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宝晋斋法帖
释义

法帖简介

【名称】宝晋斋法帖

【作者】曹之格辑刻

【时代】南宋

【形式】丛帖

《宝晋斋法帖》为南宋曹之格所刻,共十卷。

上海图书馆藏宋拓十卷一部,1961年中华书局将上海图书馆藏本出版,为三册一函的《宋拓宝晋斋法帖》影印本。

法帖内容

《宝晋斋法帖》于1268年(宋咸淳四年)由无为(安徽省巢湖市无为县)通判曹之格所摹勒。

《宝晋斋法帖》共十卷。第一至第五卷,除谢安《八月五日帖》(又名《告渊朗帖》)外,余均为王羲之书;第六、七两卷,为王献之书;第八卷为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涣之书;第九、十两卷为米芾书。

《宝晋斋法帖》收录有《乐毅论》、《黄庭经》、《曹娥碑》、《羲之临钟繇帖》、《褚遂良临本兰亭序》、《得示帖》、《快雪时晴帖》、《十七帖》、《破羌帖》(又名《王略帖》)等名帖。

法帖来历

来历

北宋米芾于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得到蔡京所藏东晋谢安《八月五日帖》以后,将书房命名为“宝晋斋”,这块斋匾随其所至而张挂。1104年(崇宁三年),米芾任无为军使。在任上他将所藏晋帖刻石置官廨中。至南宋,刻石已残。后无为守葛祜之据拓本重刻。曹之格通判无为,复加摹刻,并增入家藏晋帖与米帖多种,汇为十卷。因刻置米芾“宝晋斋”匾额于卷首,故名《宝晋斋法帖》,亦寓纪念米芾之意。

刻本

第一代刻本:米芾将晋王羲之《破羌帖》、谢安《八月五日帖》、王献之《十二月帖》三种晋帖墨迹上石。后旋遭兵火,石刻残损。

第二代刻本:葛祜之据火前拓本重刻此三帖。刻本与原先残石同置官舍,后又毁。

第三代刻本:曹之格搜集旧石并重新摹刻,除原三石外又增加曹氏家藏的晋人法书和米氏父子墨迹,增补为十卷,首卷拓原三帖残石。

法帖评价

《宝晋斋法帖》保存了米芾所藏以及所临的晋帖,尤其是王献之的《十二月帖》,使后人得以窥知清乾隆所谓“三希”之一的小王《中秋帖》墨本原来即是米芾的节临。另外还有一些晋帖为别本所无,亦弥足珍贵。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唐兰1962年著有《宝晋斋法帖读后记》一文,文中认为“宝晋斋帖大都翻刻星凤楼”、“宝晋斋法帖全帙的发现,仍是十分可贵的。星凤楼帖原本全帙已不可见,一般所谓星凤楼帖,也都是明代杂凑起来的翻刻本,而从这部宝晋帖里却还可以看到星凤的真面目”、“陈绎曾所谓‘今佳帖难得,学者赖此得见晋唐人仿佛二耳’,在十四世纪初期尚且如此,到现在又经过六百多年了,能看到这样接近于完整的宋刻法帖,当然是令人兴奋的。”

著录收藏

著录

《宝晋斋法帖》自元代陈绎曾《翰林要诀》、陶宗仪《书史》,到明清王佐、范大澈、丰道生、杨大瓢、王虚舟、孙承泽、沈复粲等,代有著录评说。

收藏

上海图书馆收藏的宋拓全本《宝晋斋法帖》,曾为元赵孟頫、明顾从义及吴廷收藏。有冯梦祯、吴时宰、许志古及清王澍题识。

关于宝晋斋

文学家、金石学家唐兰著有《宝晋斋法帖读后记》一文,文中记载:“宝晋是米芾斋名,米所作的《书史》说:‘余白首收晋帖,止得谢安一帖,开元建中御府物,曾入王涯家;右军二帖,贞观御府印;子敬一帖,有褚遂良题印,又有丞相王铎家印记;及有顾恺之戴逵画净名天女、观音;遂以所居命为宝晋斋’。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3: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