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包安吴
释义

包世臣(1775一1855)世称“包安吴”,安徽泾县人。清代学者、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嘉庆二十年举人,曾官江西新渝知县,被劾去官。包世臣学识渊博,喜兵家言,治经济学。对农政、货币以及文学等均有研究。28岁时遇邓石如,师从学篆隶,后又倡导北魏。晚年习二王。自称:“慎伯中年书从颜、欧入手,转及苏、董,后肆力北魏,晚习二王,遂成绝业。”自拟为“右军第一人”,自负之极。包世臣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通过书论《艺舟双楫》等鼓吹碑学,对清代中、后期书风的变革影响很大,至今为书界称颂。

思想成就

包世臣思想、学术皆不同于乾嘉以来一般学人。他论文也贯穿经世之旨,与当时古文家、经学家异趣。他反对脱离民事,将道抽象化,批评韩愈、柳宗元以来古文家抽象地载道之文是"离事与礼,而虚言道以张其军"(《与杨季子论文书》);讥刺"近世治古文者,一若非言道则无以自尊其文";提出"道附于事而统于礼","事无大小,苟能明其始卒,究其义类,皆足以成至文,固不必悉本忠孝,攸关家国",提倡"言事之文""记事之文"(同前)。这是与明代归有光、唐顺之以来的古文派及当时的桐城派针锋相对的,反映了近代要求文章与经世相结合的潮流。他的文章也大都关切时务政事,谭献称其"深切著明"(《复堂日记》)。姚柬之评他的文章说:"少事谨严,老弥健肆,一洗数百年门户依傍之陋。"(《书安吴四种后》)其诗亦"廉质竣整"(林昌□《射鹰楼诗话》)。以五古为最好。他学书30年,为书家大宗,论书法尤精,所著《艺舟双楫》为中国书学理论重要著作。篆刻亦为当世推重,间亦作画。

个人作品

著作有《中衢一勺》、《艺舟双楫》、《管情三义》、《齐民四术》,合刻为《安吴四种》36卷,又有《小倦游阁文稿》2卷

思想理论

包世臣是鸦片战争时期坚决反对英国资本主义侵略,积极抵制清朝封建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的爱国思想家;而且,他坚持经世致用之学,对鸦片战争前后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作了较为广泛的探讨,主张具有进步意义的社会改革,在当时社会上有一定影响。

他反对上层封建统治集团顽固坚持传统“重农抑商”政策,以“好言利”自许,提出“本末皆富”为“千古治法之宗”“子孙万世之计”②;抨击上层封建统治集团愚弄人民,宣扬所谓“生齿日繁,地之所产,不敷口食”的“人多致贫”论,他说:“夫天下之土,养天下之民,至给也;人多则生者愈众,庶为富基,岂有反以致贫者哉?”③他坚持“民食为本”,把发展农业生产看作本富,而工商业只是农业的补充,但比较重视发展货币经济。早在嘉庆六年(1801年)他就写了《郡县农政》一书,比较全面地总结和传播农业、副业、林业、畜牧业等方面的生产技术知识,丰富了祖国农业遗产。他对嘉、道之际,“人人以为大,人人以为难”的盐、漕、河社会问题,十分关注,造诣颇深。嘉庆七年(1802年)他提出过“海运南漕”建议,曾在道光五年(1825年)一度被江苏当局采纳,使海运漕粮“米石全无漂失”,而且,“船商大利”,新造了大船五百余只,后因“督部以漕吏不便奏停”。道光三年(1823年)至八年(1828年)间,还参与争堵漳河决口和办理吴淞江水利工程。道光十年(1830年)协助两江总督陶澍办理两淮盐政,主张实行“票盐”取代“纲盐”制度。他的改革主张,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2: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