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骶椎腰化 |
释义 | 发病原因(一)发病原因 病因不明。 (二)发病机制 正常脊柱包括7节颈椎、12节胸椎、5节腰椎、5节骶椎和4节尾椎。胚胎第4~7周时各椎节开始分化,椎体的化骨中心、双侧椎弓的化骨中心及侧部的附加成骨中心分别于胚胎第10周、第20周及第30周开始出现。出生后~8岁以前完成椎体、椎弓和侧部的愈合。两侧椎弓于7~15岁时愈合。15岁左右于每节椎体的上、下面各出现一个骺板,并于耳状面或其下方出现一个附加成骨中心。18岁时,骺板与椎体开始融合,至30岁时5节骶椎融合成一个骶骨。 在此发生过程中,某些影响发育的因素则可引起异化而致移行椎体。 诊断X线检查,可显示移行椎体及分类。 需与哪些症状区分?(1)腰椎骶化:指第5腰椎全部或部分转化成骶椎形态,使其构成骶骨块的一部分。临床上以第5腰椎一侧或两侧横突肥大成翼状与骶骨融合成一块为多见,并多与髂骨嵴形成假关节;而少数为第5腰椎椎体(连同横突)与骶骨愈合成一块者。此种畸形较为多见。腰椎骶化一般有以下不同情况:(1)肥大的横突与髂骨之间空隙小,对附近筋膜组织产生刺激或压迫第5腰神经后侧支。(2)肥大的横突与骶骨部摩擦,产生继发性滑囊炎,有疼痛的人切除此肥大横突可使疼痛缓解。肥大的横突与骶骨形成假关节者,因关节间软骨薄,易受摩擦而产生骨关节炎。 (3)肥大的横突与髂骨开成假关节,增生的关节边缘刺激其前方走行的L4或L5神经根。 (2)胸椎腰化:指第12胸椎失去肋骨而形成腰椎样形态,如第5腰椎不伴有骶椎化时,则仍呈现腰椎形态,并具有腰椎的功能。 (3)骶椎腰化:系第1骶椎演变成腰椎样形态者,发生率甚低,大多在读片时偶然发现,一般多无症状。 (4)骶尾椎融合:即骶椎与尾椎相互融合成一块者,较前者多见。 治疗及预防(一)治疗 1.治疗原则 (1)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其中尤其应强调腰部的保护与腰背肌(或腹肌)锻炼。 (2)对合并其他器质性病变者应统一安排治疗计划。 (3)对经正规非手术疗法治疗无效,且已影响工作生活者,应在除外其他疾患的基础上施以手术疗法。 2.非手术疗法 (1)基本要求:改善与保护良好的睡眠与工作体位。 (2)功能锻炼:积极而正规的腰背肌锻炼,对伴有腰椎椎管狭窄者,应强调腹直肌锻炼。 (3)腰部保护:可用宽腰带保护腰部,当症状发作时可改用皮腰围或石膏腰围。 (4)其他疗法:可选择理疗或药物外敷。对有明确痛点或压痛点者,可行封闭疗法。 3.手术疗法 (1)切骨减压术:主要用于骶骨化的第5腰椎横突肥大或假关节刺激、压迫神经支者,可将肥大的横突截除一段。 (2)关节融合术:对单纯性(单侧或双侧)假关节(腰5横突与髂骨)损伤性关节炎者可行植骨融合术。但此手术较为深在,操作时应注意。 (3)神经支切断(或松解)术:对显示明确的神经支,可于卡压处将其松解游离;无法获松解时,则将其切断。 (4)脊椎融合术:对腰骶部多椎节功能紊乱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行腰骶段植骨融合术。 (二)预后 预后比较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