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薄荷锈病 |
释义 | 中文学名:薄荷锈病 病原中文名:薄荷柄锈菌 病原拉丁学名:Puccinia menthae Pers. 病原分类地位:担子菌亚门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为害部位:叶片和茎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和茎。叶片染病初在叶面形成圆形至纺锤形黄色肿斑,后变肥大,内生锈色粉末状锈孢子,后又在表面生白色小斑,夏孢子圆形浅褐色,秋季在背面形成黑色粉状物,即冬孢子,严重的病部肥厚畸形。 病原形态特征薄荷柄锈菌(PucciniamenthaePers.),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夏孢子堆近圆形,橙黄色生于叶背,散生或聚生,突破表皮。冬孢子堆黑褐色也生在叶背或叶柄和茎上。散生或聚生。单主寄生,该菌可形成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性孢子单胞无色,生于性子器内,椭圆形,大小2~3×0.5~1.5微米;锈孢子在锈子器内,黄色、单胞,球形至椭圆形,表面具细刺,大小20~31×21~27微米;夏孢子聚集成孢子堆,单胞球形,表面生细刺,淡黄色,大小16~31×20~27微米,冬孢子聚集成冬孢子堆。冬孢子椭圆形,黄褐色,表面具短细剌,大小27~42×19~29微米,生隔膜1个,顶端具乳头状突起。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冬孢子或夏孢子在病部越冬,该菌能形成中间孢子,能越冬和侵染,成为翌年初侵染源。锈孢子生活力不强,只能存活15~30天,该病传播主要靠夏孢子在生长期间进行多次重复侵染,使病害扩展开来。18℃利于夏孢子萌发,低温条件下可存活187天,25~30℃以上不发芽;冬孢子在15℃以下形成,越冬后产生小孢子进行侵染。该病发生在5~10月,多雨季节易发病。 防治方法基本方法(1)种植抗病品种。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区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 (2)春播宜早,必要时可采用育苗移栽避病。 (3)清洁田园,加强管理,适当密植。 药剂方法发病初期喷洒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萎锈灵乳油8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10%抑多威乳油3000倍液、80%新万生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6%乐必耕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40%杜邦新星乳油9000倍液,隔15天一次,防治1次或2次。采收前5天停止用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