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Britton—Davidson调节模型 |
释义 | 里顿-戴维逊(Britten-Davidson)协同调节模型 1969年提出,1973年补充,1979年修改。 该模型认为在个体发育期,许多基因被协同调控,而重复序列在调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设想不连锁基因发生协同诱导是通过结构基因以外的三个遗传因子参与作用。 模型结构:a.结构基因=生产基因(P,produce gene)。它的前端有一受体位点(R,recepter site)。可被激活因子(activator)激活。 b.整合基因(I,integrator gene)是产生激活物的基因。 c.感受位点(S,sensor sit)负责接受生物体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信号。 调控机理: a.通过特定的激活因子可以同时控制不连锁但含有相同受体位点的许多结构基因的协同表达。含有相同受体位点的基因组成一组(set)。 b.如果一个结构基因的邻近具有几个不同的受体位点,每个受体位点可以被一个特异性的激活因子所识别,那么这个结构基因就能在不同情况下表达,也就是说,这一结构基因可以属于几个不同的组。 c.如果一个感受位点可以控制几个整合基因,可同时产生几种激活因子,那么,不同组的基因也可以同时被激活进行协同表达,这种同处于一个感受位点之下的所有结构基因称为一套(battery)基因。 3转录后水平 一种基因编码的初级转录物(hnRNA)。细胞通过调节选择其不同的加工、拼接途经,在一个生物的不同组织内合成类似但不同的蛋白质(形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mRNA,从而合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蛋白质)。如降钙和免疫球蛋白基因的mRNA形成过程。 (neuropeptide)(calcitonin-gene-retated protein) 证明:编码降钙素的DNA片段也能与脑下垂体中的mRNA杂交,从而证实降钙素的初级转录产物不仅存在于甲状腺中,而且也存在于脑下垂体细胞中。 剪接途经: 图示.在甲状腺中,转录物在第一polyA添加位点处切开,并加上polyA,转录物的前面4个外显子经剪接后,形成mRNA。转降成前激素蛋白。经过酶解,生成降钙素;在脑下垂体中,同样的初级转录物在第二个polyA添加位点处切开,在剪接过程中删去了编码降钙素的第4个外显子和全部内含子,而接纳了编码CGRP的第5,6个外显子,形成mRNA。同样转译为前激素后,经酶解生成CGRP。 结论:在多细胞真核生物中,不同类型的细胞控制着不同的RNA加工方式,因而产生相似而不同的多肽,表现出不同(但也许是相关的)生理功能,而使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出现分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