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抱茎蓼 |
释义 | 基本信息文学名: 抱茎蓼 二名法: Polygonum amplexicaule D. Don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纲: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又称木兰纲。 亚纲: 石竹亚纲(Caryophyllidae) 目: 在克朗奎斯特系统里为蓼科单独设立一个蓼目(Polygonales)。 亚目: 在APG II系统(2003年)是将蓼科处理为石竹目(Caryophyllale)下的一科。 科: 蓼科(Polygonaceae) 亚科: 蓼亚科(Polygonoideae1.) 族: 蓼族(Polygoneae) 属: 蓼属(Polygonum L.) 拳参组 种: 抱茎蓼 分布: 产湖北、四川、云南、西藏。尼泊尔、印度、不丹、巴基斯坦也有。抱茎蓼,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横走,紫褐色,长可达15厘米。茎直立,粗壮,分枝,高20-60厘米,通常数朵。产于湖北、四川、云南、西藏。 种中文名:抱茎蓼 种拉丁名:Polygonum amplexicaule D. Don 种别名 : 科中文名:蓼科 科拉丁名:Polygonaceae 属中文名:蓼属 属拉丁名:Polygonum中国植物志:25(1):044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 最低海拔:1000 最高海拔:以上 生 境:山地林缘草丛中、山谷沟边 是否栽培:野生 湖北分布:鹤峰,恩施,建始,巴东,长阳,兴山,保康 抱茎蓼 - 相关研究【题 名】抱茎蓼挥发油成分及其抗菌活性的研究 【作 者】刘存芳 田光辉 【机 构】陕西理工学院化学学院,汉中723001 【刊 名】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7(3): 447-451 【关键词】抱茎蓼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法 抗菌活性 【文 摘】水蒸气蒸馏法从抱茎蓼全草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油组分进行分离和鉴定,运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并利用正构烷烃系列物质对各组分进行定性确定,从抱茎蓼全草的挥发油中检出41个组分,占全油的99.21%,鉴定出38个组分,其主要组分是石竹烯(16.98%)、3-己烯-1-醇(14.69%)、3-辛烯-3醇(8.89%)、α-里哪醇(7.13%)、β-环柠檬醛(6.36%)等。对抱茎蓼全草的挥发油做了抗菌试验,其挥发油对大肠埃希菌(ATCC.25922株)、肠炎沙门菌(5004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5株)有显著地抑制和灭活作用。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横走,紫褐色,长可达15厘米。茎直立,粗壮,分枝,高20-60厘米,通常数朵。基生叶卵形或卵形,长4-10厘米,宽2-5厘米,顶端长渐尖,基部心形,边缘脉端微增厚,稍外卷,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有时沿叶脉具短柔毛,叶柄比叶片长或近等长;茎生叶长卵形,较小具短柄,上部叶近无柄或抱茎;托叶鞘筒状,膜质,褐色,长2-4厘米,开裂至基部,无缘毛。总状花序呈穗状,紧密,顶生或腋生,长2-4厘米,直径1-1.3厘米;苞片卵圆形,膜质,褐色,具2-3花;花梗细弱,比苞片长;花被深红色,5深裂,花被片椭圆形,长4-5毫米,宽2-2.5毫米;雄蕊8;花柱3, 离生,柱头头状。瘦果椭圆形,两端尖,黑褐色,有光泽,长4-5毫米,稍突出花被之外。花期8-9月,果期9-10月。 分布及生境产湖北、四川、云南、西藏。生山坡林下、山谷草地,海拔1000-3300米。尼泊尔、印度、不丹、巴基斯坦也有。 根状茎供药用,顺气解痉、散瘀止血。 功能用途医药:【彝药】血三七:根茎治疗崩漏,痛经,胃痛,跌扑损伤,外用止血[49]。抱茎蓼,勒古补,九中造:根茎治疗泻痢,跌打伤痛《彝植药续》。【傈僳药】木芭辣:根茎治风湿痛,跌打损伤《滇省志》。木芭辣:根茎治腹泻,菌痢,胃痛,消化不良,跌打损伤,风湿疼痛《滇药录》。【土家药】血三七(xei san qi):全草治肠炎,痢疾,跌打损伤,劳伤《土家药》。 医药:根状茎:顺气解痉,散瘀止血,止痛生肌,抗菌消炎。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