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保康
释义

基本概况

保康地处鄂西北,位于襄阳市西南部。跨东经110°45’,一111°31’,北纬31°21’--32°06’,东临南漳,北接谷城,西与房县、神农架交界,南与远安、宜昌、兴山毗邻。县境南北长82.5公里,东西宽68.5公里, 总面积3225平方公里, 占全省总面积的1.7%。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地势起伏多变,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荆山水脉自西向东横贯县境中部, 自然将保康分成南北两部:保南山势平缓,河谷较宽;保北山势高突,河谷较窄。全县有大小山头3100余个,大小山沟3300余条,平均海拔910米。

境内最高点欧店关山,海拔2000米;最低点过渡湾枫桥,海拔194米。按海拔高度,全县可分为5种类型: 500米以下的平畈占11.3%, 500—800米的半山占 34.3%,800—1200米的高山占35.3%,1200—1500米的高山占14.6%,1500米以上的大高山占4.5%。 2002年末全县总户数79106户,总人口292968人,其中男性154258人,女性137710人;城镇人 43636人,农业人口 249332人。

保康现辖城关、黄堡、后坪、龙坪、马良、店垭、歇马、马桥、寺坪、过渡湾10个镇和1个两峪乡,共265个行政村。

相关历史

保康始建于1498年,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建县前,春秋战国时期属楚,楚先民熊绎曾辟业于荆山 西:周时期,楚子熊绎曾在保康龙坪镇起义;秦汉时期.,县域南部属临沮县辖,东北部为荆州南郡房陵县辖; 三国魏置示(祁)乡县;西晋置沮阳县;北魏置潼阳县,西魏先后置大洪县和重阳县;北周改大洪县为永清县;唐朝相继设受阳、 荆山、土门、归义县;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废县入房陵。 。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鉴于房县辖境辽阔,难以施治,始析房县东境宜阳、修文二里置保康县,县治潭头坪(今城关镇)。保康得名,据清同治丙寅年《保康县志新纂》载:“邑归属房,宋雍熙三年置保康军(军,宋朝区划名,与州府同级),邑名始此。”亦暗寓“保康人民安居康乐”之意。

明清时期隶属郧阳府, 民国初期属襄阳道尹公署,后又于1932年、1935年分别改属第八、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8年10月,成立保康县爱国民主政府,并另划保康的百峰,兴山的榛子树岭,南漳的重阳、马良、店垭,宜昌的黄柏河等地成立南保兴宜县爱国民主政府。1949年4月, 南保兴宜县撤销, 南漳的重阳、 马良、店垭划归保康,保康隶属襄阳地区专署。1983年8月,襄阳地区与襄樊市合并,建立市带县体制,保康属襄樊市(今襄阳市)辖。

保康旅游

五道峡

五道峡风景区位于保康县城南部,距县城22公里。 峡长7.5公里,总面积1667公顷,其中原始森林1335公顷,是春秋楚国卞和得“和氏璧”玉璞的地方。景区溪流蜿蜓,跌岩起伏,两面青山夹峙,群峰奔涌。富丽堂煌的溶洞,婀娜多姿的飞瀑以及形态各异的怪石,星罗棋布,相互辉映。楚城楼大门上有幅字迹古朴遒劲的对联:“崖上寨寨上崖马飞崖上;洞中瀑瀑中洞龙卧洞中”。这是对五道峡奇险雄幽、拙朴野趣的真实写照。

官山森林公园

官山森林公园位于保康县城郊约一公里处,交通便利,森林茂密,环境优美,风景宜人,是1992年原国家林业部批准兴建的省级森林公园。在森林公园,住吊脚楼、品特色茶、游原始林、沐“森林浴”,可以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绿色和优美的自然风光。

休闲山庄位于保康县城东坡,面积6000余亩,森林覆盖率97.1%。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92科238属565种木本植物及百余种国家重点保护树种,是湖北乃至华中地区罕见的珍稀植物标本园。官山林海,千年银杏枝繁叶茂,官山楠竹亭亭玉立,苍松翠柏一望无际,平添了一份清幽隽永的雅趣。官山度假村,吊脚草庐建筑风格奇特,设计精巧,环境幽雅,游人可在此尽情享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华中第一泉

汤池峡温泉位于保康县城南部,距县城16.5公里。峡内山峰竞秀,或峭拔如云,或骈立如笋,或危石叠奇,或锐如利剑,或挺如灵芝,或张如风帆,或阔如展旗,一峰数貌,移步换景。在蜿蜒奇峭的峰峦间,陈家河千回百转,像一匹锦带飘洒流淌,将“仙人接吻”夫妻峰、百丈险峰祖师顶、神奇绝妙汤池观及仙女幽岩、峭壁飞泉、桃红柳绿、云烟竹树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像一颗颗珍珠串为一体, 俨然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温泉旅游度假区内现建有全省第一座室内标准游泳馆、年产万吨的“得玉泉”矿泉水生产基地、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和两个度假村,恢复了与保康温泉一脉相承的汤池观道教场所,集疗养、观光、泳浴、垂钓、朝圣、休闲等多种配套服务为一体,2001年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区,游人在这里既可以

领略登山观光

得乐趣,又可以享受戏水去乏的爽意。

四大名花

野生腊梅

四纪冰川遗留下的“活化石”,涉临灭绝。世界上仅中国和美国有少量幸存,而中国却仅在保康有大面积的发现,多达四千余公顷五十余万株,被誉为“蜡梅王国”。1991年,原国家环保局局长、现任全国人大资源与环保委员会主任曲格平博士参观后,欣然题辞“蜡梅王国”。1984年,世界上第一个野生蜡梅自然保护区在保康诞生。冬季雪后,大批游人接踵而至,踏雪寻梅,细细品味蜡梅的芬芳,一睹蜡梅的傲骨风姿,游人的心灵仿佛由此得到净化和升华。

野生牡丹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这是唐代诗仙李白对牡丹的赞誉。提及牡丹,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洛阳、荷泽牡丹,但洛阳荷泽牡丹属家生牡丹,而保康野花谷里的牡丹,是纯粹野生的,有五个原生和一个亚种,占世界牡丹原生种的一半,且分布面积达一百六十多公顷,共十万余株,被中外著名牡丹专家认定“世界少有,华夏一绝”,是洛阳牡丹的鼻祖之一。初夏时节,红的、白的、紫的、黑的,各色牡丹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

云锦杜鹃

以其“古干如铁、虬枝如钩、花赛牡丹”成为保康野花中的娇娇者,遍布境内二十余座千米以上高山,总面积达五千余公顷,二百五十余万株。每年暮春,淡红、嫩绿之花漫山遍野,竞相开放,花大而艳,一树千葩,团花锦簇,望之似锦若霞,不由不惊叹古人“翠岫从容出,名花次第逢,最怜红踯躅,高映碧芙蓉”的真实写照和绝妙想象。

古桩紫薇

保康野花谷中又一奇葩。每至紫薇含苞初放的季节,雨后寻芳,鲜嫩的花蕊,更是娇艳欲滴,秀色可餐。保康野花谷现有原始与栽培的紫薇九千余公顷五十余万株,其中五百年以上的古蔸就有万余株。野生的、栽种的,不同花色、不同品种的紫薇花,在野花谷随处可见,争奇斗娇,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紫薇不仅花色娇美,花期尤长,更有抗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的特殊功能,因而紫薇便成为现代都市绿化环保的最佳卫士。

保康气候

保康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降水集中。因境内地貌复杂,高低悬殊,各地气候差异较大,素有“高一丈,不一样。阴阳坡,差得多”之说。低山河谷, 日照尚足, 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季节变化明显; 高山地区多雨,温度低,湿度大,降霜早,积雪期较长。年平均气温低山15℃,半高山12℃,高山7℃。

极端最高气温42℃,极端最低气温16.5℃。年均降雨量934.6毫米,年均无霜期240天。自然灾害主要有旱、涝、风、雹等,局部灾害几乎年年发生,但因地理关系,高山不收低山收,低山不收河谷收, 山区农业历来是既无全收之年,亦无全灾之年。

保康特产

香菌,又名香菇。为优良食用菌,近代医学研究发现含有抗癌物质。香菌生长于丛林枯死的栗、栎、漆、枫等树上,不耐高温,子实体在立冬后至翌年春清明前生长,仲暮春采摘。

木耳:生产历史悠久。据清康熙三年(1664)《保康县志》记载:“栎木可结木耳,有赤、白、黑三种,白者为世所珍,而产不多。”两峪芭桃园一碑文记载:“道光年间(1821——1850年),已有人工生产黑木耳。”1919年《湖北地理志》记载:“鄂西黑木耳产量占全省95%以上,亦居全国之冠,尤以保康、房县为多。”

核桃:又名胡桃,为上好的木本油料,也是营养丰富的果品。其果仁含有亚油酸甘油脂,对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人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核桃树喜光,深根性,适宜湿润、肥沃的土壤,保康600米以上的半高山、高山分布较广。

板栗:干鲜果之一。果实营养丰富,鲜醇甘美,与仔鸡炖、炒为美味佳肴。板栗富含淀粉、脂肪、蛋白质、胡罗卜素和人类不可缺少的维生素抗坏血酸等。

魔芋: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扁球形块茎,有毒,须石灰水或卤水漂煮后,方可食用。魔芋中含有用途很广的植物多糖,含量高达40-50%,可有效地防止便秘,胆结石、结肠癌,对痔疮、静脉瘤有辅助疗效。多食魔芋精粉,可调节体内胰岛素的平衡,防止糖尿病。

天麻:多年生寄生草本植物。全株无叶绿素,成熟后,有肉质肥厚的块茎。内含香夹兰醇、甘类、微量生物碱等物质,为名贵中药。

另外,保康还盛产白木耳、猕猴桃、油桐、柿子、银杏、金银花、金钗等土特产品,在县城已形成土特产品购销一条街,两个专业市场,产品远销全国各大中城市,出口欧洲多个国家。

详细介绍

2002年,保康版图面积32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916公顷,比上年下降6%。其中水田3620公顷,旱地20286公顷。辖10镇l乡,有村居委会265个。年末有79106户、291968人,其中男性154258人,女性137710人。非农业人口43636人,人口出生率6.7‰,死亡率7.6‰,自然增长率-1‰,计划生育率98.4%。县城区17541户、54543人,其中非业人口34271人,流动人口约5000人。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13.2亿元(现价,下同),比上年增长9.2%。其中第一产业4.6亿元,比上年增长2.2%;第二产业4.8亿元,比上年增长1%,第三产业3.6亿元,比上年增长12.9%。

农林牧副渔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7.3亿元,比上年增长1%。在种植业中,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6479公顷,比上年增长9.4%。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3098公顷,比上年下降11%,总产量105488吨,比上年下降16%。其中水稻、小麦、玉米产量分别为230271吨、20413吨、46036吨,分别比上年下降13%、4%、11%。芝麻、油菜、花生总产量分别为258吨、5299吨、700吨,分别比上年下降4%、7%、10%。土特产总产量分别为水果5470吨、比上年增长18%,茶叶1050吨、比上年增长10%,香菇631吨、比上年增长1.3%,木耳336吨,比上年增长0.5%。专业种植蔬菜1190公顷,总产量55647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4.3%。畜牧业总产值1.88亿元,比上年增长21%,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为26%。肉类总产量21870吨、禽蛋总产量1962吨,分别比上年增长0.3%、5.3%。在肉类总产量中:猪肉17499吨、牛肉650吨、羊肉519吨。年末存栏生猪21万头、牛41310头、羊74000只,分别比上年增长0.1%、持平、增长2.3%。渔业产值201万元,比上年增长1%。农业机械总动力8.2万千瓦,与上年持平。农业耕作机械722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24台,与上年持平。排灌机械1298台,收获机械4台,运输机械722台。全县农业机械净值1.6亿元,均为农户所有。全县机耕面积2500公顷。机械播种面积450公顷,机械收获400公顷,全县化肥施用量10360吨,比上年下降12.9%。县财政支农资金94万元,金融系统年末农业贷款余额795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3%、69%。

工业企业

全县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规模工业企业28家。2002年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3亿元,利税总额3581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36.63%。总资产贡献率7.87%,资产负债率81%,流动资金周转次数3.1次,成本费用利润率1.1%,全员劳动生产率22837人/元,产品销售率97%。主要产品产量:磷矿石202万吨,比上年增长57.18%;磷肥41017吨,比上年增长13.61%;硫酸18002吨,比上年增长24.06%;皂素74吨,比上年增长45.1%。建筑企业29家,完成总产值7500万元,比上年增长15.4%。

集市贸易

全县集市贸易市场27个,总面积3.5万平方米。社会销费品零售总额5.65亿元,比上年增长7.8%。集市贸易成交额36272万元,比上年增长4.1%。有自营出口企业8家,自营出口l2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5万美元。

交通与邮电

全县公路总里程2351公里,国道120公里,省道176公里,县道474公里,乡镇村道2055公里。有汽车客运站4个,其中一级站1个,二级站3个。开通汽车客运线路12条、班次20个。营运线路总里程770公里。可直达全国2个省(市)、15个地(市)县。有营运客车80辆、中巴车65辆、的士15辆。全社会公路运输完成客运总量236万人次;货运量203.4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4%、4.8%。邮电系统有职工140人,完成业务总量2088万元,比上年增长18.4%。邮政储蓄年末余额1.1亿元。城乡电话用户2.5万户,比上年增长25.6%。移动电话671O户,比上年增长32.6%。电话普及率8.6倍/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165部/万人。

地方财政收入

全年地方财政收入10162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支出1163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9%、13.3%。国税完成3115万元,地方税收完成1931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9%、6%。在税收总额中,个人所得税完成123万元,比上年下降7.5%。年末银行存款余额54199万元、其中城乡个人存款余额12811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6%、14.9%。银行贷款余额49728万元,比上年下降1.46%。全年保险费收入1944.万元,理赔1197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9%、43.4%。

资金投资

全年全社会实际投资总额36938万元(现价,下同),比上年增长21%。其中国有投资21418万元、集体投资2030万元、私有经济和个体投资1129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1.9%、1.5%、5.9%。在国有投资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占6.9%、54.3%、38.8%。2002年投资项目主要用于桥梁、隧道、硬化路面等公路工程建设,一中迁建,清溪南路改造、移动基站等工程建设。

教育科研

全县科研机构5所,科研人员26人。其中:从事科研项目的科技人员14人,在项目攻关的研究人员中,具有中、初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各12人、2人。全年投入科研经费8万元,直接科研经费比上年增长6%。重点科研成果情况有:有机茶研制开发、紫薇和蜡梅资源调研保护与繁殖推广这3项获襄阳市科技进步奖。

全县高中2所,在校学生2469名,在任教师131人。当年升入高等院校455名,比上年增长1倍。初级中学19所,在校学生16569名,在任教师843名。小学170所,在校学生24243名,在任教师1313人。幼儿园74所,在园幼儿2038名。职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938名,在任教师63人。

广播与卫生专业

全县有广播站(电台)12个,电视台2座、差转站12个,有线电视台1个,每天播出电视节目27套。文化馆(站)18个,28人。城乡电影院16座,放映108场,观众10万人。全社会图书发行700万册,其中新华书店发行340万册。

全县有乡镇以上卫生机构63个,病床581张,专业技术人员855人。经医疗卫生部门批准持有医疗证照的乡村医生493人,乡镇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年门诊、急诊31.02万人次,传染病发病率130/10万。

人民生活

全县人均消费支出2024元,农民和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分别为18.3平方米、15.2平方米。

农村百户拥有:彩电21台,摩托车15辆,固定电话25部,移动电话2部,洗衣机11台。城镇百户拥有:彩电99.3台,摩托车26.4辆,自行车65.6部,洗衣机85.1台,电扇146.6台,空调7.3台,冰箱55.5台,热水器28.2台,电话86部,移动电话34.9部,影碟机35.1台。

行政区域

城关镇

2002年,城关镇有版图面积245.1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83.9顷,辖24个村、3个社区居委会,全镇年末总户数6179户,总人口21386人,人口出生率6.88‰,死亡率7.73‰,计划生育率98.16%。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4900万元,财政收入3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1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7%、6.9%、3.6%。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540万元,比上年增长1.6%。粮食播种面积1662公顷,总产量739万公斤,油料种植面积208.8公顷,总产21.7万公斤,茶叶9.29万公斤,年末生猪存栏13586头,羊1631只,牛1167头,早涝保收面积303.87公顷。

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2360万元,上交税收640万元。有工业企业(含民营企业)64家。个体工商3144户,销售额6550万元。

全镇中小学14所,在校学生2748名,在任教师179人,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巩固率97.2%。全镇有电视机4286台。

农业结构调整后,特色产业蔬菜面积333.33公顷,产量1750万公斤,产值1750万元;黄姜333.33公顷,产量500万公斤,产值1000万元;魔芋266.67公顷,产量600万公斤,产值720万元;柴胡100公顷,产量15万公斤,产值300万元。外出务工1800人,产值720万元。

黄堡镇

2002年,黄堡镇有版图面积29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90公顷,辖29个村,全镇年末总户数6569户,总人口24542人,人口出生率5.49‰,死亡率9.8l‰,计划生育率98%,镇直人口数906人。全镇工农业总产值6902万元,财政收入2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43元。分别比上年持平、-17%、-4%。

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4243万元,比上年减少3%,粮食播种面积3816.87公顷,总产量1059万公斤,油料种植面积689.53公顷,总产70万公斤,烟叶27万公斤,茶叶18.2万公斤,香菇12.7万公斤,木耳5.4万公斤,牛羊猪肉产量95万公斤。年末生猪存栏13500头,羊4642只,牛4096头,早涝保收面积254.47公顷。

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2207万元,上交税收56万元。工业企业(民营企业)82家。个体工商户245户,销售额15107万元。

全镇中小学28所,在校学生3724名,在任教师221人,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巩固率97.3%。全镇有电视机3830台,安装电话677部。

农业结构调整后,特色产业面积1975.8公顷(茶叶941.4公顷,烟叶231.87公顷,魔芋323.87公顷,药材478.67公顷),烟叶产量27.8万公斤,产值206万元,茶叶产量18.2万公斤,产值364万元,魔芋300万公斤,产值150万元。外出务工2713人,产值1423万元。

板仓河与后湾村合并后为后湾村,獐子沟村与庙垭村合并后为庙垭村,水竹园村与花栎树包村合并后为花栎树包村,李湾村与三官庙村合并后为三官庙村,朝阳观村与耿家湾村合并后为耿家湾村,堰湾村与乍峪村合并后为乍峪村,黄家沟村与天鹅村合并后为天鹅村,马鞍山村与观音堂村合并后为观音堂村,罐垭村与吴家岭村合并后为吴家岭村。

原黑洼村改名为大竹园村,原金竹荒村改名为青龙湾村,原谭家荒村改名为三管石村。

后坪镇

2002年,后坪镇有版图面积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93.27公顷,辖13个村,全镇年末总户数2872户,总人口10496人,人口出生率6.96‰,死亡率7.97‰,计划生育率98.68%,镇直人口数800人。全镇工农业总产值3836万元,财政收入1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692,分别比上年增12%、2%、10%。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136万元,比上年增长2%,粮食播种面积1434.73公顷,总产量400万公斤,油料种植面积190.33公顷,总产18万公斤,烟叶35万公斤,茶叶1.6万公斤,香菇2万公斤,木耳0.85万公斤,牛羊猪肉产量53万公斤,年末生猪存栏7760头,羊3246只,牛1677头,旱涝保收面积533.33公顷。

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700万元,上交税收15万元。工业企业(含民营企业)10家。个体工商户450户,销售额900万元。

全镇中小学11所,在校学生1504名,在任教师101人,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巩固率97.1%。全镇有电视机1800台,安装电话500部。

农业结构调整后,特色产业烟叶面积333.33公顷,产量120万斤,产值420万元。外出务工600人,产值400万元。

合并后的村名:车峰坪、前坪、后坪、洪家院、汪家沟、蜡烛山、兴隆坡、詹家坡、三岔、堰塘冲、高碑、九池、分水岭。

龙坪镇

2002年,龙坪镇有版图面积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73.27公顷,辖10个村,全镇年末总户数2866户,总人口10310人,人口出生率7.5‰,死亡率9.9‰,计划生育率95.2%,镇直人口数479人。全镇工农业总产值5900万元,财政收入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3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4%、下降47%、增长6.31%。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540万元,比上年增长6.09%,粮食播种面积3222.2公顷,总产量461万公斤,油料种植面积63.47公顷,总产量4.29万公斤。烟叶81400公斤,香菇40200公斤,木耳58300公斤,牛羊猪肉总产量78.5万公斤,年末生猪存栏7590头,羊4516只,牛4669头,旱涝保收面积1万公顷。

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550万元,上交税收14.4万元。有工业企业(含民营企业)5家。个体工商户137户,销售额1200万元。

全镇中小学6所,在校学生1587名,在任教师100人,小学入学率99.65%,初中巩固率97%。全镇拥有电视机400台,安装电话475部。

农业结构调整后,特色产业蔬菜面积1866.67公顷,产量0.75亿公斤,产值1500万元,外出务工540人,产值308万元。

马桥镇

2002年,马桥镇版图面积4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01.33公顷,辖30个村、186个村民小组。年末总户数7331户、30039人。人口出生率6.78‰,死亡率2.37‰,计划生育率100%。镇直人口数417人。全镇工农业总产值3.5亿元,财政收入13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46元,分别比上年增16.7%、21%、8.1%。

全年农业总产值1.2亿元,比上年增长36%,粮食播种面积4238.93公顷,总产量1447.57万公斤,油料面积343.6公顷,总产量28.39万公斤,茶叶产量3.8万公斤,香菇2.79万公斤,木耳6352公斤,牛、羊、猪肉产量287.25万公斤,年末生猪存栏28889头,羊14136只,牛3562头,旱涝保收面积365.53公顷。

全镇工业总产值2.3亿元,上交税收1071万元。有工业企业(含民营企业)1324家。个体工商户451户,销售额1130万元。

全镇中小学24所,在校学生5132名,在任教师270人,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巩固率97.5%。全镇有电视机6141台,电话540部。

农业结构调整后,全镇柴胡面积1200公顷,产量270万公斤,产值5400万元;黄姜400公顷,产量900万公斤,产值1800万元;桑园面积200公顷,蚕茧37.5万公斤,产值600万元。外出务工人员1764人,劳务收入1117.6万元。

合并后村名:周湾村、张湾村、河南坪村、马桥街村、中坪村、鸡公岭村、黄龙观村、鳌头山村、笔架村、横溪村、两河口村、桃坪河村、安家湾村、白竹头村、高桥河村、峰山村、黄湾村、罗家山村、林川村、堰垭村、董家沟村、尧治河村、白果村、金斗村、古泉沟村、大三沟村、九里川村、唐二河村、老鸦池村、分路碑村。

马良镇

2002年,马良镇有版图面积335.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83.73公顷,辖39个村,镇年末总户数1O032户,总人口34014人,人口出生率4.94‰,死亡率7.8‰,计划生育率97.66%,镇直人口数2345人。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2199.35万元,财政收入4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46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66%、减少66万元、增加95元。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8609.25万元,比上年增长6.7%,粮食播种面积4277.6公顷,总产量1567.55万公斤,油料种植面积977.6公顷,总产量155.94万公斤,烟叶136.79万公斤,茶叶89131公斤,香菇41790公斤,木耳12748公斤,牛羊猪肉产量263.97万公斤,年末生猪存栏32242头,羊7084头,牛5484头,旱涝保收面积364.4公顷。

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3590.1万元,上交税收107万元。有工业企业(含民营企业)7家。个体工商户622户,销售额9654万元。

全镇中小学38所,在校学生4729名,在任教师319人,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巩固率99%。全镇有电视机6998台,安装电话1285部。

农业结构调整后,特色产业烟叶面积800公顷,产量136.79万公斤,产值547.16万元,外出务工3009人,产值1274.86万元。

歇马镇

2002年,歌马镇有版图面积65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43.2公顷,辖49个村,全镇年末总户数12800户,总人口49126人,人口出生率6.1‰,死亡率7.5‰,计划生育率99.67%,镇直人口数3366人。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0395.7万元,财政收入7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97元。分别比上年下降5.73%、下降4.7%、增长3.9%。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422.73万元,比上年减少8.2%,粮食播种面积6930.4公顷,总产量2240.12万公斤,油料种植面积1115.67公顷,总产121.52万公斤,烟叶238.45万公斤,茶叶91880公斤,香菇147975公斤,木耳93635公斤,牛羊猪肉产量396.3万公斤。年末生猪存栏49594头,羊25282只,牛12814头,旱涝保收面积1443.4公顷。

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2973万元,上交税收138万元。有工业企业(含民营企业)15家。有个体商户1100户,销售额9375万元。

全镇有中小学59所,在校学生6243名,在任教师414人,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巩固率97.3%。全镇拥有电视机7926台,安装电话880部。

农业结构调整后,特色产业面积346.67公顷,产量2760万公斤,产值696万元,外出务工人员5000人.产值2750万元。

店垭镇

2002年,店垭镇有版图面积13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14公顷,辖17村,全镇年末总户数5402户,总人口17198人,人口出生率6.06‰,死亡率8.01‰,计划生育率99.06%,镇直人口数918人。

全镇工农业总产值3402万元,财政收入2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89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下降18%、增长4.2%。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006万元,比上年增长3.8%,粮食播种面积2117.4公顷,总产量1001万公斤,油料种植面积701.4公顷,总产量122万公斤,烟叶92.3万公斤,茶叶18万公斤,香菇1.1万公斤,木耳1500公斤,牛羊猪肉产量150万公斤,年末生猪存栏1737l头,羊1831只,牛2052头,旱涝保收面积391.87公顷。

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396万元,上交税收72万元。有工业企业(含民营企业)36家。个体工商户110户,销售额758万元。

全镇中小学17所,在校学生2039名,在任教师140人,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巩固率98.6%。全镇有电视机3981台,安装电话968部。

农业结构调整后,特色产业茶叶、桑园、烟叶等面积9134.73公顷,产量210.2万公斤,产值977.7万元,外出务工2000人,产值1039万元。

合并后的村名:杨树垭、垭子口、格栏、贯坪、徐家堰、锅厂、望粮山、栾家坡、公溪沟、白蜡、黄坪、老街、神农、天宝寨、大林、天星、观淌。

寺坪镇

2002年,寺坪镇有版图面积352.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81公顷,辖26个行政村,全镇年末总户数7258户,总人口28718人,人口出生率6.02‰,死亡率6.97‰,计划生育率95.91%,镇直人口数1752人。

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2700万元,全年财政收入184.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43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1%、7%。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8721万元,比上年增长9%,粮食播种面积2916.6公顷,总产量713.5万公斤,油料种植面积356.73亩,总产量37.78万公斤,茶叶25246公斤,香菇4517公斤,木耳6535公斤,牛羊猪肉产量174.52万公斤,年末生猪存栏17926头,羊5969只,牛2442头,旱涝保收面积210.2公顷。

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3979万元,上缴税收60万元。有工业企业(含民营企业)12家。个体工商户689户,销售额4479万元。

全镇中小学35所,在校学生4517名,在任教师253人,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巩固率97.9%。全镇有电视机4073台,安装电话1500部。

农业结构调整后,特色产业黄姜种植面积达到919.8公顷,产量达1212.5万公斤,产值达2910万元,全镇外出务工人员达3050人,年创产量933.75万元。

合并后的26个村分别为:岗子村、庹家坪、瓦房滩村、台子包村、简家坪村、寺坪村、蒋口村、道场坪村、大畈村、皮家坡村、李家湾村、茶树坪村、大河洼村、台口村、七里扁村、天子坪村、三尖山村、升石坪村、峡口村、龙凤村、宦家坪村、樟木沟村、罗家湾村、蒋峪村、砂坪村、金堂村。

过渡湾镇

2002年,过渡湾镇有版图面积16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53.73公顷,辖13个村。全镇年末总户数3372户,总人口11562人,人口出生率6‰,死亡率8‰,计划生育率96%。镇直人口数358人。全镇工农业总产值49577万元,财政收入1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06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12%、8.4%。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700万元,比上年增加8%,粮食种植面积1219.87公顷,总产量446.06万公斤,油料种植面积306公顷,总产30万公斤,烟叶6000公斤,茶叶6万公斤,香菇5万公斤,木耳1万公斤,牛羊猪肉产量111.4万公斤,年末生猪存栏9293头、羊2896只、牛l392头,早涝保收面积155.47公顷。

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2257万元,上交税收37万元。有工业企业(含民营企业)29家。个体工商户180户,销售额250万元。

全镇中小学12所,在校学生1950名,在任教师122人,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巩固率97.1%。全镇拥有电视机2273台,安装电话720部。

农业结构调整后,特色产业黄姜面积499.13公顷,产量380万公斤,产值988万元,外出务工3300人,产值1200万元。

两峪乡

2002年,两峪乡有版图面积164.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47公顷,辖11个村,全镇年末总户散3O11户,总人口1O430人,人口出生率5.63‰,死亡率11.26‰,计划生育率100%,镇直人口数583人。全镇工农业总产值4206.6万元,财政收入2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06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7%、下降13.2%、下降9.6%。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417.24万元,比上年减少15.14%,粮食播种面积1482.73公顷,总产量467.27万公斤,油料种植面积217.93公顷,总产量17万公斤,烟叶74.28万公斤,茶叶22580公斤,香菇91150公斤,木耳44526.5公斤,牛羊猪肉产量88.24万公斤,年末生猪存栏6554头,羊4790只,牛2549头,旱涝保收面积86.67公顷。

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358万元,上交税收56万元。有工业企业(含民营企业)12家。个体工商户248户,销售额101万元。

全镇中小学15所,在校学生1581名,在任教师110人,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巩固率98.2%。全镇有电视机1757台,安装电话589部。

农业结构调整后,特色产业烟叶面积666.67公顷,产量125万公斤,800万元。外出务工873人,产值698.4万元。(李柏宁)

保康松针

保康松针是条形绿茶的一种,产于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保南店垭镇和保北黄堡一带。在唐代就有记载,清代乾隆年间已有名气。其品质特征:外形紧直,圆润光滑,呈翠绿色,内质香气清高,汤色嫩绿,滋味醇厚,叶底肥嫩饱满。保康松针鲜叶一般在清明节前后五六天开园采摘,要求原料为一芽一叶。抢晴天采,不采虫伤、冻伤芽叶、鱼叶及蒂把。鲜叶随采随制,其加工方法分杀青、锅揉、拍汗及烘干四道工序。 保康松针,由湖北采花茶业集团公司投资打造,在保康县店垭镇兴建加工园,用中国驰名商标“采花”命名,茶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远离工业污染,终年云雾缭绕,如轻纱薄雾散于茶园上空,形成了保康松针茶园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遥治河村

位于神农架林区、房县、保康县交界的保康县马桥镇境内,共有164户649人,版图面积33.4平方公里,耕地1400多亩,平均海拨1650米。过去是保康县有名的贫困村,经过20年的艰苦创业,一跃成为保康县首富村、襄阳市明星村、湖北省500强村和全国文明村。全村现已形成磷矿深加工、水电、旅游、酿酒、服务等多业并举的企业集团,共拥有22家企业,村级固定资产6.8亿元,累计上缴国家税费1.5亿元。全村70%以上的农户住上了别墅,46%的农户拥有私家车,2008年工农业总产值可达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5500元。

村委书记

孙开林——尧治河村党委书记、十七大党代表、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优秀村官、中国农民在清华大学演讲第一人。

尧治河村集体荣誉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

全省农村党的建设十面红旗

湖北省五好村党组织

湖北省村级经济综合实力500强明星村

湖北省优秀企业

湖北省红旗妇联组织

湖北省农村信息化建设示范村

保康清明祭祀历史

民俗风情

保康作为楚源地,春祭习俗要早于清明节习俗的形成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据《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保康荆山一带,清明节习俗的形成要上溯先楚时期楚人的祭祀活动。

楚人祭祀的对象分为“天神、地抵、人鬼”。其中,楚人祭祀包括祖先在内的人鬼的主要方式是墓祭。楚人墓祭分为腊祭和春祭。腊祭就是在阴历腊月23日小年之后,楚人给死亡亲友的坟墓上坟,其主要方式是烧祭火,送灯,给坟墓培土。这种风俗主要源于楚人崇火,希望祖坟上冒青烟,后人香火延续不断。腊祭活动以家庭为主。

公元前1043年,第一任楚子熊绎在荆山立国,定都丹阳,也就是现在的保康县马良镇重阳。那时,楚人就开始了春祭活动。

楚人春祭十分隆重。当河边柳树刚吐翠抽条时,楚人便相约到来到祖坟地,修理坟前拜台,植松柏保风水,给坟墓培土,而且坟上的土堆的越高越好。另外,楚人还割去坟墓四周的杂草、荆棘,然后集中烧掉。这些整理坟墓环境的工作结束后,楚人便挑来饭菜,众人席地而坐。族长先在坟墓前的拜台上摆放酒、菜、饭,然后又磕头,依次叫死去的祖宗吃饭。完毕,众人方可用餐。

楚人这种风俗主要体现楚国早期的政治是以宗法统治为主。宗法统治是族长说了算,族长通过这种墓祭活动,凝聚人心,教育后人不忘记祖宗功德,启迪后人光祖耀宗。同时,族长也通过这种春祭方式惩恶扬善。在楚国早期,常有不孝之子在春祭中被族长拉到祖坟地处死。

在历史记载中,许多楚子就是族长。楚子独特的地位使得楚人春祭活动得以顺利开展,这一春祭活动延续至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

不管是楚人春祭也好,还是人们在清明节踏青扫墓也好,都是为了怀念死者、祭奠先人、教育后代不要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

保康版清明节传说PK历史版清明节传说

历史版清明节传说: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一直由介之推生死相随。重耳复国以后称晋文公,他遍封功臣,惟独忘了介之推。经人提醒后他派人去请,介之推坚辞不到。晋文公亲自登门,却遇上一把铁锁,邻居说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绵山。晋文公派兵进绵山搜索,介之推东躲西藏就是不出来。有人建议三面放火,只留一面出口,介之推耐不住火烧,总会出来的。眼看绵山满目焦土,仍然不见介之推逃出。人们在搜山时发现,介之推已经背着老母,倚在一棵大柳树上烧死。重耳痛苦收尸,发现介之推背后有一个未烧焦的树洞,洞内藏着一块衣襟,衣襟上用血写了几行字:“勤政清明复清明。”劝晋文公清正爱民。从此有了清明节。

透过这个历史版传说,我们可以看到老百姓对执政者的期望,也能够读懂这个传说故事中的真正含义。勤政清明,这是人心所向。

保康版清明节传说:相传从前荆山有一个书生,他的父亲为了让他能够继续读书求士,在伐木中被树木砸死了。书生安葬了父亲后外出考学,到了清明节那天也没有给父亲的坟墓上插清明吊。有一日夜里,书生梦见了父亲。父亲指责书生不孝,让他在阴间倍受折磨。原来,到了清明节这天,阴间要举行清明大会。每个亡灵要高举着清明吊参加评选,看谁的清明吊漂亮。没有清明吊的亡灵则被赶出会场,被罚苦工。听罢,书生赶快跪下给父亲磕头,哭着承认自己的过错。哭着哭着,书生醒了。书生便把自己在梦中见到的情景告诉给荆山的人们。第二年清明节前夕,书生给父亲的坟墓上插满了清明吊,以弥补自己的过错。从此,不管是再忙的荆山农人,还是再远的异地学子,总是在清明节前夕回到故里,为亲人的坟墓插满清明吊。

保康版清明节传说证明了一个事实:人们在清明节祭祀活动中感恩前辈,教育后代要孝顺父母。

现在,清明节祭祀上坟插清明吊成为保康当地习俗已得到很好传承。远在千里之外保康人,如果不能回来,便打电话拜托他人代插清明吊。

保康民间网站

保康社区网成立于2007年10月7日,是保康本地最大门户社区。经过数年资源积累,注册会员人员万人之上,每日网站流量高达2万次,日IP1000以上第三方CNZZ统计中国网站排名第45000位。保康本地IP数占总访问IP数的60%,本地在外务工人员访问占总IP数的35%,另有5%归其他流量。除了传统的有线电视,实体广告,网络是未来第三大传媒载体。随着时代的变化,网络发展的优势越来越大,方便快捷无界限信息传播速度快。通过数年里各种大小型活动,社区在本地的知名度飞速提升,人民网、新浪网、网易、襄樊日报、襄樊晚报、楚天金报、保康电视台等等各大媒体都纷纷报道过社区的各种爱心活动。社区与本地企业也有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从2009年10月起开始正式对网站广告位进行招租,招租所得费用将全部用于网站正常运营。

“关爱”以网络的名义走得更远

因为有了网络,热心、善良的网友们才能把爱心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保康社区是这样的一个平台,在互相不能见面的世界里,我们从陌生变得亲密,我们对社会、对生活、对弱势群体的关爱,让我们从此不再是毫不相关的人,我们情同手足、亲如兄弟。

同样的城市 “分享”百样的生活

我们呼吸同一个城市的空气,聆听同一个城市的脉搏,我们却有着各自的快乐、悲伤、动人的生活。在社区里我们提供这样的一个空间,我们为生活锁碎而滔滔不绝、我们为不良风气笔诛讨伐、我们为动人时刻热泪盈眶。百样的生活瞬间,都是人生航线中的一朵浪花,我们在为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加油喝彩。

插上网络“互助”的翅膀飞跃孤独

在社区里,没有人是孤独的。保康社区是这样的一个团体,在问题叠着问题的生活里,我们号召网友同心协力共度难关。互助之手在社区上得到了网友的力量和祝福,我们为孤寡老人、弱势儿童、残障群体、以及全国各地急需帮助的人士创造了一个温暖的网络世界。

“交流”呈现ID背后鲜活的灵魂

网络的交流因为鲜活的表情变得贴近生活,而保康社区的交流因为贴近生活而变得鲜活。社区拥有三万ID用户和愈发庞大的访问IP,在每一个代表了虚拟的数字和昵称的背后,都有一个鲜活的人生在上演。保康社区是这样一个环境,我们吐出了自己的困惑或是分享成就,得到了互不相识的朋友的意见或祝福。我们因为靠的很近,相互满足、互换幸福。

比网络社区更门户 比传统门户更互动

为了让社区网友得到更多生活、工作、娱乐上的帮助,从2009年1月开始,保康社区正式启用备用域名发展包括论坛、交友、商家联盟在内的网络服务平台,旨在为网民提供更加丰富的生活资讯和更加全面的消费帮助,我们拥有了专业的网站采编和技术支持,拥有更加明确的网络架构、拥有了更加同心协力的运营团队,我们比一般的社区网站更具有门户网站的特质。而网友们的大力支持让我们更有信心走出保康为更多的网民服务。

相比时下大型的门户网站,保康社区却有着更加鲜明的互动特色。信息海量传播的同时,也得到了网友们热烈的回应。无论是小到一个话题,还是大到一场主题活动,每一条讯息都与网友息息相关,互动让我们有了共同的话题,互动让我们有了共同的生活情节。

线上线下同步展开 引领网络社区文化

保康社区最让网友津津乐道的是社区活动线上线下同步展开,丰富的活动为社区积累了大量的人气。从2008年7月至今,保康社区共组织发起了官方、非官方的大小活动数十次,从爱心募捐到关爱行动,及年底网友大型聚会,社区始终和网友们同步前行。我们了解地方文化,我们也在引领地方文化。

现在的保康社区将一直延续这样的办网理念,未来的社区将是崭新的开始。我们在保康县委的号召下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系列活动,引导网友健康上网,快乐上网。丰富、健康的线上线下活动将会带动更多的网友参与其中。

分享我们身边的资讯、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们,保康社区才能得到众多网友的支持和厚爱!

未来的“保康社区”将引领潮流,成为鄂西北地区的品牌网站,成为传播网络先进文化的平台!

保康镇

简介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 人民政府所在地保康镇,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旗境东部,在通辽市东北120公里,东与吉林省长岭县接壤,平齐线铁路(四平至齐齐哈尔)从镇内通过。镇区人口为4.5万,建成区面积13.65平方公里。

保康镇原名牙莫台。1832年本旗台吉包温德在此居住,后人口增多而立屯,因包温德家族坟茔地在此,故取名牙莫台。由于该屯经常发生瘟疫,于1939年改名保康屯。清代、民国时期,保康(牙莫台)地为温都尔王西北界与达尔罕王属界地带,洮辽站道荒出放后保康地处荒界与旗界交界处,因而有东西保康之称。西保康属科左中旗,东保康属吉林省长岭县。伪满洲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西保康属本旗架玛吐努图克东界。1948年12月成立保康努图克,为第七区。1951年2月保康努图克为第六区。1956年4月,经内蒙古自治区和吉林省批准,由长岭县和科左中旗协商后将长岭县东保康划归科左中旗管辖。1956年7月,保康努图克改为保康镇。1956年11月15日,旗政府由巴彦塔拉迁驻保康,保康镇成为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从1956年至今,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保康镇的城镇规模有了明显改观。镇区有整洁宽敞的东西走向的7条大街和南北走向的8条马路。

文化传承

孝庄文皇后故里

古往今来,联姻是实现政治结盟最常见、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手段。后金皇室与科尔沁部蒙古王公世缔国姻,互为娶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达到羁縻蒙古之目的。这是努尔哈赤时就确定的基本国策。有清三百余年,这种联姻活动从未停止过。据不完全统计,从清太祖皇太极至康熙皇帝,仅三朝,科左中旗嫁到清宫的王公之女就有10人,其中4人成为皇后。最著名的是孝庄文皇后。

布木布泰,姓博尔济吉特氏,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出生在一个蒙古族贵族家庭。

天命十年二月初二日(公元1625年3月10日),科左中旗始祖莽古斯的孙女、科尔沁贝勒宰桑的女儿、第一代卓哩克图亲王乌克善的妹妹布木布泰与后金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成婚。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称帝,册封五宫后妃,布木布泰被封为永福宫庄妃。

庄妃聪明能干、颇有谋略,对清王朝劳逾半百、功助三朝、是清朝历代众多皇后中贡献最大的杰出人物。布木布泰生育一男三女,一男即清世祖福临。在太宗皇太极时期,庄妃就“赞助内政、越既有年”、“佐太宗文皇帝肇造丕基”。清世祖顺治即位后,布木布泰被尊为皇太后。圣祖康熙即位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十二月,布木布泰病故,年75岁。布木布泰死后,康熙、雍正和乾隆皇帝对她累加谥号,谥号累加至 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布木布泰一生辅佐了太宗、顺治、康熙三位皇帝,为清初政权的巩固和国家的安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故乡

嘎达梅林,蒙名那达木德,汉名孟青山。1892年出生于今科左中旗努日木苏木满达日哈嘎查一个农民家庭。1925年任达尔罕旗(科左中旗)军务梅林。因他在其兄弟四人中最小,所以人民称他“老嘎达”,当了旗卫队的军务梅林以后,人们称他“嘎达梅林”。

1928年,科左中旗四分之三的土地被放垦出卖,牧场缩小,牧民被迫背井离乡。嘎达梅林反对出荒,结果被罢免了职务。

1929年,达尔罕旗群众推选出以嘎达等人为首的60人代表团赴奉天达尔罕旗王府请愿。王爷先是拒不接见,接着又利诱威胁。请愿团递上“独贵龙”联名请愿书,坚决反对放垦。达尔罕王与奉天军阀密谋,由省警察厅将请愿团为首的4人逮捕,然后转送达尔罕王府关押。王爷要将嘎达秘密处死。嘎达的妻子牡丹串联亲朋好友劫狱将嘎达救出。出狱后,嘎达梅林与亲友商定武装起义抗垦。大家拥戴嘎达为头领,义军的口号是“打到测量局,不许抢夺民财”。

1930年,起义队伍发展到1200多人,经过数次征战,打击垦务官吏和王公势力。达尔罕王请求东三省军阀部队4000余人前来围剿。经大小20余次战斗,起义军骨干大部分阵亡。

1931年4月9日,在重兵追击下,嘎达梅林率仅存人马30余人,在舍伯吐附近的新开河北岸洪格尔敖包渡口渡河南去时,不幸中弹牺牲。

嘎达梅林的起义失败了,科尔沁草原的人民怀念、赞颂他的歌声传遍了四面八方:

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啊,

不落西拉木伦河不起飞;

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

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蒙古族民歌的海洋

近现代流行于科左中旗的蒙古族民歌近千首,其中有文字记载的800余首,产生于本旗的400余首。2008年,科左中旗被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蒙古族叙事民歌之乡”。

遍布草原的胡尔齐

蒙古族叙事民歌、蒙古族弓弦乐器潮尔、蒙古族弓弦乐器四胡、蒙古族曲艺乌力格尔演唱以及与这些项目相关的文化名人查干巴拉、色拉西、孙良、吴钱宝等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1: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