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2311工程
释义

老河口市2311工程

基本内容

为了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市委、市政府根据全市经济、人口、资源等状况和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新阶段建设老河口的重大战略构想-"2311"工程,"2"即两个区:城南新区、经济开发区;"3"即三个园:农产品加工园、科技产业园、循环经济园;"1"即一个试点: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仙人渡镇;"1"即一个目标:力争用1-2年的时间县域经济排名进入全省第一方阵。"2311"工程是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谋划,是一个管宏观、管全面、管长远的科学整体规划,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实施"2311"工程是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必然选择

近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襄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立市、三产活市、统筹发展、富民强市"战略不动摇,以大招商催生大投资,以大项目支撑大跨越,大力实施"双百亿"工程,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优势,全市经济实现了弯道超越,发展速度加快,运行质量提高,经济结构优化,人民幸福指数大幅提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发展是喜人的,但是,与其发达地区相比,我们的发展还不够,蕴含的巨大潜能还未充分发挥。面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更新思想、创新制度,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老河口市当前发展面临的头等大事和必然选择。

(一)实施"2311"工程是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必然选择。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是我市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城市中心区域扩张受到自然地理条件限制。西边是汉水,东边是汉丹铁路线和飞机场,城市发展空间不大,只能向南北延伸、拓展,没有回旋的余地。目前我市总人口52万人,城市人口24万人,建成区面积27平方公里,城市化率44%,城市容积率偏高。随着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大,农村人口将逐渐向城市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20年后,全市人口将达到60万,城市化率达到60%以上,城市人口突破36万,城市平均容积率将超过国家规定的2.5,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脆弱。把老河口建设成为现代化中等城市,必须拉大城市框架,建设城市新区,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迫在眉睫。

(二)实施"2311"工程是推进生产要素高度聚集的必然选择。我市经济开发区核心区规划设计水平有比较先进的设计理念,开发建设水平在全省县级开发区中也位居前茅。但是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来看,开发区规模还显的很小,招商引资后入驻企业基本饱和,远远不能满足引资企业入驻发展,由于规模偏小,导致园区内容纳的企业有食品加工、汽车、电子、纺织等多个行业,不同产业杂居,各类生产要素不能有效整合。随着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开发区核心已经容纳不了日益进驻的引资项目,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求。核心区域外的项目受空间限制,不能扩大规模,做大做强。外来引资项目见缝插针,东一个,西一个,与居民区相互穿插,功能区域混杂。面对这种情况,必须建立三个功能齐备、配套完善的经济园区,与经济开发区核心实现区域功能互补、联动发展,形成"一区三园",使各类生产要素有效整合,产生集聚效应。

(三)实施"2311"工程是充分发挥版图资源优势的必然选择。老河口市版图面积1032平方公里,属于全省最小县市之一,面积小、资源少,发展工农业优势不大,但是有利于推动城乡互动发展。以市区为中心,到周边乡镇距离较近,可形成半小时经济圈,城市对乡镇的辐射半径小,影响大、拉动力强,可以有效地突破条块分割和地域分割,实施更大范围资源配置和资源重组。我们就是要把版图小的弱势转化为盛势,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以城市为中心,以城市的需求为导向,加快城乡产业联动,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形成以市区为龙头、城乡一体、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四)实施"2311"工程是重振老河口辉煌的必然选择。老河口市曾有过辉煌历史,工业经济起步早,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全省10强,是全国卫生城市。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由于各种特殊原因,老河口工业经济发展一度出现滑坡,经济社会发展停滞、徘徊不前。经过近年来全市人民共同努力,扎实苦干,工业经济逐步复苏,实现由滑坡转向爬坡,目前经济综合实力虽然处于全省中游位置,但发展后劲强劲,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在发展面前,全市上下思发展、谋发展劲头足,实现老河口跨越式发展,重振辉煌愿望强,强烈要求进入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第一方阵。

二、实施"2311"工程的基本内涵

"2311"工程是市委、市政府在继承老河口市多年来发展思路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老河口市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适应新的发展要求,逐步探索形成的,内涵十分深刻,并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深化。

(一)两区基本内涵

两区,即城南新区、经济开发区。

1、城南新区基本内涵

⑴发展思路。以城南化工企业调迁为契机,树立超前意识,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建设思路,找准城市发展新的战略定位,突出地域特色,突出地方文化,对城南进行大规模改造建设,扩展城市发展空间,缓解老城区承载压力,全面提升城市整体品牌形象。

⑵建设内容。城南新区规划面积4.02平方公里(北起大桥路,南至环三路,西临汉江,东至汉口路),规划建设沿江大道大桥路至环一路段、化工路、化工东路等道路,将一批行政机关从老城区迁至城南新区,规划建设一批新型社区小区,配套规划建设学校、超市、金融机构等,着力打造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城市新区。

⑶发展目标。通过3-5年的努力,打造"两个中心",即行政中心、商贸中心;建设"五个新区",即建设4-5个新型社区小区;实施"六个配套",即配套建设学校、医院、超市、银行、邮政、市场,把城南新区建设成为以行政办公和居住为主的现代化新城区,带动提高城市整体发展水平,把老河口建设成为充满活力、充满朝气、充满生机、具有灵魂、富有灵性、适宜人居、适宜企居、适宜旅居的现代化中等城市。

2、经济开发区基本内涵

⑴发展思路。按照"半年打基础、一年上台阶、三年大发展"的思路,坚持产业高质量、经济高效益、管理高水平,布局合理化、设施现代化、环境园林化的原则,边建设、边招商、边发展、边完善,进一步扩大经济开发区核心区规模。

⑵建设内容。开发区核心区规划建设总面积15平方公里,以道路建设为重点,尽快启动环四路、环五路、光化大道、城东大道延伸至环五路四条道路建设,形成"四纵六横"的路网格局。同时,实施供电、通讯、给水、排水、天然气、宽带网、有线电视畅通和平整土地"七通一平"工程,加强物流、商贸、服务、学校、医院、市场、绿化等配套建设,提升综合承载能力。目前,已经完成一期建设,投资2亿元,完成了5条总长8.5公里的主干道和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三纵三横"路网,形成了4.23平方公里的起步区。

⑶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期,形成农副产品深加工、汽车机械、纺织服装、高新技术产业四大产业集群,成为老河口经济发展的特区、对外开放的窗口、产业升级的基地、城市建设的亮点,步入全国县市级一流新型生态开发区行列。

(二)三园基本内涵

三园,即科技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

1、科技产业园基本内涵

⑴发展思路。围绕"科技、环保、规模、生态"的要求,重点发展生物工程、太阳能光伏、新材料等以电子信息类项目为主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和部分环保型的化工项目,配套发展相关的研发、设计、软件等新兴服务业,形成规模效应和配套产业群。

⑵建设内容。规划面积7.27平方公里,规划建设锦绣路、横一路、横二路,形成三纵六横路网格局,配套建设工业污处理厂,形成物流仓储片区、村庄安置片区、综合配套片区和两片化工生态产业园。目前,主干道锦绣路已完成近1900米的建设任务,解决了土地二轮延包遗留问题,力争今年完成道路建设,三年内完成全部建设任务。

⑶发展目标。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进区项目总投资10亿元,年产值达100亿元,形成以精细化工产业为主导,其他产业为辅,集居住、物流、研发、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型产业园,使其成为科技产业转移的集散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未来的城市新区。

2、循环经济产业园基本内涵

⑴发展思路。以楚凯冶金为龙头,发展再生铅、再生塑料、报废家电及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产业,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

⑵建设内容。规划面积约3平方公里,在仙人渡工业园的基础上,拓展发展空间,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园区综合承载能力。

⑶发展目标。通过3-5年的努力,年产值达到25-30亿元,形成再生铅、再生塑料、报废家电、汽车回收拆解等重点产业群,建立以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为服务对象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成为全国循环经济利用的示范园区。目前,正在编制完善规划,争取今年年底启动,明年完工。

3、农产品加工园基本内涵

⑴发展思路。实行"一个机构三块牌子",整合台湾农民创业园、森林食品科技产业园、农副产品加工园等资源,重点发展粮食加工、油料加工、水果加工、蔬菜加工、畜禽肉类皮革加工、水产品加工、林产品加工(造纸业)、纺织服装制造等八大产业。

⑵规划内容。规划面积5.88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三纵五横"路网格局,打造"一心、两轴、四片、多组团"的布局结构,一心:结合生产和生活配套,在生产与居住的结合部位形成综合服务中心;两轴:依托规划区中部南北向的城东大道和东西向的环三路两条城市干道形成"十"字形的贯通园区的交通景观轴;四片:以城东大道和环三路为分割,形成四个工业片区。

⑶发展目标。力争用2-3年时间,引进规模以上企业50家以上,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建设成为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集生活居住、物流、研发等职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循环型工业园区。目前,已经开始地面附作物赔偿、打桩等工作,力争明年6月完成3条道路建设,完成一期建设任务。

(三)城乡一体化基本内涵

⑴发展思路。坚持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原则,以仙人渡镇为城乡一体化试点,以仙人渡镇王楼村、南岗村、李楼镇陈埠村、孟楼镇蒿堰河村4个村为迁村腾地试点,以点带面,以点带线,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均衡城乡公共服务,不断缩小城乡差别,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⑵建设内容。在仙人渡镇建成1个人口2万人左右集产业、公共服务、居住、生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规模小城镇(集镇新社区),完成4个农村居民集聚的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管理有序、乡风文明的中心村(农村新社区)试点,建成30个中心村。在仙人渡镇王楼村开展迁村腾地试点,规划面积295亩,迁500户,其中一期65.4亩,迁72户,可腾置土地57亩。

⑶发展目标。实现七个"一体化",即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城乡市场体系一体化、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力争用一年左右的时间,仙人渡镇初步建立城乡统筹规划布局、公共服务均衡配置、基础设施有效衔接、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市场网络对接贯通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再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城乡差别明显缩小,城区框架进一步扩大,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居民生活更加富裕,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文明和谐,在全市建立较为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四)进入全省县域经济排名第一方阵基本内涵

⑴发展思路。按照三年翻番的目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导,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以实施"2311"工程为着力点,全力以赴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统筹推进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积极培植经济增长新优势,努力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⑵建设内容。全面实施二区三园一试点建设工程,以招商引资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快速推进城南新区建设,快速推进经济开发区核心区、科技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建设,快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建设。

⑶发展目标。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十一五"平均水平、高于襄樊市平均水平;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到"十二五"未税收收入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例上升到70%以上;项目投资力度明显加大,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投资510亿元;城市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到"十二五"未市区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55%;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到"十二五"未,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一五"末下降10%,森林覆盖率达26.5%以上,工业和城市污水处理率90%以上;居民幸福指数明显上升,"十二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进入全省县级科技强市、教育强市、文明城市行列,力争今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前25名,明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前20名,把老河口建设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强市。

三、实施"2311"工程的重要战略支撑

"2311"工程是指导我市今后五年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是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实施"2311"工程,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支撑:

(一)矢志不渝坚持规划先行,实施规划支撑。规划是新区建设的龙头。针对以往城市规划无序乱建多、低水平建设多、功能区分滞后等问题,坚持规划先行原则,科学实施规划支撑。一是超前思维,体现前瞻性。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规划,聘请一般不做县级规划、国内一流水准的上海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城南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坚持科学、理性、时尚的原则,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理念,把城南新区建设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通盘考虑,着力解决无序建设问题,努力建设一个功能区划合理、产业体系完善、生态环境优美、承载能力充分的城市新区。二是科学布局,统筹发展。把城南区建设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之中进行通盘考虑,并与土地规划和生态景观规划结合起来,着力建设以行政办公和居住为主的现代化新城区,既保证新区的功能区分科学,又给城市建设留足空间。三是配套设施设计上,体现最新设计理念。引入国内外最新设计理念,充分考虑未来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按照建设现代化、园林化、生态化新区的要求,着力解决低水平建设问题,新区道路全部按照高等级公路标准建设刷黑,供电、通讯、给水、排水、天然气、宽带网、有线电视和平整土地 "七通一平"工程全部按高标准实施,着力打造一流精品工程,努力把城南新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宜居宜业的新区,知识密集、信息发达的新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区。

(二)全力以赴推进招商引资,实施产业支撑。招商引资是推进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市招商引资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土地瓶颈制约依然存在。一是现有园区项目入驻已经饱和。近年来,我市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大批企业在老河口投资兴业,几个园区项目入驻已经处于饱和状态。目前,全市工业园区规模以上企业87家,新入驻项目58个,其中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有盛普电子、香园食品、珠峰净化设备公司等44个,投资过亿元项目有奥星粮油、华松辣椒碱、新昇电业等16个,协议总投资86亿元,已到位资金22亿元,项目达产后年可实现利税25亿元。至此,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和其他几个园区土地储备所剩无几,如再有项目入驻,将无地可供。二是一批签约项目亟需新的产业园区承载。目前,全市签约项目54个,协议资金33亿元。其中:过5000万元的项目有德胜车桥、恒固钢构、利恒钢构、鼎立锻造等11个,过亿的项目有芙蓉纺织,脂肪酸、废弃油脂加工等7个,急等入驻。科技产业园项目建设尚未完成,化工区近30家企业调迁发展愿望十分强烈,个别企业已经外迁发展,产业园区建设任务十分紧迫。三是一批意向性项目正在洽谈之中。目前,全市在谈项目93个,投资总额43亿元。其中:过5000万元的项目有16个,过亿的项目有12个。投资3.2亿元的生物质能热电联产、投资3亿元的铸钢项目、投资2.4亿元的韩国生物农药项目、投资1亿欧元的香精生产项目正在洽谈,签约后即可入驻,产业园区建设迫在眉睫。这些问题解决好了,将为招商引资工作提供强大动力,有力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从而为"2311"工程的实施提供坚强的产业支撑。

(三)心无旁骛推进项目建设,实施投资支撑。实施"2311"工程,最核心的问题是投资。我们以项目建设年为契机,采取"五个一点"的办法,即项目资金争取一点,银行贷款一点,经营开发筹集一点,市场运作筹措一点,财政拨款投资一点,积极推进项目建设。一是争取中央、省、市政策资金。大力实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中央、省、市政策资金支持。楚凯公司获得国家发改、环保、财政部门扶持资金4000万元,在10万吨废旧铅酸蓄电池再利用项目的基础上,投资1亿元新增一条生产线,最终达到20万吨产能,投资8000万元新上塑料回收再利用生产线,投资6000万元新上机械加工生产项目,配套项目产值突破25亿元,实现税收1.5亿元。农产品加工园争取到省委、省政府为期3年的1.5亿元财政专项调度资金,省农业厅3年3亿元的项目贴息贷款,襄樊市每年100万元扶持资金。二是积极争取银行贷款。加大同商业银行的合作力度,定期召开银企合作洽谈会,搭建企业融资平台。在省开行贷款6000万元建设经济开发区核心区的基础上,又争取省开行1亿元贷款用于农产品加工园建设。三是实行经营开发筹集资金。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大力开展以地换路、以地换基础设施等,在经营开发中自求平衡。市金剑公司收储土地2100亩,近期400 亩挂牌拍卖后,可筹集建设资金1.2亿元,其他1700亩陆续挂牌后,可筹集建设资金7亿元。化工区调迁后,城南新区有近4平方公里的土地可以开发建设,剔除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用地,3200亩土地可用于商业开发,可筹措城市建设资金4亿多元。四是通过市场运作筹集资金。创新工作思路,通过市场化运作,采取BOT、BT模式等,不断拓宽投资主体,开展抗战文化广场、科技产业园污水处理厂、武商集团投资10亿元收购政府大院土地建设大型超市等项目建设。五是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市财政每年拨款500万元作为财政奖励资金,用于农产品加工园建设。

(四)因势而为尊重农民意愿,实施建设主体支撑。农民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建设主体,只有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顺利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目前,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条件基本成熟。一是农民已经具备城镇化转移的经济条件。通过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就地转移等措施,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58元,其中工资性收入达到2160元,占纯收入的比重达到36%。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靠农业增收的比例会逐渐缩小,工资性收入的比例会越来越高。目前,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73亿元,其中大部分来自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广大农民已经有足够的经济条件向城镇转移。二是农民具有向城镇转移的强烈愿望。随着经济条件的逐步改善,农民要求享受更好的生活条件,向城镇转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仙人渡镇王楼村实行迁村腾地,建设中心村以来,已经有近100户农民踊跃报名。许多没有纳入城乡一体化试点的村也纷纷要求进行试点工作,农民向城镇转移的愿望十分迫切。三是中心城镇已经具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仙人渡、李楼、洪山嘴等中心城镇工业园区已经建成,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集镇基础设施较为完备,承载能力较强,已经具备了吸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条件。下一步,市委、市政府将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农民合理、有序向中心集镇转移,广大农民必将成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力军。

(五)建立健全科学推进制度,实施机制支撑。推进"2311"工程,加大工作推进机制建设是关键,全面提高行政执行力是核心。一是建立协调对话机制,确保"2311"工程快速推进。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平台,建立协调对话机制,定期通报工程进度,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工程顺利实施。二是建立定期调度机制,实施"2311"工程路线图计划。制定"2311"工程建设路线图,进一步明确建设的时间、流程、工期、责任等,做到定人、定事、定时、定标,精细管理,统筹实施。三是建立奖励问责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加大效能监察力度,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严肃查处不作为、乱作为的行为,确保"2311"工程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四是建立领导包保机制,加大"2311"工程领导力度。实行"四大家"领导包保责任制,做到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人马,一包到底。定期召集有关责任单位和人员,听取汇报、解决问题,经常深入工程建设一线,认真了解进展情况,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2311"工程早日竣工。五是建立督促检查机制,确保完成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大对"2311"工程督促检查的力度和密度,按照"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时序要求,做到每周一研究、每月一通报、每季一分析、半年一拉练、年终总排队,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四、实施"2311"工程的重要战略意义

(一)实施"2311"工程有利于实现三年翻番目标,推进老河口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实现三年翻番目标,园区建设是重要平台,招商引资是强大动力,固定资产投资是重要载体,城市经营开发是重要抓手。实施"2311"工程,可以集全市之力,大力实施经济开发区建设,大张旗鼓开展招商引资,大刀阔斧实施项目建设,大步流星实施城市经营开发,必将有利于实现三年翻番目标,推进老河口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实施"2311"工程有利于全面激活经济资源,实现产业集聚发展的目标。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仍然在蔓延加深,全市经济面临着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但我国和湖北省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良好态势没有根本改变,老河口发展的有利条件没有改变,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机遇。实施"2311"工程,加大改革发展力度,可以充分激活全市经济资源,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充分彰显老河口的比较优势,抢抓中部崛起、产业转移、国家宏观政策等重大机遇,谋划大项目,吸引大投资,撬动大市场,形成大产业,推动大发展。

(三)实施"2311"工程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转变发展方式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当前,老河口市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时期。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转变发展方式已迫在眉睫。实施"2311"工程,加大经济开发区建设力度,必将促进节能减排,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全面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四)实施"2311"工程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中央和省、襄樊市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有效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实施城南新区建设,必将推进全市城市化进程,全面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城市对农村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实施仙人渡城乡一体化试点,必将促进全市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提高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3: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