鱼右眼移位的基因表达",参加 8.上海市自然基金项目"长江口暗纹东方魨繁殖洄游的研究"。参加 9.农业部“948”关键技术引进项目:“外来水生生物入侵的风险防范和应急反应技术”第二主持人,2004-Z44,起止年月:2004.1-2006.12, 10.上海市科委基础重大项目“重要水产养殖动物抗病育种的基础研究”的“草鱼抗病育种的基础研究”子课题的主持人06dj14003,2006-2008 11.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斑点叉尾鮰趋化因子抗细菌感染的免疫响应模式,06ZZ65,主持。2006-2008 12.上海市教委海洋高水平项目:东海区银鲳、大黄鱼人工放流效果评估体系的建立及功能基因的发掘,主持。2006-2007 13.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项目:淡水鱼类肌间刺发育与主轴骨骼的关系,主持。2006-2007 14.国家海洋局项目:海水养殖动物广谱高效抗菌肽的研制与开发,参与。2007 科技服务1996年,在浙江参加“泥蚶工厂化育苗” 1997年,在江苏参加“暗纹东方魨人工育苗” 1999年,在浙江参加“泥蚶工厂化育苗” 2000年,在山东参加“红鳍东方魨工厂化育苗” 公开发表和已接受的研究论文1、徐善良,胡金道,鲍宝龙,1991,口虾姑的繁殖生物学初步研究,浙江水产学院学报 2、鲍宝龙等,1997,饥饿状态下真鲷仔鱼早期阶段的高温、低盐耐力和浮力。上海水产大学学报,6 (2):90-95. 3、鲍宝龙等,1998,延迟投饵对真鲷、牙鲆仔鱼早期阶段摄食、存活及生长的影响。水产学报,22(1):33-38. 4、鲍宝龙等,1998,饵料密度和大小对真鲷仔鱼早期阶段摄食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动物学专辑:100-104. 5、龚小玲、鲍宝龙等,1998,滞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对牙鲆仔鱼成活、生长及变态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动物学专辑:104-110. 6、鲍宝龙等,1998,海洋鱼类仔鱼营养状况的研究。上海水产大学学报7(1):51-58. 7、殷名称,鲍宝龙等,1999,真鲷仔鱼早期阶段的摄食能力-----发育反应和功能反应。海洋与湖沼,30(6):591-596. (执笔人) 8、鲍宝龙等,1999,外源甲状腺素及可的松对牙鲆早期发育阶段生长、发育和变态的影响。上海水产大学学报,8(3):242-246. 9、张臻宇、鲍宝龙,1999,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上海水产大学学报,8(1):68-75. 10、龚小玲、鲍宝龙等,2000,牙鲆仔鱼早期阶段的摄食能力。水产学报,24(6):516-521. 11、鲍宝龙等,2000,暗纹东方魨仔鱼摄食、行为和消化酶活力研究,水产科技情报27(6)265-269. 12、龚小玲,李巍,鲍宝龙等,2003,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鲫鱼离体培养的肝组织5’-MDA活性的影响.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3, 12(3):274-277。 13、Zhang Junling, Shi Zhiyi, Bao Baolong, 2003.Gene expression of Pitx2 in early development and metamorphosis of Japanese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 . Journal of Shanghai Fisheries University. 12(suppl.):12-19. 14、杨桂梅、鲍宝龙等,2005, GAPDH、βactin和18s rRNA作为相对定量的内标在牙鲆发育阶段的稳定性比较.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4(1):84-88。(通讯作者) 15、鲍宝龙等,2004,从福尔马林保存的牙鲆中克隆的18S rDNA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的可靠性.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3(3):193-197. 16、龚小玲,鲍宝龙等,牙鲆仔鱼在混合饵料期的摄食能力及饵料选择性. 2004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1:30-35 17、李家乐,钱荣华,鲍宝龙等,2005,中国五大湖三角帆蚌群体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14(1):1-5 18、鲍宝龙,李家乐,2005.主要水产养殖动物QTL定位的研究现状.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4(4):444-450. 19、龚小玲,鲍宝龙等,2005. 牙鲆变态早期cDNA文库的构建和parvalbumin基因的克隆,水产学报, 29(4) 467-472。(通讯作者) 20、徐义平,孙开练,杨桂梅,李琼文,鲍宝龙等,2006. 温州乐清湾三个泥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5(2):234-238。(通讯作者) 21、Baolong Bao, et al.,2005. Catfish hepcidin gene is expressed in a wide range of tissues and exhibits tissue-specific upregulation after bacterial infection Development and Comparative Immunology, 29: 939-950. (SCI,3.261) ISSN: 0145-305X 22、Baolong Bao, Eric Peatman, Peng Xu, Ping Li, Hang Zeng, Chongbo He, Zhanjiang Liu, 2006.The catfish liver-expressed antimicrobial peptide 2 (LEAP-2) gene is expressed in a wide range of tissues and developmentally regulated. Molecular Immunology 43(4):367-377. (SCI,4.307) 23、Baolong Bao, Guimei Yang, Zhanjiang Liu, Shenhua Li, Zilai Wang, Damin Ren,2005, Isolation of SFRS3 gene and its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during metamorphosis involving eye migration of Japanese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1725(1):64-70 (SCI,3.369) ISSN: 0304-4165 24、Peng Xu, Baolong Bao, et al., 2005. Characterization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bactericidal permeability-increasing protein (BPI) antimicrobial peptide gene from channel catfish Ictalurus punctatus Development and Comparative Immunology 29: 865-878. (SCI,3.261) ISSN: 0145-305X 25、Eric Peatman, Baolong Bao, Puttharat Baoprasertkul, Zhanjiang Liu, 2005, In silico identification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12 noval CC chemokines in catfish. Immunogenetics 57(6):409-419. (SCI,2.976) ISSN: 0093-7711 26、Qun Wang, Baolong Bao, Yaping Wang, Eric Peatman, Zhanjiang Liu,2006, Characterization of a NK-Lysin antimicrobial peptide gene from channel catfish. Fish & Shellfish Immunology. 20(3):419-426. (SCI 1.696) 27、鲍宝龙等,2004,《鱼类学》多媒体CAI系统的研发和体会。中国教育新理论,12(2):57-58. 28、鲍宝龙等,2006,抑制差减杂交法克隆牙鲆变态早期差异表达的基因,水产学报,30(2):204-210(通讯作者) 29、鲍宝龙、杨桂梅、任大明,2006,牙鲆变态阶段的细胞凋亡的观察. 动物学报,52(2):355-361。 30、Eric Peatman, Baolong Bao, Xu Peng, Puttharat Baoprasertkul, and Zhanjiang Liu,2006,Catfish CC chemokines: genomic clustering, duplications, and expression after bacterial infection with Edwardsiella ictaluri Molecular Genetics and Genomics 275(3):297-309 (SCI 2.632 )(共同第一作者) 31、Bao B, Peatman E, Peng X, Baoprasertkul P, Wang G, Liu Z. Characterization of 23 CC chemokine genes and analysis of their expression in channel catfish (Ictalurus punctatus). Dev Comp Immunol. 2006;30(9):783-796. (SCI 3.369) 32、杨桂梅、唐文乔、鲍宝龙等,利用PCR-DGGE法分析暗纹东方魨的弧菌菌落组成,2006,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5(3):257-263.(通讯作者) 33、鲍宝龙、李建忠、李家乐、刘占江,2006,鮰鱼SCYA107基因序列的比较分析,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5(4):385-389。 34、鲍宝龙、李家乐、汪桂玲、刘占江,2007,斑点叉尾鮰趋化因子SCYA126基因及其可变剪接,中国水产科学,14(1):1-7. 35、Guimei Yang, Baolong Bao, Eric Peatman, et al., 2007. Analysis of the composition of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in puffer fish. Takifugu obscurus. Aquaculture, 262:183-191.(SCI,1.374)(通讯作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