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2010年同济大学十大新闻
释义

1、我校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月11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我校6个项目获奖。其中,范立础院士领衔的《大跨、高墩桥梁抗震设计关键技术》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取得了我校也是上海高校的历史性突破。范立础院士荣获2010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同济大学与铁道部签约合作。

1月19日,同济大学与铁道部科研合作协议在北京签定。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大规模铁路建设、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的需求,以土木工程、建筑设计、机车车辆等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为重点,开展科研项目合作。

3、举全校之力服务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

在世博会申办、筹备、举办过程中,同济大学举全校之力始终全面、深入参与其中,倾力奉献,同济教授承担了世博8总重任,先后承担科研项目170多个,完成各类规划设计任务90多项,参与世博建设的同济师生有2800多人,近6千名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在12月27日举行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被授予“上海世博会先进集体”称号,吴志强、李光明和学生白一帆被授予“上海世博会先进个人”称号。白一帆代表世博会200多万名志愿者在表彰大会上发言。

4、我校深度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4月20日,我校土木工程学院教师组成“房屋应急评估专家组”,赶赴青海玉树,为灾区震后房屋做快速评估。全校师生为玉树地震灾区捐款,募集款项近100万元。支援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持续深入:由我校规划设计的都江堰“壹街区”竣工、名为“裂缝”的北川地震纪念馆开工建设。

5、我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

4月26日,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高校经验交流会上,教育部正式向社会发布了2009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所高校名单,我校获此荣誉。多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并取得较高的毕业生和社会满意度。2010届毕业生共有8653人,截至12月10日,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7.20%。

6、裴钢荣获2010年陈嘉庚生命科学奖。

6月9日,我校校长裴钢院士因在“Beta-arrestin 信号调节机制及生理病理研究”项目上的突出成就,荣获2010年度陈嘉庚生命科学奖。裴钢将其所获“陈嘉庚生命科学奖”奖金30万元人民币作为启动基金,捐赠并发起设立“同济大学追求卓越奖励基金”,该基金首期获捐赠达1000万元。

7、同济“太阳竹屋”出征太阳能十项全能赛场广受好评。

6月18日,由我校学生设计、建造的“太阳竹屋”赴西班牙参加由美国能源部与西班牙政府联合主办的2010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受到与会各方广泛关注和好评。这是亚洲大学首次受邀参赛。我校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国内外影响日益深远:新奥集团与我校合作共建的“新奥–同济生态园”在嘉定校区揭牌;“校园让城市更美好”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在我校举行;5名同学应邀远赴墨西哥坎昆,以观察员身份全程列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8、我校全面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7月1日,正值建党89周年纪念日之际,我校召开创先争优活动动员大会,部署活动方案。全校创先争优活动全面展开,各基层党委以“奉献、创新、领先、和谐”为主题,坚持从本单位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结合学校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开展特色鲜明、务实管用的活动,使创先争优活动真正成为推进学校发展的“动力工程”和师生认可的“满意工程”。

9、我校名誉博士沃尔夫当选德国新一届总统。

北京时间7月1日,在德国联邦大会第三轮选举中,我校名誉博士、下萨克森州州长克里斯蒂安·沃尔夫当选为德国新一届总统。沃尔夫于2007年5月8日获颁同济大学名誉博士学位,是我校历史上的第五位名誉博士,曾先后三次来我校访问。在他的积极推动和支持下,同济大学与不伦瑞克高等专科学校、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汉诺威大学等结为伙伴关系;与德国大众公司共建了大众同济研究院等。

10、汪品先院士领衔“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

7月,“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立项,总经费1.5 亿元,为期 8 年。我校汪品先院士任专家指导组组长,办公室设在我校。该计划旨在采用一系列新技术探测深海盆,揭示南海的深海过程及其演变,再现边缘海的“生命史”,从而为边缘海的演变树立起系统研究的典范。

11、我校教授获多项国际荣誉。

8月,项海帆院士荣获2010年美国Robert H Scanlan奖,这是我国学者在国际上首次获得这一殊荣; 9月,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举行大会,选举产生3名外籍院士,我校吴志强教授名列其中;11月乐云教授牵头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总体项目管理咨询》项目夺得国际项目管理咨询类最高奖——国际项目管理卓越大奖,这是我国高校首次获得此项殊荣,常青教授主持的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北新椒街(海门老街)保护与再生工程,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0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

12、国际化合作又添新平台

9月4日,由教育部与欧洲工程教育研究联盟共同举办的首届“中欧工程教育研讨会”在我校举行。由包括我校在内的中方18所高校和欧方12所高校共同成立“中欧工程教育平台”, 我校为中方第一任主席单位和中方秘书处。此外,汇聚慕尼黑工业大学等6所德国大学,以及同济大学等4所中国大学研究力量的“中德电动汽车联合研究中心”在我校成立;由我校和阿尔托大学联合创建的“中芬中心”成立;中意学院原本科双学位项目升级为“4+M”本硕连读国际双学位项目。

13、“上海国际设计一场”二期建设启动。

10月18日,我校与杨浦区政府签约共建的 “上海国际设计一场” 启动二期改建工程,成为引领“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新一轮发展的龙头项目以及上海建设“联合国创意城市·设计之都”的核心引擎项目,该项目标志着“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设进入新阶段。

14、我校与国内另8所著名高校签约开展“卓越人才培养合作”。

我校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之一,全面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并进而开展卓越医师、卓越律师培养计划。11月,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等9所高校签署《卓越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开展教育体制改革,联合培养学生,展开国际交流,推进产学研全方位合作,并实行2011年自主选拔录取考试联考,引起社会热烈反响。

15、学校制定“十二五”规划。

规划事业发展、制定发展目标、明确目标进程、强化进程措施。学校从3月初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历时半年多,完成总体规划的编制,形成了学校“十二五”总体思路、发展目标、改革重点、建设内容和保障机制。同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国际化办学、大学文化、大学生德育和校园基本建设等8个专项规划基本编制完成,为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16、我校新增4位973计划(含重大科研计划)首席科学家。

我校赵伟、康九红、余卓平、陈鸿四位教授受聘为国家“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2月10日,由同济大学作为第一单位承担的4个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同时启动,项目涉及物联网、干细胞、电动汽车、光子晶体等领域。

17、我校医科建设迈出新步伐。

12月13日,我校与第二军医大学共同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决定在人才培养、转化医学研究、医疗救治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作为深入合作迈出的第一步,联手共建“同济—长海转化医学联合研究中心”和“同济—长征转化医学联合研究中心”。此前作为中药产业转化平台的同济大学丽水中药研究院已揭牌成立。附属同济医院实行属地化管理,外科医疗教学大楼开建;附属东方医院晋升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改扩建工程启动等。

18、首届“同济大学卓越女性奖”颁奖。

12月17日,首届“同济大学卓越女性奖”颁奖,罗小未、吴庐生、陈铁迪、吴启迪获“同济大学卓越女性荣誉奖”,郝洛西、陈小鸿获“同济大学卓越女性世博特别贡献奖”。以“卓越女性成才之路”为主题的同济大学第一届女教师论坛同时举行,共同探讨“价值取向与女性成才”、“胜任力与女性成才”、“社会网络与女性成才”、“组织关怀与女性成才”等话题。

19、同济大学成立高等研究院。

创新科研体制,建设科研特区,12月28日,同济大学高等研究院成立。下属土木工程、转化医学、海洋、环境、基础科学、智能感知网、智能交通等7个专业高等研究院相继成立。高等研究院将创新科研机制和体制,吸引国内外优秀科研人才和团队,建立高水平专职科研队伍,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及科学前沿问题,进行长期稳定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工程科学与技术研究。

20、学校举办首届“同星同秀”同济人才艺大赛。

12月30日,我校2010年艺术节闭幕式暨“同星同秀”同济人才艺大赛颁奖晚会举行。 首次举办的“同星同秀”同济人才艺大赛,是同济师生员工才艺的一次大展示。从10月初开始,全校共有700多组选手参加了比赛。才艺展示形式丰富多彩,包括声乐、器乐、舞蹈、戏曲、戏剧、书法、武术、朗诵、插花等,经多轮比拼,最终有16组教工选手和16组学生选手获得各类奖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8:4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