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11·29伊朗示威者冲击英国使馆事件 |
释义 | 事件2011年11月29日下午,伊朗首都德黑兰数千名高校学生和群众在英国驻伊朗大使馆门前举行示威活动,抗议英国政府近期对伊朗采取单边制裁措施。 示威者手举反英标语,高喊反英口号并挥舞伊朗国旗,要求政府驱逐英国驻伊朗大使。示威者向英国使馆大楼投掷石块和燃烧瓶,导致大楼部分窗户玻璃被击碎。一些抗议者情绪激动,与防暴警察发生肢体冲突,他们翻越使馆大门进入大楼,扯下并焚烧英国国旗,随后换上伊朗国旗。随着局面趋于失控,大批伊朗防暴警察前来增援,阻拦更多抗议者闯入英国使馆。 另据报道,数百名示威者当天还在英国文化协会驻伊朗办事处前举行抗议活动,一些学生闯进办事处大楼。 另有一群示威者冲进了英国使馆位于德黑兰北部Qolhak地区的公寓。据一份伊朗报道的消息,6位英国使馆工作人员被示威者短暂地扣押。英国外交大臣黑格说,当时的情况非常混乱,他不认为这些工作人员被当成了“人质”。伊朗法尔斯新闻社称,“伊朗警察释放了这六名在英国使馆Qolhak地区工作的人”。 背景此前,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21日宣布,自当日起,英国所有金融机构必须停止与伊朗任何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交易或商业往来,包括伊朗央行。英方认为,伊朗的银行正在为参与核弹项目的个人和团体提供金融服务,英国这一做法是为了阻止伊朗拥有核武器。 伊朗宪法监护委员会28日批准了议会前一天通过的要求降低与英国外交关系的议案,伊朗外交部须在两周内将伊朗与英国的关系从大使级降至代办级。此外,该议案还要求伊朗政府降低两国经贸关系水平。 这一暴力事件的暴发正值伊朗和西方国家面临不断加剧的外交紧张局势。上周,西方国家对伊朗的核项目施加了新的制裁,认为伊朗正在努力拥有生产原子弹的能力。然而,作为世界第五大石油出口国的伊朗却说,它仅仅是希望建核电站发电。 30日,在发生伊朗学生冲击英国驻伊朗大使馆事件后,伊朗议长拉里贾尼向记者表示,“学生针对英国使馆的行为是伊朗民意的体现”,在当天议会公开会议上,拉里贾尼驳斥了联合国安理会对该事件的谴责,指责安理会“行动仓促”,并称安理会的做法是为掩盖英国和美国此前对伊朗犯下的罪行。他表示,伊朗人民的愤怒是由于英国数十年来一直对伊朗采取帝国主义行动造成的。 围攻英国方面表示非常愤怒,目前正在撤出所有驻伊使馆人员,并警告伊朗此举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联合国安理会“用最严厉的态度”谴责这次的暴力事件。美国总统奥巴马说,他对这一事件感到震惊,他呼吁伊朗将该事件责任人捉拿归案。法国、德国和荷兰的外交部11月30日分别发表声明,宣布召回各自驻伊朗大使,挪威暂时关闭驻伊使馆,意大利、瑞典等国则召见伊朗大使要求道歉;12月1日,意大利外交部也宣布召回驻伊大使,西班牙外交部则要求伊朗赔偿英国使馆的损失。以表示对11月29日发生的伊朗“踢馆事件”的抗议。 12月1日,欧盟决定对143个伊朗公司及37名个人实施制裁,其中25个实体与伊朗核项目有关联,120个实体与伊朗航运公司有联系。制裁方式包括冻结其在欧盟的资产,并将其列入禁止进入欧盟的“黑名单”。 美国参议院则以100票赞成、0票反对的结果一致通过了对伊朗的经济制裁措施,制裁目的是切断伊朗中央银行与全球金融体系的联系。这项制裁措施十分严厉,它将迫使外国金融机构掐断与伊朗央行的交易,否则将在本质上被赶出美国金融体系。白宫批评说,此举可能会使美国的盟友受惩罚,使其疏远美国,而且还可能令石油价格暴涨,危及全球经济复苏。 人多势众的欧洲“同仇敌忾”,《华盛顿邮报》称:“大量撤离外交官是一个鼓舞人心的迹象,伊朗发现自己比以往更孤立了,几乎没有,盟友和朋友。”但在这场“外交战争” 中显得形单影只的伊朗却没把它当回事儿。12月1日从德黑兰传出的消息称,伊朗已经释放了因冲击英国使馆而被捕的学生。伊朗媒体上对与英国关系的典型说法是, “与英国的关系对伊朗毫无益处”, “人民要求中断与这个制造阴谋的国家的关系”。香港《太阳报》评论说,最近的外交冲突是伊朗向西方发出的警告信,表明伊朗不会坐以待毙,一旦美以动手,爆发的将是一场地区大战。 放人伊朗半官方的媒体12月1日报道,伊朗当局释放了11名几天前冲进英国驻伊朗大使馆的闹事学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