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胞疹 |
释义 | 胞疹,中医称为热疮,是一种由病毒所致的病毒性皮肤病。包括两种,一是指皮肤表面出现的黄白色或半透明的小水疱,常成片出现,里面充满液体。包括天花、水痘等;二是指一种皮肤病,多发生在上唇或面部,症状是局部先发痒,然后出现水泡状的隆起,内含透明的液体,有微痛,一两周后结痂自愈。分为生殖器疱疹、单纯疱疹、汗疱疹、带状疱疹。得了胞疹应该口服抗病毒的中、西药,并可外涂抗病毒药膏进行治疗。 病理病原体为DNA病毒中的单纯疱疹病毒(herpessimplexvirus,HSV),可分为HSV-I型和HSV-Ⅱ型.人是单纯疱疹病毒惟一的自然宿主,HSV经皮肤粘膜破损处进入机体,可潜伏于局部感觉神经节.原发感染中90%为隐性,约10%出现临床表现.正常人中有半数以上为HSV的携带者,可由口,鼻分泌物及粪便排出病毒而成为传染源.HSV不产生永久性免疫,故当各种原因引起机体抵抗力减低时,体内潜伏的HSV即活跃致病反复发作的单纯疱疹患者可能存在细胞免疫缺陷. HSV-I型主要是引起生殖器以外的皮肤粘膜和器官(如脑)的感染,HSV-Ⅱ型主要引起生殖器部位的皮肤粘膜及新生儿的感染.两者之间存在交叉免疫. 饮食注意以及治疗1.多休息,给以易消化的饮食和充足的水分. 2.在饮食方面禁忌吃油腻的食物,海鲜及蛋类,家禽也尽量不吃,吃些清淡的食物. 3.预防继发细菌感染.不要摩擦患处,避免水疱破裂.可外用中草药或雷夫奴尔湿敷,促使水疱干燥,结痂. 4重症患者,尤其发生在头面部的带状疱疹,最好住院治疗,以防并发症的发生. 5.患疱疹的患者,提示患者身体免疫力处于低状态,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6.某些患者在皮损完全消失后,仍遗留有神经痛,这时可采取针灸,理疗等缓解疼痛 带状疱疹临床上较常见的急性疱疹样皮肤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这种病毒是由呼吸道感染侵入体内,潜伏到脊神经后根神经节或其它发病部位的神经细胞中.这种病毒平时可以不发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例如:创伤,劳累,感冒,癌症,免疫系统疾病等等),潜伏的病毒就会大量繁殖,使神经节发炎,坏死,引起病人疼痛,同时病毒沿神经通路下传,到该神经支配的区域引起节段性疱疹.临床多呈现数个簇集疱疹群,排列成带状,沿周围神经分布,常呈单侧性,一般不超过体表正中线,多呈不规则带状分布,常见于胸腹,腰背及颜面部,局部皮肤有灼热感,伴有神经痛.发病之初,主要表现为全身疲倦无力,食欲不振,轻度发烧,很快发病部位感觉灼热,跳着疼痛.如果发生在胸部或腰部,常误诊为心脏病或急腹症等.本病相当于中医的“缠腰火丹”,“蜘蛛疮”,“蛇串疮”,“火带丹”,“甑带疮”,“蛇丹”,“飞蛇丹”等,俗称“缠腰龙”, 一年四季都可发病. 后遗症带状疱疹误治,失治,和病人自身免疫力下降而致.中医学对急性带状疱疹病因病机的认识:急性带状疱疹的病因是外感毒邪(病毒),邪气稽留体内,与气血搏结,阻于经络,滞于脏腑,使气机运行受阻,经络阻塞不通,而发生疼痛.内因是情志内伤,肝郁化火或脾湿蕴结,致使毒邪化火与肝火,湿热,相互搏结,阻于经络,以致血瘀气滞,不通则发疼痛. 治疗建议中医中药外敷治疗.用邱 医堂中医传统外科膏药活血生肌膏贴敷可治愈.膏药可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托毒祛腐,清热解毒,补气活血;“生 肌丹”可以托毒外出,改善创面周围组织的微循环,增快局部血流,同时能促进残存上皮细胞组织生长,祛腐生肌,通过膏药外敷,拔毒生肌,通经活络,修复受损神经,把体内的病毒排除体外. 使脉络畅通,气血流畅,疼痛得止. 在具体治疗时有的需要采用内外兼治配合治疗. 意见建议 本病有自限性.治疗原则为缩短病程,防止感染和并发症,减少复发. 1.局部治疗以促进吸收,干燥,防止继发感染为主.可选用5%硫磺炉甘石洗剂,1%喷昔洛韦软膏,2%甲紫液等. 2.抗病毒药物目前以核苷类抗疱疹病毒药疗效突出.对首次临床发作病例,可用阿昔洛韦0.2g/次,5次/日,或法昔洛韦0.25g/次,3次/日或万乃洛韦0.3g/次,2次/日,疗程均为7~10日. 对一般的复发病例,疗程可缩短为5日.对频繁复发,每年在6~10次以上者,可用每日病毒抑制疗法:阿昔洛韦0.4g或泛昔洛韦0.25g,2次/日,可用至一年以上,可使复发次数减少75%以上.危重患者可用阿昔洛韦5mg/kg,每8小时静脉滴注一次.中枢神经系统的HSV感染病例可用阿昔洛韦10~15mg/kg,每8小时静脉滴注一次,连用10~20日.新生儿HSV感染可选用阿昔洛韦每日30~60mg/kg或阿糖胞苷30mg/kg,静脉滴注,疗程10~21日. 3.疱疹性口炎,眼炎除选用上述方法外,尚应注意局部清洁杀菌.如用0.1%苯扎溴铵溶液漱口,0.1%阿昔洛韦滴眼液等.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