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E调前奏曲 |
释义 | 巴赫的前奏曲 E调前奏曲有著名作曲家巴赫创作于19世纪中后期,巴赫(1685-1750)德国最伟大的古典作曲家之一,又是管风琴演奏家。他生于爱森那赫市一个音乐世家,十八岁起历任多处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但生前仅以管风琴演奏家著名。他笃信宗教,把路德派新教的众赞歌和教会乐器管风琴当作自己的创作素材和音响构思的核心,但他又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使他的宗教作品明显的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 《E调前奏曲》-作品介绍E调前奏曲 G弦之歌 赞美诗 前奏曲 舞乐组曲 钢琴曲 英国组曲第一套(BWV 806) 1 2 3 4 5 6 7 8 9 10 英国组曲第二套(BWV 807) 1 2 3 4 5 6 7 英国组曲第三套(BWV 808) 1 2 3 4 5 6 7 英国组曲第四套(BWV 809) 1 2 3 4 5 6 7 英国组曲第五套(BWV 810) 1 2 3 4 5 6 7 英国组曲第六套(BWV 811) 1 2 3 4 5 6 7 8 d小调第三(双)小提琴协奏曲(BWV 1043)第1乐章 第2乐章 第3乐章 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二号 第1乐章 第2乐章 第3乐章 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BWV 1041) 第1乐章 第2乐章 第3乐章 《E调前奏曲》-作者简介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语:JohannSebastianBach,也译作巴哈,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音乐将中世纪的秩序和严谨同文艺复兴时期充满激情的个人主义相结合,对后世的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巴赫出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小城艾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宫廷乐长,在德国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度过了一生中的绝大多数时间,同作曲家韩德尔和泰勒曼齐名。但由于古典音乐的风尚迅速转向为主调音乐,巴赫的复调音乐音乐被视为陈腐之物,其成就长时间未得到应有的评价,仅仅作为管风琴演奏家而闻名。虽然莫扎特、贝多芬等伟大作曲家均对巴赫的作品崇拜有加,但直到浪漫主义时代,作曲家舒曼在莱比锡的图书馆中发现了巴赫的受难曲,并且由作曲家门德尔颂在音乐会上演奏,才震惊音乐界。此后门德尔颂对他的作品进行了发掘、整理和推广,经过几代音乐家的共同努力,巴赫逐渐获得了今天的崇高地位。 音乐创作 如果我们相信巴赫儿子卡尔·菲利普·埃曼努埃尔·巴赫的言论的话,巴赫在作曲方面是无师自通的。他没上过任何作曲方面的课程。 因为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开始研究很多有影响的作曲家的作品并从中受益。这主要通过对音乐的聆听,阅读,抄写,复制,加工,模仿和对作曲媒介,形式,种类的接受。C.P.E.Bach还说: “虔诚的他通过自己额外的填充形成了自己风格......仅仅是通过模仿他在青年时代就已经成了一位了不起的赋格作曲家......经过许多演出......没经过系统性学习的他已经掌握了管弦乐队的编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