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宝才村 |
释义 | 村情概况宝才村位于江苏盐城市盐都区潘黄镇,因纪念革命烈士胡宝才而命名,村域面积7平方公里,共有1027户,总人口4020人。近年来,该村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促进了全村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先后获得省"三争三创"先进单位、省民主法治示范村(首批)、省级文明村、市现代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示范基地、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该村针对园区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工作实际,制订了装卸运输管理办法和园区服务承诺,狠刹了哄抬价格、强装强卸、敲诈勒索等不正之风,进一步优化了投资环境。同时强化民主监督,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定期公布财务、社减、计生等方面的内容,村、园区1万元以上工程项目全部实行招投标,村干部的工作情况每季度接受村民代表评议。 该村为村民办实事,积极实施富民工程,千方百计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投入近1000万元,高标准,高起点实施了三纵四横道路建设,绿化、亮化同步进行,把园区建成了一流的花园式工业园区。筹措资金400多万元,建成三幢标准厂房对外招租。积极筹建装卸运输管理站,抓三产速效财源,壮大集体经济。细化量化党员目标责任,对困难户在制订帮扶措施的同时,明确结对对象,明确帮扶项目,明确脱贫时间,带领村民共同富裕。 该村以工业园区为载体,长远规划,加快项目实施。在组织村民讨论全村发展规划、细化落实具体措施的同时,充分发动群众献计献策。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进园区落户的龙杰不锈钢、中联电气、兴宇建材等四个企业全部报建,且有10个企业建成投产,实现税收450万元。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7年底,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126户通自来水,不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有126户通电,有126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26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100%和100%);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2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10户(分别占总数的 95.2%和87.3%)。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0.5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3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2辆,拖拉机0辆,摩托车20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4户;装有太阳能农户60户;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0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06亩,有效灌溉率为 %,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06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38 亩。 该村到2007年底,农户住房以砖混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60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4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20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6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农村经济该村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92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62万元,占总收入的4.6%;畜牧业收入40万元,占总收入的 3%(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50头,肉牛50头,肉羊0头);渔业收入90万元,占总收入的6.9%;林业收入0万元;第二、三产业收入1100万元,占总收入的84%;工资性收入10万元,占总收入的 0.76%。 农民人均纯收入5900元,农民收入以农业、第二、第三产业收入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5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5人,在省内务工5人,到省外务工0人。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126户,共乡村人口557人,其中男性257人,女性300人。其中农业人口547人,劳动力306人。该村以白族为主(辊白族、汉族混居地),其中白族531人,汉族23人,傣族3人。 到2007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0人,占人口总数的3.6%(人员名单附后);参加农村合作医疗547人(人员名单附后),参合率 95%;享受低保3人(人员名单附后)。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乡)卫生院,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0.5公里,距离镇卫生院4公里。该村建有公厕0个,建有1个垃圾集中堆放场地, 是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 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才村完小,中学生就读到大理镇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0.2公里,距离中学3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17人,其中小学生81人,中学生36人。 该村建有文化活动室0个、图书室1个、业余文娱宣传队1个,2006年被大理镇评为“二等、三等奖”等等。 村务公开该村到2007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123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206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45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 年末集体有固定资产25万元,年末集体有收益1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黑板报、会议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村务,财务。 基层组织该村设党小组1个,党员总数31人,党员中男党员18人,女党员13人。该村党小组2004-2006年被大理镇评为先进基层党小组;2003-2006年被评为先进集体等等。 该村设有团支部1个(设在村委会),团员12人。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06亩(其中:水田206亩),人均耕地0.38亩,主要种植水稻蚕豆等作物水面面积4亩,其中养殖面积3亩。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第三产业等,主要销售往本县。 2007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1277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98%。该村目前正在发展发展旅游业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及 发展农家乐产业。拥有企业2个。 发展重点主要困难和问题1、由于交通道路不畅,目前影响农家乐发展; 2、我村无经济收入基础,无法对道路修建,希望党委政府为我村修建一条富民路,为建设新农村打好基础。 发展思路和重点1、以旅游业为基础,以付养农民的科学发展,为田园化建设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打下良好基础。 2、发展农家乐特色产业,种植面积161亩。 3、发展劳务经济,每年转移劳动力150人 4、到“十一五”期末,力争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5900元增加到6200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