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20世纪末中国小说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关系研究
释义

图书信息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8月1日)

丛书名: 文学新探索丛书

平装: 304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9787500469582

条形码: 9787500469582

商品尺寸: 20.8 x 14.2 x 1.8 cm

商品重量: 358 g

作者简介

涂昊,1973年3月生,湖南岳阳人,湖南省高等院校青年骨干教师。1995年毕业于湖南科技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获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师从金岱教授;2006年毕业于暨南大学文学院,获文艺学博士学位,师从蒋述卓教授;1999年评聘为讲师,2004年评聘为副教授。多年来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湖南省社科联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重点一般项目等省部级项目四项,参与国家社科规划项目、省部级项目五项,在《文学评论》等学术论文核心刊物发表论文三十多篇。

内容简介

《20世纪末中国小说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关系研究》研究了二十世纪末中国小说创作理论与创作实践关系。《20世纪末中国小说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关系研究》除绪论外共六章,主要包括二十世纪末中国小说创作理论建构、创作理论与创作实践关系发展、创作理论与创作实践关系的类型,以及以王蒙、王朔、莫言、贾平凹等为例对小说创作理论与创作实践关系的个案研究,并展望了图像时代小说创作理论的未来。《20世纪末中国小说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关系研究》内容丰富,观点清晰,研究深入。其出版对未来小说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中国小说创作理论历史发展特征述略

第一节 古典形态小说创作理论

第二节 近代形态小说创作理论

第三节 现代形态小说创作理论

第四节 20世纪末当代形态小说创作理论

第二章 世纪末小说创作理论的建构

第一节 小说创作理论:政治性、认识性、审美性、文本性、文化性

第二节 故事理论

第三节 小说叙事理论

第四节 小说语言理论

第五节 小说结构理论

第六节 小说创作心理理论

第三章 世纪末中国小说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的关系发展

第一节 压力下的修复阶段(1980-1984年)

第二节 发展中的分裂阶段(1985-1989年)

第三节 沉寂中的变异阶段(1989-1992年)

第四节 喧哗中的深化阶段(1993-1999年)

第四章 小说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的关系类型

第一节 小说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的关系类型

第二节 小说创作理论对小说创作实践的影响及其途径

第三节 小说创作理论影响的有限性

第五章 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关系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王蒙:理论与创作的先行者

第二节 刘庆邦:“以小见心”的短篇小说创作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 王朔:通俗小说的创作理论与创作实践

第四节 莫言:“气味”的追求

第五节 韩少功:徘徊于诗情与哲理之间

第六节 贾平凹:矛盾挣扎中的不懈追求

第七节 王安忆:实践的理论与理论的实践

第六章 图像时代小说创作理论的未来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0:4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