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保元之乱 |
释义 | 保元之乱是一场1156年7月发生于日本的内战,对阵双方为后白河天皇和其支持者平清盛、源义朝等,以及崇德上皇和其支持者平忠正、源为义等。战斗的结果,后白河天皇一方胜利。保元之乱的双方均借助武士的力量作战,标志着武士阶层走上日本政治舞台,成为日本武家政治的开端。 1155年,近卫天皇去世,皇室内部为皇位继承问题发生了激烈的斗争。这时两位上皇——即近卫的父亲鸟羽法皇和近卫的兄长崇德上皇还在人世,崇德上皇希望自己复位,或由自己的儿子重仁亲王继承。而鸟羽法皇主张以儿子雅仁亲王即位。为了皇位继承的问题,藤原氏内部也出现了对立,关白藤原忠通支持雅仁亲王(鸟羽的四皇子),左大臣藤原赖长拥护崇德上皇。结果鸟羽法皇占了上风,雅仁亲王即位为第77代天皇后白河天皇。此举引起崇德上皇的不满。 后白河天皇即位,改元“保元”,鸟羽法皇似乎察觉到周围形式不稳,他召集外郡方面的武士进驻禁内,选拔名武士平清盛等十人,要他们立誓拥戴新皇。鸟羽法皇与1156年(保元元年)七月二日薨。鸟羽死后,崇德上皇开始行动,他联络藤原赖长等准备夺回皇位,他一面通知赖长起事,一面召集武士准备奇袭。在崇德的营中,老将源为义和他的源家将个个勇武,是崇德上皇最倚仗的势力,但源家将中有一个人例外,既为义的长男源义朝,他因早被鸟羽法皇编入立誓效忠新皇的十名武士之中,因此他没跟随父亲加入崇德一伙。 到七月十日,双方准备接战,崇德、赖长营中骁将源为朝主张对敌采用夜袭的策略,他算定在敌营的弟弟若被重用为主帅,必定会采用夜袭,但为朝的正确提议被死脑筋的赖长否决了。为朝推测的没错,敌营果然起用了他的弟弟义朝为帅,义朝果然也采用了夜袭的策略。七月十一日子夜,三路军马扑向了崇德上皇驻扎的白和殿,并乘风纵火,一时火光弥漫,源家将虽奋力抵抗,但崇德上皇吓的先跑了,于是全军溃败,藤原赖长被流矢所伤,落荒而走,战死于木津川的船中。败众也纷纷投降了。 崇德上皇落败,跑到仁和寺当了和尚,后被流放到外地,最后在凄凉和穷困中郁郁而终。这场政斗史称“保元之乱”,是日本历史上少有的兄弟之间兵戎相见的争位之战。 历史久寿二年〔1155年〕,体弱多病的近卫天皇病殁,年仅十七岁。鸟羽院指定由崇德上皇的同母兄弟雅仁亲王继位,就是被称为“日本第一大天狗”的后白 河天皇。且说崇德上皇是被鸟羽上皇逼迫退位的,无日无刻不想着卷土重来。到了次年也即保元元年〔1156年〕,鸟羽院驾崩了,崇德上皇趁机与左大臣藤原赖长密谋,打算复辟。 随着皇族的一分为二,摄关家也分为两派,当时的关白、藤原赖长的兄长忠通是站在后白河天皇一边的。因此崇德上皇想要复辟,必须诉诸武力不可,遂他于七月十日夜晚召来了藤原赖长、平忠正、源为义及其子源为朝,商量该怎样发动一场军事政变。 --凑巧的是,已洞悉上皇阴谋的后白河天皇,偏偏也在同一日召来藤原忠通、平清盛〔平忠正的外甥〕、源义朝〔源为义之子〕商议。清盛和义朝等人都是 少壮派武士,摩拳擦掌地主张要先下手为强,至于他们竟敢向长辈同时也是一族总领举起刀剑,是被所谓的“忠诚心”所利用,是被利益所引诱,还是野心膨胀使 然,可就谁都搞不清楚了。 年轻人行事果断,说动手就动手,于是次日凌晨,清盛、义朝率兵包围了尚在白河殿喋喋不休争论的上皇一党,将之一把火烧了个干净。乱兵犹自不过瘾,又点燃了赖长、为义、忠正等人的宅邸。 不过短短半天,崇德上皇派就大败亏输,藤原赖长被流矢射死,平忠正、源为义等人先后被杀或被俘。崇德上皇逃到仁和寺躲避,被天皇派 搜将出来,远远地流放到四国的赞岐去了。这次事件史称“保元之乱”,它标志着新兴武士阶层不但在地方上耀武扬威,甚至已经把势力延伸到了朝廷内部,公开插 手皇室纠纷,公家政权的时代即将结束,武家政权的时代就要到来。 且说院政既然已经成为了传统,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后白河天皇也就不肯贪恋天皇之位,没两年就让位给东宫守仁亲王,就是二条天皇,自己当更有权力的上皇去了。然而因为此君赏罚不公,填不保武士们的胃口,才退位就酿出了“平治之乱”。 “保元之乱”后平清盛青云直上,源义朝却得不到上皇重用,从而心生怨恨。平治元年〔1159年〕十二月,趁着平清盛离京前往熊野的机会,源义朝举兵 叛乱,将后白河院囚禁起来,并且杀害了后白河院的宠臣、亲清盛的藤原信西。平清盛在途中闻变,匆忙回京,在自己位于京都六波罗的官邸集结重兵,计划夺回天皇和上皇。大战一触即发。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