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AC/A
释义

AC/A是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值

(Accommodation convergence/accommodation)的缩写,是指当双眼调节时集合也伴随增加,过度的调节可伴随过度的集合,过度的集合可以成为内隐斜的诱因。

AC/A比值的单位为ma。在实用中是以每1D的调节使眼轴偏斜的三棱镜度(△)来表示。正常的AC/A为3:1到5:1。从临床上讲,AC/A是比较稳定的,对于药物、老视、眼位或手术等的影响不明显。

测量AC/A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上调节性的内斜视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由未经矫正的远视所引起,其集合的增强与调节过程保持正常的比例关系,即AC/A比率正常;另一种类型的调节性内斜视是由于集合对调节的反应过强所引起的,调节虽有所增加,但引起集合的量超过两者正常比例,即AC/A比率高。两种不同类型的斜视对治疗的反应是不同的,前者可以期待在屈光矫正的情况下斜视得以消失,后者则不能如此期待。对高AC/A的内斜视可使用双光镜片,还可用缩瞳剂,因为局部睫状肌紧张,可减少使用中枢性调节,相应减少了调节性集合,内直肌减弱术可以改变AC/A比率。

AC/A的比值可用各种改变调节办法来测定。

(1)隐斜视法

即移动固视点法,双眼固视6m处视标,测定看远的偏斜三棱镜度,再固视33cm处视标测定看近的偏斜度。按下述公式计算:

AC/A=PD+(An-AO)/D

PD为瞳孔距(cm),△n为看近偏斜三棱镜度(△),△O为看远偏斜三棱镜度(△),D为调节的度数。

所得结果:内偏斜用“+”,外偏斜用“-”。

(2)梯度法

①刺激调节法:将两眼固视在6m处测量1次隐斜度。然后在各眼前加上一个-1D的透镜再测1次隐斜度。两次所测结果的差,即AC/A比值。

②放松调节法:先将两眼固视在33cm处测其隐斜度,其后在眼前加上+3D透镜测1次隐斜度。两次所测结果的差亦即AC/A。

(3)同视机法

方法为在同视机上,用黄斑中心凹的画片,测其自觉斜角,读其三棱镜度,然后插入-3D镜片,再测其自觉斜角,

公式:AC/A=(△2一△1)/D

公式中D为所使用的凹镜片度数,△1为患者原矫正镜片下之自觉斜角,△2为插入-3D镜片后之自觉斜角。

(4)直接测试法

嘱被试者戴着看远的矫正镜片注视O.5的视标,在眼前逐渐增加基底向外的三棱镜的度数,当看0.5的视标刚刚开始模糊时,记录把尚未开始模糊时所用的三棱镜度,即看远的非调节性集合。再在被试者眼前使用一1DS镜片或注视近物体,逐渐增加三棱镜度数,记录至视力开始模糊但尚未发生复视时所使用的三棱镜的度数,也就是使用调节后增加的三棱镜度(调节性集合),该三棱镜度数与未加凹透镜前所测三棱镜度数之差,即调节1D的调节性集合。

假设一个病人看远为2△外隐斜。两眼用一1.0DS后变为1△内隐斜。此即AC/A为3△/1D。又如把 2△外隐斜变为2△内隐斜,则AC/A之比为4A/1D。

AC/A的大小对于看远没有影响,但AC/A的比值大小,对于看近关系密切。如果病人的AC/A的比值较大,假如为6△/lD,在看近时可能产生过度的集合甚至产生内隐斜。

例如一患者看远为正位眼,看近为18△内隐斜。其AC/A为6△/1D,看近时给予正透镜不但可以减少调节,也相应地减少了由内隐斜引起的视觉干扰症状。

因此,如果远视眼不予矫正,在看近时有内隐斜,并有向显性内斜视发展的趋势。反之,如果近视眼不予矫正,在看近时有外隐斜,并有向显性外斜发展的趋势。正视眼明视25cm处物体时,要求有4D的调节及4ma的集合。一个2D的近视者,仅需要2D的调节,而集合仍为4ma,即集合>调节。可见近视眼通常仅需要较少的调节,而有较多的集合,故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值(AC/A)较高。邱宝忠测定发现,<6D近视者不戴眼镜或不常戴眼镜时的AC/A与近视屈光度呈正相关性(r=0.555)。从而当近视眼看近物调节与集合之间发生矛盾时,为了保持双眼单视功能,解决联合运动关系失调的办法,一是增加调节,以接近集合,二是减弱集合,以求与调节相称。前者可加重调节负荷,甚至可诱发痉挛,从而加深近视;后者可导致跟肌肌力不平衡,引起视疲劳,甚至有可能放弃一眼的集合作用,导致眼偏向颞侧,日久可逐渐由隐斜变成永久性偏斜——外斜视。故.AC/A比值的测定可为某些病例配戴矫正眼镜提供必要的参考。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1:5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