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豹竹云台 |
释义 | 豹竹云台位于山东平度城北六里两髻山前的豹竹涧内。豹竹涧形似一径长、口细、腹鼓的葫芦谷。谷中平旷处有巨大磐石,称为“云台”。 云台旁有唐代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始建的古云台观,千载以来一直是平度(唐、宋、金、元时称胶水县)最有名气道观。明清人的不少诗里,都说观内有茂密的翠竹。 豹竹涧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城北3公里梨沟村,为平度古八景之一。村北莲花盆山如一巨龙盘曲而卧,形成一颈长口细腹大的葫芦谷,其谷涧幽深,长约1公里,谷底遍布豹竹,故得名。谷之尽头有一石砌墙,墙垣下开一3.5米高门洞,上书“瑶台”,山涧小溪即自洞中流出,据考证,此为明代所建。瑶台上毗邻云台观遗址,此观原为道教名观,规模宏大,惜毁于“文革”。山之西坡有一洞,传说老子曾隐居于此,故明代刻有“仙洞”二字,山涧之南侧有许多徐福遗迹,距此涧不远处有徐福村,村名最早出现在汉代,据专家考证为徐福故里,现村旁常有汉代砖瓦出土,山侧有一山泉,传为徐福常在此饮水,故称“徐福圣泉”。 但为何称“豹竹”则说法不一。毛宗鲁诗“隐雾数层傍林馆,新梢粉褪豹纹斑”,是说这里的竹子上有状如豹子身上的斑纹似的斑点。官贤诗“风箫响处秋风动,豹竹空余月夜回”,也直接称这里的竹子为“豹竹”。可在清初官靖共的诗里却说“旁蹲奇石多如虎,莫怪漪漪似蔚文”,则又似乎认为丛竹旁的奇石状如虎豹,才是“豹竹”名字的来源。清乾隆时知州陈时贤又有新解,“枝舒宛起棱棱爪,丛伏浑生炳炳斑”,认为竹枝就象豹子的爪,整体的丛竹看上去就象豹子满身的斑纹。究竟哪种解释符合“豹竹”命名的本义或最为切当,成了无法统一。 此地为道教胜地,道教故事称其祖师张道陵曾与弟子们在云台山练丹。这里以“云台”为磐石名,为道观名,命义恰切,极具匠心。许多旧日诗文都说云台观四近多雾。而雾中丛竹隐伏于山涧奇石中,自会构成奇异景观。“豹竹云台”之名既文雅,又包含着诸多的神秘和朦胧。 有诗这样描绘云台: 满山风雨响空谷,两岸萧萧多豹竹。 云影竹影相映辉,从此山光不嫌秃。 我闻娲皇曾补天,石炼五色成云烟。 补天剩得石一片,委作云台倚山巅。 台上石气应星躔,台下螭蟠蛟龙眠。 蛟龙喷薄气纷郁,即离变化象万千。 变化无端资灵根,阖辟阴阳风乾坤。 元气浑沦灵气通,风云雷雨任吐吞。 有时烟收雨初霁,窈窕西山两螺髻。 螺髻双双蛾眉低,恍惚梦中巫山里。 此山不许愚公移,此石不许秦鞭捶。 安得彼公携归来,袖中东海烟云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