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骶髂关节扭伤或半脱位
释义

骶髂关节扭伤是因外力作用使该关节周围韧带被牵拉而引起的损伤并可由于韧带松动而引起关节移位,并出现程度不同的疼痛,这种情况在临床上称为骶髂关节半脱位。本症多呈急性发作,症状严重者常无法站立,甚至卧床不敢移动。少数也可转为慢性病程,迁延可达数月之久。

概述

骶髂关节系由骶骨与髂骨的耳状面组合而成,其关节面凹凸不平,二者之间的结合十分紧密。骶髂关节的关节囊呈紧张状,骶髂关节前、后及两骨之间有骶髂前韧带骶髂后韧带、骶结节韧带与骶棘韧带等且此组韧带坚强,因而几乎不能活动。骶髂关节在构造上属于滑膜关节,仅有微小的活动,在妊娠和分娩时起重要作用。骶髂关节是髂骨和骶骨的耳状关节面组成的微动关节,骶骨耳状关节面随骨盆的前倾、后仰,沿髂骨的关节面的横轴作一定幅度的旋转活动,可将躯干重力经过骶髂传至两侧下肢,对调整脊柱的重心稳定有一定作用。骶髂关节面上覆有关节软骨,两侧参差不齐的关节面相互交错,借以稳定关节。骶髂关节的前后侧有长短不等的韧带保护,在髂骨粗隆与骶骨粗隆之间有骶骨间韧带加强,因而,骶髂关节只有少量有限的活动、超过生理功能外的扭转活动,则可引起关节扭伤和半脱位。

发病机制

骶髂关节扭伤或半脱位的发病原因大多与急性扭伤或长时间在不良体位下劳动有关。当人体直立时,重力中线经骶髂关节前方对其产生一定扭力;当前屈弯腰时,脊柱前倾,骨盆腘绳肌牵拉固定或后旋,易造成骶髂关节扭伤或劳损 此外,妊娠期可因黄体酮的分泌使韧带松弛及体重增加,致使骨盆向前下方倾斜,引起损伤。此外,医源性损伤的原因主要是在对髂后部取骨做植骨手术时,如范围过大,可因破坏了髂腰韧带而引起骶髂关节不稳。

症状

临床表现

患者大多见于剧烈体育活动、外伤或久坐后,少数患者可无明显外伤史,急性发作期,在下腰部一侧可出现疼痛,大多较为严重 ,放射至臀部或腹股沟区;但一般不会放射到坐骨神经的小腿分布区。患者常取侧卧位或俯卧位,翻身时疼痛加剧。拒绝站立,或是下肢取屈曲姿势。步行时,患侧常呈臀沟下垂状跛行步态。

体格检查时,骶髂关节处可有局限性压痛,直腿抬高患侧受限,并有骶部疼痛。骨盆分离试验 “4”字Patrick试验、对抗性髋外展试验及俯卧提腿(Yeomen)试验等均为阳性,其他凡可促使髂骨旋转的活动均可引起患肢疼痛,但无神经根性放射痛。

X线检查早期常无特异性改变,但后期可出现骶髂关节炎症。

诊断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症状、体征作出,X线片检查可排除其他疾病。但应注意,骶髂关节处疼痛也可因腰椎间盘突出、腰骶关节本身的炎症、退变及增生而表现相似的症状 因此,本病应与腰骶髂关节炎等疾患相鉴别。

诊断依据

经产女性多以慢性起病,可无腰部外伤史;青壮年男性多以急性起病,有腰部外伤史。

1.表现为腰骶部疼痛(少数患者也可出现尾骶部疼痛)及一侧或两侧下肢痛,患者站立时多以健肢负重,坐位时以健侧臀部触椅;严重者甚至仰卧时不能伸直下肢,喜屈曲患肢仰卧或向健侧侧卧。

2.急性损伤患者骨盆倾斜,脊柱侧凸,呈“歪臀跛行”的特殊姿势,不能挺胸直腰;由于两侧髋骨不对称,导致髋臼三维空间位置向上或向下移动,两下肢外观不等长;两侧髂后上棘、髂后下棘等骨性标志不对称,且有压痛及叩击痛。慢性劳损患者因脊柱姿势代偿,“歪臀跛行”可不明显,但仍可在体检中发现上述体征。

3.骨盆正位片是诊断本病的基本影像学依据,主要表现为①髋骨宽度与闭孔宽度的交错性不对称;②耻骨联合两侧阶梯状改变和耻骨直径不对称;③两侧髂后上棘不在同一水平上,伸展性半脱位者髂后上棘偏上,屈曲性半脱位者髂后上棘偏下;④慢性患者可见患侧骶髂关节髂骨侧骨密度增高,以往称为致密性髂骨炎。

4.怀疑有骶髂关节滑膜炎者,可进一步拍摄骶髂关节轴位片;怀疑骶髂关节为强直性脊柱炎局部表现者,可作HLA-B27检测进一步鉴别。

并发症

腰椎退变

骶髂关节劳损患者因脊柱动静力平衡失调,常合并严重腰椎退变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等病,应在治疗骶髂关节疾病的同时积极治疗腰椎疾病。

尿道综合征

中老年女性骶髂关节劳损患者常因影响盆腔副交感神经而并发尿道综合征,可在治疗骶髂关节问题的同时采用振法操作于下腹部、擦八髎等操作来解除副交感神经的受干扰状态,恢复正常排尿功能。

骶髂关节骨关节炎

骶髂关节劳损患者可因长期关节力学失衡,局部关节软骨过高集中载荷而引起滑膜炎或骨关节炎,即使骶髂关节面恢复正常空间关系,仍会在下肢负重时出现疼痛。可在手法治疗的同时配合局部中药热敷、理疗等方法;对于滑膜炎症者,则可采用骶髂关节封闭术。

非手术疗法

采取一般保守方法,如卧硬板床休息、理疗、局部按摩、膏药外敷及局部封闭等方法 症状多数可缓解。对同时伴有腰椎或腰骶关节退变或椎间盘突出者,需加以相应处理。

局部封闭

一般用1%普鲁卡因10~20m1(可酌情加入1.5~2ml醋酸氢化可的松)。操作者手持长针头注射针管,在压痛最重处注射,一般位于骶髂后韧带及骶棘肌附着点处。注射针头应深达骨膜下,并可沿髂骨内面深入骶髂关节。注射后数分钟,疼痛大多消失。一般每周注射1次,3~4次为一疗程,但不宜多用。同时可用弹性骨盆带进行骨盆制动。加强腹肌、背肌和臀肌锻炼 避免弯腰、举重物等活动。对有骶髂关节退行性变的患者及分娩后的产妇,应特别注意。

手法按摩

患者俯卧,助手固定骨盆,手术者按正规的按摩手法由轻至重,由点及面对骶髂关节局部及周边肌肉、韧带进行手法按摩。在操作过程中 患者在感到舒服的同时,亦可有骶髂关节复位感。

整复向前扭转错位的位法

患者健侧卧位:身体靠近床边,健侧下肢伸直,患肢屈髋屈膝,术者面对面站立,一手按住患者肩部向后固定其躯体,另一手按住患侧膝部向前向下作最大限度的揿压,由于杠杆作用,可使骶髂关节错动而复位。患者仰位、术者站于患侧,在作髋膝关节屈曲至最大限度的同时,于屈髋位作快速伸膝和下肢拔伸动作。

整复向后半脱位的方法

患者健则卧位、健侧下肢伸直,患膝关节屈曲至90度,术者站在身后,一手向前抵住患侧骶髂关节,一手握住患肢踝上部,向后扳至最大限度的同时,两用作相反方向的推拉。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站于患侧,一手向下压住患侧骶髂部,一手托住膝前部,两手对称用力,使患下肢后伸至最大限度,然后两手同时作相反方的骤然扳动。在整复时,常可听到复位关节的响声。

推拿治疗

骶髂关节损伤效果较好,其作用主要是舒筋通络,活血散瘀,尤以急性期为佳。手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有滑利关节,整复错缝的作用,对早期半脱位患者,手法能有立竿见影,立即复位。但对后期患者,病情耽误,这时手法很难复位,因此,对这类患者只要抓住早期治疗,就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手术治疗

对反复发作、症状严重者,可经后路暴露行骶髂关节融合术。

原因

骶髂关节一般非常稳定,一般没有强盛外力是不会错位的。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发生错位,如超过生理活动范围以外的扭转、强盛的外力和妇女怀孕期间体位不正或体质虚弱扭伤。关节面微小的错位,关节四周的关节囊,韧带被拉紧,进而使该关节不能自行复位;或关节内负压增高,将滑膜吸入关节腔内,阻碍关节自行复位。

主要原因有:

外力作用

本病多由间接暴力,包括忽然的旋转力、牵拉力、侧向传导力等急性外力以及长期的肌腱的侧面牵拉等慢性外力而造成。在一定方向暴力作用下,可使股直肌、股后肌、股四头肌等牵拉引起骶骨或髂骨移位。创伤所造成的骶髂关节错位在临床中也属常见。最常见于车祸撞击腰骶部后,单侧臀部呈半仰卧位忽然坠地,或高处坠下单侧臀部呈半仰卧位着地或单足猛力着地,使骶髂关节过度前后旋转,将髂骨向上内方推引起错位。

妇女经期、怀孕、分娩和产后

由于内分泌的变化,使得包括骶髂关节周围韧带在内的骨盆韧带松弛,造成骶髂关节不稳。在分娩过程中,胎儿对骨性产道的挤压,腹直肌及腹外斜肌的强力收缩、牵拉耻骨上附着点,都可通过暴力传达,使骶髂关节骨错位。分娩后松弛的韧带未完全恢复,此时劳累,轻度的扭伤及碰撞伤等都可发生骶髂关节错位。此与祖国医学产后气血虚弱,血不荣筋,筋不束骨理论相符合。

中老年骶髂关节错位,

多原因不明者,可能是由于慢性劳损、老化和退变所致。内分泌失调、韧带松弛、关节退变,从而使关节松弛引起本病。年老、体弱多病、肥胖、活动量少或长期久坐,使骶髂关节负重增加,肌张力弹性减弱,拉应力下降,导致骶髂关节失去正常稳定性,是产生骶髂关节骨错位的主要原因。

易患人群

本病好发于已婚青壮年女性,且都有分娩史。

也可见于小儿。很多患者无明显外伤史者,这与女性妊娠、分娩时内分泌变化有关。

中老年患者的男女比例接近,病程长短不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0: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