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a·特罗洛普 |
释义 | A·特罗洛普(A·Trollope 1815——1882)是十九世纪英国名作家,他与狄更斯同时代,但我国读者对他不若对狄更斯熟悉,因为作的作品一直没有系统介绍过来。 他的父亲是律师,但因脾气暴躁,以致无人上门请教,家境很是不好。他的童年生活艰苦。狄更斯或是夏洛蒂·勃朗特的痛苦童年体现在他们的小说中,而特罗洛普若无他的《自传》,读者对他的童年便会一无所知。他幼年上学时常受校长鞭笞,他曾说过,“学校里竟让这样的鞭笞成为一个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我看来,也说明了学校纪律教育之差。”这么淡淡一句话也表明了他内心感受之深。他所受的不公是体罚,还有贫困带来的匮乏与被排斥之感。他的贫困使同学们拿他取笑,学校让他免费入学,却又将他无钱缴纳学费一事公之于众。他说,“我所忍受的屈辱、轻蔑简直无法形容。”又说,“我悄悄溜来溜去,在我羡慕的那些人眼中我可憎可厌。”(《自传》第一章) 后来他的父亲埋头写《教会百科全书》,未见成功。他的母亲到美国去经营了一家小商店,回国后写了一本有关美国家庭生活与习俗的书却大受欢迎。她五十岁时成了一位多产作家,家境大有转机,但好景不常,不久,他父亲因旧债主逼债,逃离家园,死于异乡。1840年特罗洛普自己也大病一场。这时他已在邮局供职,一直到1867年。在此期间,他因邮政公务在爱尔兰工作十年(1841—1851)。这十年中,他很有成绩,不但促进了邮递业务的效率,而且倡议用铁制邮筒,从此邮筒便成了英国的街头一景。 特罗洛普具有高尚理想,为人正直。他也有许多普通人的小缺点。他并无卓越的天赋,但勤奋努力,富有同情心,他的些微瑕疵,无碍于他的品德,许多比他优越的人、不屑于接触的人,他也能与他们沟通,因此读者们在他身上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胜利”,对他感到十分亲切,这是比他伟大的作家不一定都能做得到的。和他比起来,狄更斯常勿动感情;萨克雷讥讽过甚,而艾略特则哲人气息太浓。大多数人认为特罗洛普是“我们的自家人”。 他共写了四十七部小说及很多游记、短篇小说等。他开始的二十余年写作过程中同时在邮局供职,因公各地出差,他的生活阅历及广泛见闻也有助于他的创作。 他的成名作《养老院长》(The Warden)与《巴契斯特寺院》(Barchester Towers)先后发表于1855及1857年。随后他的其他作品相继问世。他最著名的著作是巴塞特郡一组小说,除上述两部成名作外,还有《索恩博士》(Doctor Throne,1858)、《弗莱姆利教区》(Franmley Parsonage,1861)、《阿林顿小屋》(The Small House of Allington,1864)与《巴塞特最后的纪事》(The Last Chronicle of Barset,1867)。 1859年特罗洛普回到英格兰与伦敦文学界有了接触。他与萨克雷建立了友谊,认识了艾略特,他很钦佩她,她也承认她的《米德马尔契》一书得益于他不少。他在她家里还认识了诗人勃朗宁与丁尼生及哲学家史宾塞等著名文人学者。 肖伯纳、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都认为特罗洛普的作品曾对他们有过有益的影响。甚至比他年轻一辈的一些作家,如史蒂文生、吉辛与斯温伯恩等对他并没有太多好感的,也不能不对他予以好评。亨利·詹姆士在特罗洛普死时对他作了公正的评价: “特罗洛普在作家中虽不是最擅长言词表达的,却是最值得信赖的人之一,他帮助人类的心灵认识了自身。” 特罗洛普的小说可读性强。故事发展自然流畅,叙述明快,情节引人入胜,亦针砭时弊,讽刺尖锐。他的作品注重心理分析,人物描述栩栩如生。 他因担任政府公职,业余写作,每日在早饭前坚持写作三小时,每小时写1000字。他在自传中提及此事,因而被当时评论家视为“文字匠”,将他排名在同时代伟大作家狄更斯、艾略特及萨克雷之后。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些著名评论家对他重新评价,使他的声誉得以恢复,作品也再度畅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