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榜头镇 |
释义 | 榜头镇地处福建省仙游县东北部,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0.5℃,降水量1700毫米。榜头镇总面积138平方公里,总人口15.1万人。耕地面积 2400公顷,有林地6666公顷。榜头镇以兴化名果龙眼、橄榄为主的果园近3万亩。榜头镇是仙游的第一人口大镇、经济重镇、历史名镇,现在已成为“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的主要产销基地。 乡镇概况榜头镇地处仙游县东北部,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0.5℃,降水量1700毫米。全境1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近3.5万亩,林地面积10万亩,以兴化名果龙眼、橄榄为主的果园近3万亩。全境面积138平方公里,总人口15.1万人.耕地面积2400公顷,有林地6666公顷。 榜头镇辖5个居委会、34个村委会。榜头镇风光旖旎、人杰地灵。东有“九鲤飞瀑”、“天马名山”,乃仙游著名胜景,名闻遐迩,游人如织;西有鸡子古城,相传是古代雄关重地,优美传说,充满神奇;塔山踞于北,重峦叠嶂,郁郁葱葱;木兰溪、仙水溪蜿蜒流淌,两岸平畴,粮丰蔗茂,百果飘香。濑榜公路、庄仙公路四通八达,交通方便。集市繁荣,百业俱兴,社会祥和,安居乐业,榜头镇在仙游县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历史沿革榜头镇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10公里,1985年3月为镇建制,是县内的大镇之一。1985年镇址迁到莲乾村,征地8000平方米,建8层框架结构办公楼,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在各街区新建邮电大楼、企业、学校、农贸市场等,建筑总面积为1.6万平方米。 榜头街清代称“坂头市”,民国时仅有旧街(横街),长512米,宽7米。50年代后,两侧有双层土木结构店铺280间,1982年改水泥为花岗岩方块石板路面。1985年,从前洋店至仙水桥头2公里段拓宽至18米,两侧先后建2~6层房屋,成为榜头街主街道。 随着商业活动的发展,榜头街至坝下,南溪方向,沿路两侧也形成长5000米,宽12~18米的新街。至1991年底,榜头街总长7512米,占地面积12.9584万平方米。 坝下街位于榜头镇南部,是榜头境内最繁华的集市,街道有顶街、下街、前厝街、后街,成十字形布局。民国初年建油坊街,1983年后向西延伸至东蒋北侧,顶街沿公路向北延伸至欧厝,6条街道全长750米,宽4~6米。1991年,由4户居民自筹资金20万元,在街道北侧建农贸市场1座,面积960平方米。 洋尾街位于榜头镇西南部、木兰溪北侧。清末民国初,形成小集市、长近百米,单面街。50年代后渐成双面街。1985年随仙榜公路拓为18米宽,铺设渣油路面,街道两侧改建为2~4层砖混结构店房和民居,至1991年,街长431米,建筑面积1.68万平方米。 1958年建榜头公社,1984年改乡,1987年建镇。1997年,面积137.8平方千米,人口13.4万,辖上墘、莲墘、赤荷、东桥、下明5个居委会和望厝、光埔、紫洋、仙水、后坂、度顶、象洋、洋山、后堡、坝下、子泽、溪东、溪尾、上坤、下坤、泉山、龙腾、灵山、昆仑、云庄、后庄、象塘、官舍、何麓、岭下、新郑、南溪、梧店、后坑、后南溪、桃源、芹山、象山、东宫34个村委会。 人口数据(2000年11月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116958 男 59325 女 57633 家庭户户数 30136 家庭户总人口(总) 115916 家庭户男 58689 家庭户女 57227 0-14岁(总) 36771 0-14岁男 20407 0-14岁女 16364 15-64岁(总) 71724 15-64岁男 35176 15-64岁女 36548 65岁及以上(总) 8463 65岁及以上男 3742 65岁及以上女 4721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12383 行政区划榜头镇位于仙游县中东部,县城东北方向,木兰溪中游。辖5个居委会、34个行政村。 [代码]350322101:~001赤荷居委会 ~002莲墘居委会 ~003上墘居委会 ~004东桥居委会 ~005下明居委会 ~201望厝村 ~202光埔村 ~203泉山村 ~204龙腾村 ~205灵山村 ~206南溪村 ~207梧店村 ~208后坑村 ~209桃源村 ~210芹山村 ~211后南溪村 ~212坝下村 ~213紫泽村 ~214溪东村 ~215下昆村 ~216上昆村 ~217紫洋村 ~218溪尾村 ~219昆仑村 ~220云庄村 ~221后庄村 ~222象塘村 ~223后堡村 ~224官舍村 ~225何麓村 ~226岭下村 ~227东宫村 ~228新郑村 ~229仙水村 ~230后坂村 ~231度顶村 ~232象洋村 ~233象山村 ~234洋山村 基础设施全镇现有水力发电站7座,有完全中学、职业中学各1所,初级中学7所,小学39所。镇内交通便利,通讯发达。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明星乡镇”、“百强乡镇”、“莆田市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 榜头工业小区包括白云山工业小区、泉山工业小区、何乐工业小区和昆头工业小区,总面积1899亩,是开发建设服装、工艺品、电子等行业的优良场所。总装机容量4700瓦的7座水电站和35千伏变电站,能满足小区工业用电需要。 旅游资源榜头镇是仙游的第一人口大镇、经济重镇、历史名镇,现在已成为“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 的主要产销基地。榜头镇风光旖旎、人杰地灵。东有 “九鲤飞瀑”、“天马名山”,乃仙游著名胜景,名闻遐迩,游人如织;西有鸡子古城,相传是古代雄关重地,优美传说,充满神奇;塔山踞于北,重峦叠嶂,郁郁葱葱;木兰溪、仙水溪蜿蜒流淌,两岸平畴,粮丰蔗茂,百果飘香。濑榜公路、庄仙公路四通八达,交通方便。集市繁荣,百业俱兴,社会祥和,安居乐业,榜头镇在全县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天马山 天马山是仙游四大景之一,在仙游县榜头镇上昆村境内的木兰溪北畔。天马山位于仙游县城东面15公里的榜头镇境内,海拔655米。因山势巍峨雄峻、壁立千仞、直插霄汉,似天马行空,故名。有天马、鳌柱、双兔、海日、天梯等五峰,峰峰苍翠欲滴,宛如翠屏,风光绮丽,绵延十余里。山下有一潭名叫鼎湖,象一颗蓝幽幽的宝石嵌在山间。湖的一侧,有石宝、龙首、双兔、峭壁四峰;湖的另一侧,有一条登山小径,穿崖绕壁,蜿蜒而上,通往百米高的“天梯”。湖上方有七祭瀑布:鼎湖、丹宝、龙首、药槽、云门、天津、松关,各具特色。创建于明万历十二年的天马寺,就座落在青山环抱之中。天马山有五峰七漈。五峰分别是天马、龟柱、双兔、天梯和海日峰。七漈分别是鼎湖、丹室、龙首、药槽、天门、天津和松关漈,还有聚仙桥、小玉桥、水云乡、童子岩、观音冈、笔架山和蝙蝠洞等。景致天成,各具风姿。鼎湖,由峭壁上一道飞流倾注而成。湖的一侧,有丹室、龙首、双兔、峭壁等4景。另一侧是崎岖小径,蜿蜒上伸,这就是“天梯”。登上天梯,就到凌空飞架的聚仙桥。天马寺就坐落在桥上不远的青松翠竹丛中。寺的西侧,有一深潭,潭傍峭壁,临空上有清泉奔泻,经多次跌宕而坠人潭中。这就是天津漈和水云乡。天津漈上有一峰突起,险峻逼人,黎明时站在山顶上,能观看到壮丽的日出奇景,这就是海日峰。 天马寺创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系榜头云庄王剑洲所创建。继王剑洲主持天马寺的是其孙良忠和尚。经多次扩建,天马寺遂逐渐闻名。天马寺院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只剩原寺上殿一座。“文化大革命”后,下殿已经修复。上殿正中有“秘诀延年”悬匾,是清代仙游县令杨卓廉手迹。另有一对楹联“人天出天游行自在,是马非马色相皆空”,系清光绪年间(1875—1908)刘锦龙撰写,至今仍保存完整。殿上还有古香炉1座。这三件文物被视为天马镇寺之宝。 1971年,天马水库建成,湖光山色,交映生辉,又给天马山增添一处新景。1979年天马水电站建成后,入夜灯光点点,天马名山的景色,就越发瑰丽动人了。1980年,天马山胜景,已列为仙游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经济发展榜头镇是仙游县一大镇,亦是市之大镇。然而近年来的发展却不尽人意。榜头镇曾被评为福建省百强镇之列,这的确让欣慰一时,那么当时原何如此兴荣呢?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中国经济亦处于转型期间,逐渐向工业转型,而榜头镇面对的问题有: 工业未能继续发展:有在榜头呆过的人,没人会不清楚立于灵山脚下成排成排轧钢厂,可想当时带来的效益是何等之大,而今却只能零星看到个别的轧钢厂仍在生产,仍在苦苦的挣扎着,难免让人惋惜。 农业优势不在:国家的改革开放,外国糖业大量涌进,其底成本严重冲击着中国糖业,进而影响到仙游县农业,进而使原本固有的农业优势淡然无存。 古往今来官企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互相扶持,互为共存的。唯一能解释的企业与政府脱钩,政府未能即使的调整政策去面对市场经济的变化,企业未能及时的调整其发展走向,未能定位企业的发展。榜头镇当前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政府未能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也就是说政府对企业的重视的力度仍不够,就目前镇真正能哪出来看的也只有坝下的木雕业。而木雕业现在也面临问题,就是集中度不够。可见榜头镇改革是事在必行。 全面调整榜头镇经济的布局,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提出“四导”思路,即产业引导,信息指导,观念开导,典型诱导。顺着这个思路,配合今年“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活动,一场广泛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镇内展开。 榜头镇镇里成立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宣讲团,分成三组,划片包村,宣讲“榜头改革开放二十年”,宣讲“牢记宗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宣讲“遵纪守法,促进社会安定稳定”。春雨滴滴润心田。榜头镇农民听宣讲,看现状,找差距,比不足,痛切认为:思想观念滞后是制约经济阔步前进的主要原因。 从小农经济转向商品经济,从家庭作坊到联合体,到个体企业,经过二十年的滚动发展,榜头镇已形成工艺美术、建筑材料、电力电子三大支柱产业。其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50%以上。全镇现有大小工艺厂1300多家,能工巧匠1.2万人。 三大产业曾有其辉煌的创业历程,但如果安于现状,满足于“小富”,不思奋进,何以能在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腾飞”。不进则退!榜头的工艺品,其工艺水平,在行业内是一流的,但一流的工艺,卖不了一流的价钱。原因很简单:包装粗放,无序竞争。各业主为了拉客户,相互“杀”价。“杀”到最后,一个很有前景的产业变得愁云惨淡,裹足不前了。 榜头镇镇里曾试图对企业进行一些引导,如建工艺品一条街,组建集团公司,共创名牌等,但终因大部分业主无法接受而作罢。 这回宣讲教育活动,在全镇干群中引起巨大反响,他们纷纷表示要放开手脚迎头赶上。镇里顺势利导,鼓励有加。 特色产业工艺美术产业是榜头镇的特色产业,榜头镇已形成六雕(即木雕、竹雕、石雕、铜雕、骨雕、仿玉雕)、六编(即竹编、草编、藤编、艺编、塑编、棕编)三千多种系列产品。木雕、古典工艺家具产业迅猛发展,产品畅销世界各地,榜头镇现有各类工艺企业1400多家,从业人员逾5万,成为区域经济的一大亮点和极具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开发建设中的坝下工艺生产集中区、宝泉工艺产业园和十里工艺长廊,正在发挥强劲的产业集聚功能,已初步形成了“以坝下工艺城为中心,仙榜路,濑榜路为走廊”的网状古典工艺集中区,进一步突显了榜头镇作为“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核心区的地位和带动效应。榜头镇将继续发挥优势,突出“打造艺都核心区,建设城区次中心,开发旅游特色镇,促进社会大和谐”的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各项事业建设,维护社会安定稳定,推动榜头又好又快发展。榜头镇溪尾村二十多家个私企业与亚欧美四十多家客商签订了“六编”工艺品供货合同,成交额共近2000万元。素以竹编、藤编、芒编、草编、塑编、棕编“六编”工艺品闻名海内外的溪尾村,不断更新工艺品种,挖掘技艺潜力,深受海外客商青睐为发展“订单企业”,榜头镇工商部门挂钩帮扶溪尾专业村发展“六编”企业。工商人员经常深入企业,传科技,送信息,帮技改,使该村“六编”工艺品源源不断漂洋过海,让越来越多的村民过上小康生活,产生了良好的规模效应。 榜头镇种植席草历史悠久,为了增加农民经济收入,镇政府鼓励席农继续发展传统特色产业。榜头镇种植席草1000多亩,可收入200多万元。榜头镇的灵山、下明、东宫、新郑、岭下等村种植席草1000多亩,可收刈席草1000多吨,产值200多万元。为了增加席草产品附加值,榜头镇席农积极引进编织机,实现了机械化生产,自动草席编织机每小时可生产4张草席,提高功效数十倍。榜头镇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榜头镇是仙游县有名草席生产镇,生产的草席销往浙江、广东等省内外市场。 榜头镇团委积极响应镇党委提出“科技强镇”的号召,在团县委的引导下,主动向福建农林大学团委和省科技扶贫基金会联系,邀请由福建省农大专家教授和在校大学生组成的科技服务团来榜头进行科技扶贫活动。服务团一方面与镇相关部门领导探讨榜头“科技强镇”前景规划,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另一方面介绍新品种,分发科普宣传材料,进果场、入基地,针对果农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现场指导,同时还表示将把基地出现的典型问题反馈给省农大有关专家,必要时还可设立课题专门研究。“科技下乡活动”对榜头镇推广实用农业科技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村基层农业科技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村基层农业科技含量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文化产业榜头镇坝下1万多人口的村庄,却形成了年产值超5亿元的红木明清古典家具产业,成为中国红木古典家具三大基地之一。 坝下,是莆田市仙游县榜头镇的一个村。榜头镇以这个村为中心形成的红木明清古典家具产业年产值已经超过5个亿,而且近几年以每年增长1个亿的速度发展。在红木古典家具消费力最旺盛的北京市场,坝下的产品占据了“半壁江山”。 坝下村的全部人口只有1万多人,而在坝下从事古典家具和雕刻行业的人员达到了1.5万人左右,正式注册的工厂企业达300多家,其中产值超过千万元的有近20家,家庭作坊更是难以计数。这个行业以坝下为中心扩展到邻近村落,整个榜头镇的从业人员多达两三万人,并吸引了大量外来劳动力。 在家具生产的带动下,坝下成为吞吐量巨大的仿古家具原料集散地,有一批人专门经营红木木材,还派生出专门为厂家提供包装、运输等服务的企业,单是专门负责销售坝下古典家具的驻京仙游籍人员就有几百人。 仙游坝下,已经成为与河北大城、广东大涌并列的全国红木古典家具三大基地之一。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明清家具艺术委员会已“落户”仙游,仙游县正在申报“中国古典家具之都”,如果这一称号通过审批,那么,坝下将是“都城”之所在。 从清末开始,坝下的民间家具制作就已闻名遐迩。而仙游木雕作为中国三大木雕之一,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 改革开放后,海外市场的需求推动了坝下木雕工艺品业的兴起,在外地工艺品批发商的引导下,坝下生产的仿古家具借着木雕的销售渠道出现在市场上,完成了初步积累的坝下厂家开始大面积使用印度小叶紫檀、海南黄花梨等珍贵木材,生产明清款式的家具,营销人员主动出击,进军北京市场,销售价格也开始突飞猛涨。 仙游榜头镇木雕发展最有前途,因为仙游的文化传统和雕刻资源是不可替代的优势。“文化人做家具”,在当前看来只是坝下人的一种自我期许。从“艺人”到“文化人”的转化,恰恰是坝下家具生产向文化产业跃升的迫切要求对于福建这样一个传统资源丰厚的工艺美术大省来说,坝下人的梦想和努力,坝下人已经创造和正在创造的奇迹,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风味美食罐头榜头镇是福建省著名的粮果区。不仅荔枝、龙眼、枇把三果和以水果为主要原料的罐头驰名中外,而且还享有“蔗乡”之称,是中国重要产糖区之一。 兴化米粉著名的兴化米粉已远销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物产丰富,鸡卷先把瘦肉剁碎,加上香菇、虾仁、尾梨、冬瓜条、五香、胡椒等佐料,再用猪的网油裹卷,切成半寸左右的圆粒状,油炸成焦黄色,趁热沾上酱醋,酥脆香甜、五味俱全。海蛎饼用地瓜粉、豆腐为原料,拌葱、芫荽、五香、胡椒、味精等,放入特制小瓢中,夹心生海蛎油炸。酥脆香甜,沾蒜泥酱醋,更爽口宜人。 麻丸用瘦猪肉为料,锤打成浆,加上尾梨、硼砂、胡椒、姜汁等佐料,括成小圆珠,放在热水中烫熟。食用时加上清骨汤,是有名的汤肴。 仁丹糕用糯米粉为原料,拌以白糖、精盐、酸汁,蒸熟后趁热撒上白砂糖,甜、咸、酸味道齐全,病人和老幼食用尤为适宜。 芜糕把一些薄荷草(俗名溪芜草)放在铺糯米粉的蒸笼底部,蒸煮后,蒲荷味渗进米糕,香气袭人,是独特之糕点。赤饼将面粉拌成团,再用平锅烫成面皮,然后用数张面皮裹炒熟的花生粉、芝麻,中上白糖等即成。皮韧馅甜,香味满口。 蓼花与麻筒仙游县生产“蓼花”与“麻筒”的历史悠久。“蓼花”,以糯米、蔗糖、纯碱、麦芽糖为原料,经制作成冬瓜样的白果条后,油炸为蓼花胚。如沾满蓼花米即成“蓼花”,若沾满炒芝麻,由成为“麻筒”。“蓼花”与“麻筒”均具有营养丰富、酥脆可口的特点。仙草冰俗称“仙冻”。用当地出产之仙草,煮成仙草水,加上曲粉,冷却后便凝成黑色的仙草冰,性清凉,能祛火,切成小块,拌冷开水及白糖,是夏令消暑冷食佳品。 干部作风榜头镇从群众最怨、最急、最盼的问题入手,推行干部住村制度和村级零接待制度,上下形成改进干部工作作风,减轻农民经济负担,切实为农民办实事的热潮。榜头镇主要领导在下昆村就农村“增收减负”问题直接与农民群众对话,现场答询农民的提问。榜头镇领导先后就村提留,乡统筹、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等问题回答了群众的提问,现场300多位农民在听取解答后非常满意。榜头镇以镇党委、政府的名义,向榜头镇人民发出了4万多份“今年税费交什么,交多少”的公开信,将农民负担的内容、限额、用途、减负政策等在公开信中全部体现,告示群众对超过标准的收费有权拒交,使减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榜头镇仅“三提五统”就为农民减轻负担211万元。 干部进村住户制度是改变干部工作作风的一项重要措施,榜头镇采取干部住户与住村相结合的方式,时间上不作硬性规定,以达到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限;在住村住户对象安排上,做到村干部不陪同,不随团,不用餐,真正拉近干部与群众的距离。 村级接待费支出是村财政管理的一个黑洞、群众最盼解决的问题之一。榜头镇统一印制了干部下乡就餐券,村里每月以就餐券与镇财务室结算现金,村干部在村里用餐的,按实支付伙食费。就餐券的使用,使榜头镇落实村组零接待制度有了一个硬措施,实行村组零接待以来,榜头镇全年可减少支出250多万元,切实为农民减轻了负担。 展望未来在新一轮创业热潮中,榜头镇将继续发挥优势,突出“打造艺都核心区,建设城区次中心,开发旅游特色镇,促进社会大和谐”的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各项事业建设,维护社会安定稳定,推动榜头又好又快发展。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