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麇国
释义

1958年,肖家河村村民在汉江边的淘砂金时,意外地淘出了一些青铜器。这些宝物虽然当时被遗憾地当作废铜卖了,但却撩开了古麇国墓葬群的神秘面纱。2006年3月至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考古人员在肖家河乔家院展开大规模抢救性发掘,发现古墓葬68座,其中有47座是春秋时期古墓。

(拼音:jūn),《春秋公羊传》作圈国,春秋时代的小国。麇国与楚国相邻,终为楚国所灭。

楚穆王九年(公元前617年),楚穆王、陈共公、郑穆公及蔡庄公,率师次于厥貉,谋伐宋国。麇子参与此会,但却从厥貉逃归本国。为此楚穆王于次年伐麇国,楚国成大心在防渚击败麇师,当年楚国潘崇再次讨伐麇国直到钖穴。

楚人讨伐麇国五年后,即楚庄王三年(公元前611年),楚国发生大饥荒。当年戎伐楚国,庸国人帅群蛮背叛楚国。在这样的局势下,麇国率百濮部族聚集于楚国的选地,准备伐楚。楚国局势紧张,以至于楚国北接中原的申、息两县的北门关闭,防备北方的中原诸侯趁机南侵楚国。楚国人采纳蒍贾的建议,先出师伐庸人。而百濮部族见楚国虽有饥荒,尚能出师作战,于是聚集起预谋伐楚的百濮罢归。在秦国和巴国的支援下,楚人于当年战胜庸国并灭之,群蛮与楚王结盟。杨伯峻认为此年楚国灭庸,恐怕麇国也很难幸存。

楚庄王三年之后,《春秋左氏传》再无麇国的记载。历来学者推测麇国最终为楚国所灭。

麇国建立

《郧县志》(同治丙寅修)载:郧县,“周古麇地,《左传》楚潘崇复伐麇,至于锡穴,事在鲁文公十一年(前6 1 6 年)。杜注:锡穴,麇地,在今郧县境内。”那么,麇国何来,域境多大,其国都锡穴究竟在哪里?

历史渊源

麇即微、眉,其先祖来自于山东梁山。何光岳《麇子国考》称:麇、微、麋、眉(郿、湄),古音相通为一字。商王文丁时代,微仍很强盛,对殷威胁很大,曾经是称霸的伯主,所以在甲骨文上称“微伯”。殷不得不与微讲和。到了商王廪辛,派小臣垟伐微,殷商战胜了微,并俘获了微的首领。微遭此打击后,其一枝迁渭水中游南岸,即今陕西眉县境,依附于西周。可知微眉相通。《尚书·牧誓》所载西土八国,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参加周武王伐纣的“微”即眉也。但是,西周建国后,恐微国日趋强盛,于是周“征眉微”,“眉微至,献帛”。之后,微被迫翻越秦岭,迁居于汉江中上游的锡穴,称麇国。

历史变迁

麇人几经迁徙至于郧。据张培玉《郧阳古国》一书考证:麇子国起源于微,微在今山东西部的梁山境北,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迁徙:麇国第一次迁徙,由微地越太行山到今晋东南潞城县境,与黎、潞为邻,国仍称微;第二次迁徙,过黄河到渭水流域,称微,又称眉,在今陕西眉县境;第三次迁徙,翻越秦岭到汉水流域的锡穴,称麇,又称麋,在今陕西白河县和湖北郧县境;第四次迁徙,其居锡穴一枝过长江到洞庭湖一带,称麇,又称麋,也称微,在今湖南岳阳市境;第五次迁徙,其防渚一支西迁庸,再迁蜀,称微,称眉,称微者在今竹山县境,称眉者在今四川眉山县境,又分支到滇北,在今大姚县的麇人仍称微。

史料记载

“兀”(兀字头上加一山字,甲骨文意为鹿角,下同)乃麇、微之图腾。《山海经》云:东山经首列山图腾为龙头,次列山为麋鹿角头,三列山为羊角头。即泰山南域以麋鹿角头为图腾,梁山位于泰山西南。又因陈梦家《商地理小记》认为甲骨文“兀”,即微、兀所从之兀。“兀”象形麋鹿角头,即微之图腾。而麇麋相通,《辞海》云:麋鹿体长二米余,肩高一米余。毛色淡褐,背部较浓,腹部较浅。雄的有角,多回二*分歧,形状比较整齐。因其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身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故又称“四不像”。朱熹《楚辞集注·续招隐士第十五》注“白鹿麏儧兮,或腾或倚。状貌崯崯兮峨峨,凄凄兮徙徙。”麏,音君,一作麕,即麇。峨峨,头角高貌。可见麋鹿体高身长,又有高昂的角头,是一种威武雄壮的象征,以致成为微族延至麇子国的图腾。可知麇微相通。

相关传说

“四不像”因参与周武王伐纣而封侯。郧县人有句口头禅:干啥不象啥,四不像。似有贬义,其实不然。《姜太公本传》云:姜太公名尚,字牙,或尊称为子牙。出生于泰山南部的东吕乡。因其先人伯夷封国于吕,以国为氏,因而也称吕尚。《史记·太史公自序》也云:“申、吕肖矣,尚父侧微。”说明姜子牙与微族同祖,同是麇子的先祖。据此推之姜子牙崇拜的图腾亦为麋鹿角头,加之古麇国(即微)在武王伐纣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许忠琳才在《封神演义》中将姜子牙的坐骑写为“四不像”,并加封麇子国,以寓褒义。又据《中国大事年表》载:周武王十一年,以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与庸、蜀、羌、髹、微、卢、彭、濮等族伐纣,会诸侯于孟津之上。根据张培玉《郧阳古国》考证,这八个部族中庸、羌、微、彭四族均位于十堰及其周边地区,即庸为今竹山;羌即缰即绞国,今郧县境;微即眉,即麇子国,今郧县西;彭即今房县。古麇国在武王伐纣中立下赫赫战功,封为诸侯国,并以郧为中心向四方开拓周的疆域。

古麇国位于长利谷东的锡穴山。《左传》载:文公十年(前6 1 7 年),楚子、陈侯、郑伯、蔡侯次递于厥貉,将伐宋,麇子逃归。十一年楚子伐麇,成大心败麇师于防渚,潘崇复伐麇至于锡穴。又载:文公十六年,楚大饥。庸人帅群蛮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可见,文公十一年楚伐麇应发生在郧县境内。楚灭麇后,将麇人迁于湖南岳阳一带,与百濮为邻,因此文公十六年楚破“麇率百濮”之围则应发生在湖南岳阳,与郧县境内发生的楚伐麇没有关系。《左传》杜注:防渚、锡穴皆麇地。阚骃曰:房陵,即春秋房渚,今房县。《辞渊》:锡,音羊,马额上发响声的金属饰物。师古曰:锡县,即春秋锡穴。今汉水北郧县、郧西接界处的泥河西有锡义山;汉水南郧县长利谷有锡穴山即五峰山,锡穴即位于五峰山东北部,汉水在这里因天河注入而形成一个一面背山,三面环水的汉江天堑。

本人曾三次独入五峰实地勘察,五峰山顶有孟良寨,与其隔江(指汉江)相望,即郧西的庹家洲右侧山头有一焦赞寨;五峰山左为西丰,山右为东丰;昔日汉江由西丰入南丰,再由东丰出,并与天河水相汇,后沿锡穴而东去。这里形同汉江绕五峰山、锡穴山大大的“S”型。在秦帝国时,为了疏浚河道和围堰造田,凿开了五峰山,让汉江穿孟良、焦赞二山而过,东汇天河,再经锡穴山。据当地人说,锡穴山实为一座空山,山中有地下宫殿。

我在这里发现了两件东汉陶罐,爱好旅游考察的朋友们曾在五峰山拾得青铜矢簇,文物部门亦从这里发现2 4 0 0 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入土、属国家一、二级文物的鼎、钫、釜等五件青铜器,其中三件有铭文,应属锡穴都城权贵们的随藏品。近日文物专家们又在五峰乡南北峰村发现一块清代乾隆年间人们为纪念武则天的三儿子——庐陵王李显而刻的石碑。该碑长1 . 5 米,宽0 . 8 米,厚约0 . 1 5 米。碑文分写在石碑的两面,约1 0 0 0 多字,字迹隽秀,结构严谨,详细记载了庐陵王被贬后在当地修建庙宇的前后过程。

由上述可知,古麇国由微眉迁徙而来,境域包括郧县和郧西、陕西白河县部分辖境及房县、竹山、竹溪等;锡穴,麇国国都也,位于湖北郧县与五峰山并立的锡穴山。

历史影响

麇国历史悠久,在汉水上游方国中实力雄厚,后世历代都很重视,在这里设立区域政治中心,秦汉及唐代都曾在这里设县,如锡县、长利县等都位于今湖北郧县五峰乡。

早期的古麇国,在邻近部落中很有威望,其影响力远比楚国要大。周武王十一年,武王姬发会盟800诸侯于孟津,讨伐商纣王。周武王利用庸、蜀、羌、矛、微、卢、彭、濮等部落联合讨伐。当时的彭、濮即为麇国属地。它们从属于麇(古书有“麇为百濮长,百濮帅乎麇”的记载),可见麇人是随武王伐纣的主力军之一。正因为如此,武王灭商后,即封麇为子爵之国,定都锡穴(今湖北郧县五峰)。

面积人口

由于古麇国部族众多、疆域广大(含今丹江、郧县、郧西县、房县地区),且是春秋早期封国的国家(此时的楚还没有得到周王朝正式承认),所以在春秋早期,麇国是秦、楚、巴、庸等部落中实力较为强大的方国。楚南迁后定都于郢,占据了沃野千里的湖北江陵地区,楚人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国力发展迅速,到春秋晚期,已远远超过了远在鄂西北山区的麇国、庸国。此时的麇国与楚国也早已脱离了亲属关系,为了谋求扩张,楚对汉水上游的庸国、麇国发动了进攻,麇被迫屈从于楚的意志,成为楚的附属国。

麇国灭亡

公元前611年,楚庄王亲征鄂西,联络秦国、巴国,将百濮部落联盟各个击破,经过交战,先灭了庸国,麇国孤掌难鸣,随后也被灭掉。麇国灭亡,楚人入主,楚国将古麇人远迁至千里之外的湖南岳阳(今岳阳东30里有麇城遗址),另一部分麇国遗民不愿降楚,翻越大巴山逃到四川、云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