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抱朴
释义

抱朴是一个道教术语。源见于《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朴指平真、自然、不加任何修饰的原始。抱朴即道家、道教思想中追求保守本真,怀抱纯朴,不萦于物欲,不受自然和社会因素干扰的思想。

释义

解释:保持本有的纯真,不为外物所诱惑

抱:保持 朴:淳朴,这里解释为本有的纯真

出处

出自《老子·十九章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抱朴作为道教教义,源于《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详细释义

朴,原是未经加工成器的原材料,又作本真、本性、质朴解。抱,是持守。

“抱朴”就是要求学道者持守质朴无华的本真。这样才能与道合一。

历史记载

元代道士李道纯《画前密意·工夫第十一》诗云:“清心释累,绝虑忘情,少私寡欲,见素抱朴,易道之工夫也。心清累释,足以尽理。虑绝情忘,足以尽性。私欲俱泯,足以造道。素朴纯一,足以知天。”知天者,即能与天同寿。

《道德经》还有“朴”字多处,如“敦兮其若朴”(十五章),“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二十八章),“朴散则为器”(二十八章);特别是对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这一句,历代注家都十分重视,认为它说明道总是具有“无名”和“朴质”这两个重要的特性。

唐五代道士杜光庭注称:“端寂无为者,道之真也,故谓之朴。生成应变者,朴之用也,故谓之道。道、朴,一耳。”《道德经》还提出人治之道也是要“朴”。第三十七章中称“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第五十七章中又称“我无欲,而民自朴”,统治阶级将“朴”作为治政原则之一,则民众也因此可以保持自然和朴实了。《南华真经》称“同乎无欲,是谓素朴”。还认为从政的人要“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就是自身要静,行为要随道的规律,动静都要无为。使天下和自身都达到朴素的天然本性,这样天下就无人能与之争夺。从道的人则应“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就是去其对本性的雕琢,恢复纯朴的本质,以自己本来的形象独立于世。

《淮南子》也将“朴”视为“道”的重要特性,称“朴至大者无形状,道至眇者无度量”。在天地初辟,万物未生之时,世界就是“混沌为朴”的。万物生成以后,“朴散而为器”,因此,治政的人要“澹然无欲而民自朴”,从道的人应该“偃其聪明而抱其太素”,“已雕已琢,还反于朴”。

早期道教太平道信奉的《太平经》,批评世人品行邪恶,颂扬古人的质朴,称“下古人心邪蔽,不若太上古之三皇,人心质朴,心意专一,各乐称天心,而忠信不欺其上,故可无文也”。并且认为:“虚无者,乃内实外虚也,有若无也。反其胞胎,与道居也;独存其心,悬龙虑也;遂为神室,聚道虚也。但与气游,故虚无也;在气与神,其余悉除也。以心为主,故得无邪也;详论其意,毋忘其书也;得之则度,可久游也;何不趣精,反与愚俱也,凶祸一至,被大灾也;弃其真朴,反成土灰也。”指出,如果能够还返到胞胎之中,与世俗之事毫无牵缠,就是“与道居也”,如果抛弃了人的真正的纯朴之质,那就是“反成土灰”了。五斗米道的《老子想尔注》也认为“朴,道本气也。人行道归朴,与道合”,并称:“今王者法道,民悉从正,斋正而止,不可复变,变为邪矣。观其将变,道便镇制之,检以无名之朴,教诫见也。”要求从政之人,按道的规律治国,以“无名之朴”教诫民众,并且以道来锁住邪变。而从道的人要“勉信道真,弃邪知守本朴。

无他思虑,心中旷旷但信道”。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在述及写作该书缘由时,自称:“挟怀朴素,不落权荣,栖迟僻陋,忽略令名,执守恬澹,希时安平,远客燕闲,乃撰斯文。”所谓“挟怀朴素”,也就是“抱朴”的意思。葛洪自称“抱朴子”,他并且以《抱朴子》名其书。有《抱朴子》内外篇传世。他在说到“抱朴子”一号的来历

时称:“洪之为人也,而騃野,性钝口讷,形貌丑陋,而终不辩自矜饰也。冠履垢弊,衣或褴褛,而或不耻焉。俗之服用,俄而屡改。或忽广领而大带,或促身而修袖,或长裾曳地,或短不蔽脚。洪期于守常,不随世变,言则率实,杜绝嘲戏,不得其人,终日默然。故邦人咸称之为抱朴之士,是以洪著书,因以自号焉。”在《抱朴子内篇》中,葛洪提出了一个与“道”相当的“玄”的概念,认为“玄”同“道”一样具有“含醇守朴,无欲无忧,全真虚器,居平味淡”的特点,并且指出“道家之教”就是使人精神专一,“事少而功多,务在全大宗之朴,守真正之源者也”。哲人大才,应该“嘉遁勿用,翳景掩藻,废伪去欲,执太璞于至醇之中,遗末务于流俗之外”,而一些庸才近器,是不可能“开学之奥治,至于朴素”的,他们徒然“锐思于糟粕”,也不能“穷测其精微”。南朝道士陶弘景在《真诰》中也认为“处无用于嚣途,乃得真之挺朴;任凡庸以内观,乃灵仙之根始也”。认为在喧嚣烦杂的世事中,无为无用,这就得到真正的“朴”。《西升经》更进一步认为“损思虑,归童蒙,塞邪智,圣人之朴也”。要求从道的人有意识地减少思想活动,回归到孩提时代无忧无思的境界,闭塞自己的智慧和邪恶,这才是圣人的朴。冲玄子注称:“蒙,本作朦,不明也。思繁则巧制盛,虑多则谋贼生,奇物来于寇盗,矫诬长于诳炫,故令损之,归于童蒙。童蒙不明无为,膏火自煎,不饰智以惊物。闭塞邪智,开明正慧,则伪法不行,真道流布,去邪取正,圣化之本也”。刘处玄注称:“惩忿窒欲,养蒙以正,分正外智,都去者,是圣人之质朴也。”金元的全真道以全性固真为修道要求,十分重视损思、塞邪、归朴。《重阳立教十五论》在《论降心》中称:“凡论心之道,若常湛然,其心不动,昏昏默默,不见万物,冥冥杳杳,不内不外,无丝毫念想,此是定心。”这一“定心”的状态,正是“抱朴”的写照。全真七子之一的刘处玄在《无为清静长生真人至真语录》中回答“愚者,何也”的

问题时称:“愚者,古之达人,要远其世之梦幻,外貌若愚也。儒者颜回,清贫而一箪一瓢;释者释迦,乞食而一饭七家。道者纯阳,无为而鹑居鷇食,返其朴则高者就于下也,有者就于无为,明者似于暗也,言者若其讷也。经云: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外愚则内抱其道真生也。”全真七子之一郝大通的弟子王志谨在《盘山语录》中批评出家修行之人起初以为性命事大,但日久就被俗物移情,口头伎俩,为奴作婢,“岂是清净无为主人之事”,“凡欲修行,心地明白而守愚拙,则天下之智巧者,皆为之使用矣”。又称:“为道者,抱朴含醇,潜通默运,除情去欲,损损存存,于物无私,作事明白,曲己从人,修仁蕴德,丝毫之过必除,细微之功必积,是非俱泯,心法两忘,向上之机,自然达矣。”全真道士李道纯有《自得》诗七首,其七云:“静抱无名朴,尘情了不侵。汞铅熔作粉,瓦砾变成金。觌见羲黄面,参同释老心。顿空超实际,无古亦无今。”认为凡是抱朴”的人是不受世俗尘情侵扰的,超凡脱俗,无古无今。只有“抱朴”的人才能尽理、尽性、造道和知天。李道纯还告诉门人,儒家的“赤子之心”和道家的“婴儿之未孩”是“同此言,其大朴未散,其复不远也”。也就是如果使自己达到“婴儿”状态,返朴就不远了。清代刘一明《道书十二种·悟道录》中就有关于“婴儿天真”的叙述:“婴儿初生,无识无知,酒色财气而不着,恩爱牵绊而绝无,富贵穷通而不晓,水火刀兵而不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万物皆空,诸尘不染,铁面无情,纯然天真。吾之观此,因悟的返老还童之道矣。人能猛醒回头,脱离万有,居于无事之境,处于无色之界,拔去历劫根尘,扫尽现世习气,头头放下,空空洞洞,清清静静,形虽老而性复初,外虽弱而内实壮,即是返老还童,即是婴儿本面。”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5:5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