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宝书楼 |
释义 | 一、宝书楼又称“墨庄阁”,俗呼“施粥亭”。在天宝乡会市东门1里。亭高15为,宽11.4米之两层重檐楼阁;石木结构.始建于南宋.相传岳家军曾多于此食粥,岳飞在正门上曾书“墨庄”二字。原有前后两进,前厅有四石圆柱,支撑牌坊。内厅有四方石柱,支起木楼。前后两面各有对联一副:一曰:“东吴花县阁,南宋宝书楼”;一曰:“绿野有秋皆稼墙,青灯无夜不诗书”,内有横书四字:“绿阁遗踪”。地下铺石。1979年楼阁因孩童玩火而焚毁,今仅存壁与石柱。 二、宝书楼,明代藏书楼,在诸暨市枫桥镇陈家村,永乐年间由陈叔坚(即 陈奫)所建,叔坚为陈玭第四子,生于洪武五年(1372),幼而敏,与兄叔芳,日以学行相砥砺,好先秦诸子书,对家藏图籍,涉猎殆遍,兴犹未尽。兄弟析产后,居东园(今陈家村崇义房),爱书有癖,尝出巨资求宋元椠本旧钞,建楼以藏,额其楼:“宝书楼”。时越中耆宿硕儒,慕名以求者,络绎于门。山阴太仆寺卿吕升,以亲谊得与叔芳、叔坚兄弟相交,学益精粹,洪武二十三年(1390)成进士,自谓其学出于枫桥陈氏(指叔坚之父慕椿居士陈玭)。宣德间,吕升撰有《宝书楼记》。据《陈氏宗谱》记载,叔坚为人,敦朴自处,豁达大度,不语异端,不为非礼。左图右史,日校刊楼中。然淡于功名,以读书为乐,尝相势于黄沙桥、混水江、孝泉江,筑大小二石堰,引流灌溉,使无水旱,至尽仍受其利。晚年幅巾藜杖,逍遥林泉,以孙(陈翰英)贵,诰赠奉政大夫。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