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1370年 |
释义 | 中国纪年1370年,明朝洪武三年 历史大事徐达奉命北征 朱元璋以扩廓帖木耳为西北边患,决意征剿。遂于洪武三年(1370)正月初三日,复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 (即冯宗异)为右副将军,邓愈为左副副将军,汤和为右副副将军,往征沙漠。元璋问诸将:“元顺帝滞留塞外,扩廓帖木儿以孤军犯我兰州,其志欲侥幸尺寸之利,不灭不已。今命你们出师,当以何为先?”诸将答道:“以师直取元顺帝,扩廓帖木儿失势,可不战而降。”朱元璋说;“扩廓帖木儿以兵临边,今舍彼而取元顺帝,是忘近而取远,失缓急之宜,不是善策。我的意思是,分兵二道,一令大将军徐达,自潼关山西安, (扌寿)定西,取扩廓帖木儿;一令左副将军李文忠出居庸,入沙漠,追元顺帝。使其彼此自救,无暇应援。何况元顺帝远居沙漠,料不到我师突至,如孤豚之遇猛虎,取之必易。此有一举二得之效。”诸将即奉命而行。四月初八日,徐达一路出巩昌安定县,次沈儿峪,与扩廓帖木儿隔渠沟列阵对垒。初九日,诸将悉力与战,大败扩廓帖木儿,擒元郯王、文济王及国公阎思孝、平章韩扎儿、虎林赤等官一千八百六十五人,吏卒八万四千五百余人,马一万五千二百八十匹,橐施驴牛羊杂畜不计其数。扩廓帖木儿从皇城与妻子数人逃奔和林,郭英追击至宁夏,不及而还。五月十三日,李文忠一路趋应昌,得知元顺帝死,兼程前进。十五日围应昌城,十六日破城而入,获元嫡孙买的里八剌及后妃宫女、官属将校人等,驼马牛羊木计其数,还获历代金玉玺宝圭册斗斧。元嗣君与数十骑北奔,文忠追至庆州而还,经兴州,降元将江文清等三万六千九百余人。至红罗山,又降杨思祖等一万六千余人。遂班师还京。洪武三年六月二十日,朱元璋颁平定沙漠诏于天、下。此次北征沙漠,迫使元朝残余势力从应昌、定西一线北撤,明朝北边防御相对稳定。 严肃殿陛礼法 天下初定之时,朱元璋为了解下情,每日召集百官,侍于左右,询问民情,谘访得失。或考论古今典礼制度。所以,虽官位卑下,也可上殿议论。逾越班序之事,时有发生。洪武三年(1370)正月初三日,朱元璋对中书省臣说:“朝廷之上,礼法为先,殿陛之间,严肃为贵。我始为谘访庶事,而令百官入侍左右,至班序失次,是与严肃朝仪相悖的。自今以后,文武百官入朝,除侍从、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指挥使、六部尚书侍郎等官许上殿,其余文武官五品以下,并列班于丹陛左右。若有违犯,由纠仪官举正。”初四日,各道按察司官来朝,命依品级行礼。元璋说;“官员品级,是列上下、明尊卑,不可混淆。” 王府官制的制定 洪武三年(1370)正月初四日,定王府官制。王相府设左右相各一人(正二品)、左右傅各一人(从二品),参军府设参军一人(正五品)、录事二人(正七品)、纪善一人(正七品)。其班位各以其品秩列朝官之下。四月初八日,以郑九成为秦王府左相兼陕西行省参政,王克让为左傅,文原吉为录事,高逊志为纪善;汪河为晋王府左相兼山西行省参政,熊鼎为左傅。并令各王相傅官屑皆选人充任。朱元璋又屡次淳淳告谕王府官,精心辅导。洪武四年四月初七日,申定王府官制:王相府左右相正二品,文武傅从二品。首领官参军司参军从五品,录事正七品,承奉正正六品、副正七品,仪卫正正六品、副从七品,审理正正六品、副正七品,纪善正七品。各署典祠正、典宝正、典仪正、典膳正、典服正、工正、医正并正七品,典祠副、典宝副、典服副、工副、医副并从七品;牧正正八品、副从八品,引礼舍人、中书,省注。洪武五年正月,置亲王护卫:每王府设三护卫指挥使司,卫设左、右、前、后、中五所,所设千户二人、百户十人。又设围子手二所,所设百户一人。洪武九年二月初二日,重定王府官制:王相府设左右相二人,武相一人,文相一人;左右傅二人,武傅一人,文傅一人;首领官长史二人,录事二人。罢王傅府及典签司、谘议官并护军府。增设伴读四人,选老成明经慎行之士充任;侍读四人,收掌文移。四月初三日,又置王府典膳所、典宝所及门官等。洪武十三年十月初五日,罢诸王相府及长史司录事,升长史司为正五品,置左右长史各一人,典簿一员(正九品)。更定王府孽牲所、仓库等官俱为杂职。洪武二十八年八月二十七日,更定王府官制,长官司左右长史各一人(正五品)、典簿一人(正九品),审理所审理正一人(正六品)、审理副一人(正七品),典膳所典膳一人(正八品)、典膳副一人(从八品);奉祠所奉祠正一人(正八品)、奉祠副一人(从八品)、典乐一人(正九品),典宝所典宝正一人 (正八品)、典宝副一人(从八品);纪善所纪善二人 (正八品),良医所良医正一人(正八品)、良医副一人 (从八品);典仪所典仪正一人(正九品)、典仪副一人 (从九品),引礼舍人三人(未入流),工正所工正一人(正八品)、工正副一人(从八品);伴读四人、教授无定员(俱从九品),库大使、副使各一人(未入流)。其护卫指挥使司官并属官,随军多寡设置,不拘员数,品秩、俸禄并同在京卫分。仪卫司仪卫正(正五品)、仪卫副(从五品)、典仗六人(正六品)。 分封诸皇子为王 洪武三年(1370)四月三日,朱元璋以封建诸皇子为王告太庙。七日,正式册封,诏告天下。诏书说;我惟帝王之子居嫡长者,必正储位,其余诸子当封以王爵,分茅胙土,以藩屏国家。我今有子十人,即位之初,已立长子标为皇太子。诸子之封,本待报赏功臣之后。然尊卑之分,所宜早定。乃以四月七日封第二予樉为秦王,第三子棡为晋王,第四子棣为燕王,第五子捕为吴王,第六子桢为楚王,第七子榑为齐王,第八子梓为潭王,第九子杞为赵王,第十子檀为鲁王,从孙守谦为靖江王。皆授以册宝,设置相府官属及诸礼仪已有定制。”又说:奉天平乱,实为生民,法古建邦,用臻至治。故兹诏示,咸使闻知。洪武十一年正月初一日,封第十一子椿为蜀王,第十二子柏为湘王,第十三子桂为豫王(二十五年改封代王),第十四子(木英)为汉王(二十五年改为肃王),第十五子植为卫王(二十五年改为辽王)。改封吴王(木肃)为周王。同年三月初十日,秦王樉之国西安,晋王相之国太原。秦王护卫军士三千七百四十八人,晋王三千二百八十一人。十三年三月十一日,燕王之国北平,赐燕山中、左二护卫、侍从将士五千七百七十人。洪武十四年十月周王之国开封。洪武十五年十月齐王搏之国青州。洪武十八年十月鲁王檀、湘王柏分别就藩兖州、荆州;十二月潭王梓就藩长沙。洪武二十三年正月,蜀王椿就藩成都。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十四日,封第十六子(木旃)藩为庆王,第十七子权为宁王,第十八子楩为岷王,第十九子橞为谷王,第二十子松为韩王,第二十一子模为沈王,第二十二子楹为安王,第二十三子桱为唐王,第二十四子栋为郢王,第二十五于(木彝)为伊王。洪武二十五年闰十二月,代王桂就藩大同。洪武二十六年正月十五月,肃王(木英)就藩广宁,暂住平凉(二十八年就藩甘州)。辽王植就藩,暂住大凌河北。庆王(木旃)就藩,暂住庆陌北古韦州城(三十年建邸宁夏)。宁王权就藩大宁。 五等勋爵的制定 洪武三年(1370)六月初七日,定五等勋爵之制:勋为正一品,上柱国,从一品柱国;正二品上护军,从二品护军,正三品上轻车都尉,从三品轻车都尉;正四品上骑都尉,从四品骑都尉;正五品云骑尉,从五品武骑尉。爵:正一品国公、郡公,从一品郡侯;正、从二品郡伯;正、从三品县伯;正、从四品县子;正、从五品县男。洪武十七年三月十六日,吏部尚书余炽奏:公、侯、伯、子、男,爵虽五等,不可以常调品级论。今公、侯三代得封赠公、侯者,诰如一品,封赠伯的,给诰如二品;封赠子、男的,给诰如三品。如此则有递降之殊,非所以示宠异。自今以后,五等之爵诰,皆如一品,以显殊恩,朱元璋批准。于是,凡有封赠给诰,皆如一品之制。惟公侯仍用玉轴,伯、子、男仍用犀轴,以为区别。 钦天监的设立 龙凤十一年、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七月二十六日朱元璋在应天置太史监,设太史令、通判太史监事、佥判太史监事、校事郎、五官正、灵台郎、保章正副、挈壶正、管勾等官。以刘基为太史令。吴元年(1367)十月初三日改太史院,秩正三品,设院使、同知、院判等官。洪武元年(1368)十月二十七日,改太史院为司天监。洪武二年二月兼设回回司天监。洪武三年六月十三日,改钦天监。四年,诏监官职专司天,非特旨不得升调。又定监官散官。十四年九月初二日改钦天监为正五品,设令一人(正五品)、丞一人(正六品)。其属有主簿厅,主簿一人(正八品),春、夏、中、秋、冬官正各一人(正六品),五官灵台郎八人(从七品),五官保章正二人(正八品),五官挈壶正二人(从八品),五官监侯三人(正九品),五官司历二人(正九品),五官司晨八人(从九品),漏刻博士六人(从九品)。二十二年,改令为正,丞为监副。洪武三十一年罢回回钦天监,以其事归本监。其职掌为察天文,定历数,占候,推步等事。凡日月、星辰、风云、气色,由监正、副主持屑官测候,有灾变异,密疏呈报。 制定科举 洪武三年(1370)五月,朱元璋颁发科举诏令,于八月设科取士。明代科举考试分文武二科,考试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考中者称举人,京师会试考中者有资格参加殿试。三年一大考,殿试由皇帝亲自把关,殿试及格而被录取的通称进士。凡考中进士者,即可授官。文科考试内容主要局限于四书五经,考试文体通用八股文,虚内容而重形式,因而明代科举制又称八股取士。武科试士则以技勇为重,所考内容因时局要求而变化。六年一大考,考中头名称武状元。 杨维桢逝世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浙江会稽人。曾筑楼铁崖山,植梅百株,聚书数万卷,去梯,在楼中读书五年,因自号铁崖。元泰定丁卯进士,署天台尹,狷直忤物,十年不调。会修辽金宋三史,总裁官欧阳玄读后感叹地说:百年后公论定于此。元末农民起义时,维桢浪迹浙西山水间,张士诚召聘不赴,徙居松江。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召诸儒纂礼乐,遣使往召,维桢说:“岂有老妇将就木而再理嫁人吗?”洪武三年初再召,维桢赋《老客妇谣》一章呈进,其中有“皇帝竭吾之能,不强吾所不能则可,否则有蹈海死”之句。元璋答应,即赐安车至京。在京一百一十天,所纂叙例初步确定之后,即上疏乞归,元璋批准,仍赐安车送还。宋濂赠诗说:“不委君王五色诏,白衣宣至白衣还。”于同年五月二十五日卒子家,年七十五。维桢诗名擅于时,号铁崖体,古乐府尤号名家。且善吹铁笛,自号铁笛道人,又称抱遗,老人。著有《春秋合题著说》、《史义拾遗》、《东维子集》、《铁崖古乐府》、《复古诗集》、《丽则遗音》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