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鲶科
释义

鲶科

名称:鲶科

英文名: Siluridae、

别名:土鲶、鲇鱼、年鱼、塘虱鱼、塘角鱼、土虱、怀子。

分类:鲶形目

种类:台湾地区计有鱼种1种

生态:底栖之夜行性鱼类,肉食性。

鲶的身体为长形,头部扁平,尾部侧扁。吻部短而宽圆,上、下颌及锄骨均有绒毛状细齿带,头部有须1-3对,大部分鱼种上、下颌各一对。体表裸露没有鳞片被覆,背鳍和腹鳍大多很小,甚至没有。臀鳍很长,後端通常相当靠近尾鳍,甚至与尾鳍相连接,胸鳍有1硬棘。

鲶一般栖息于溪河之缓水流域、池塘与湖泊中,部分鱼种甚至可栖息于淡咸水混合之水域,通常以小鱼及甲壳类动物为掠食对象。最大体长可达5公尺(产于欧洲之六须鲶 S. glanis纪录)。在台湾,鲶鱼是养殖食用鱼种,肉嫩味美,通常用来煮汤或红烧,亦可炖中药食之。

鲶科家族广布于欧亚大陆及其附近岛屿之淡水域,全球约12属,100种以上,台湾纪录仅1属1种。

形态特征

体延长,一般体长 25~40厘米,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头大,宽而扁平。吻短宽,圆钝。口宽大,弧形,口角唇褶发达。上颌突出,上下颌具细齿。眼小,眼间距宽。须2对,上颌须长达胸鳍末端。体无鳞光滑,皮肤富粘液。侧线平直,有粘液孔。背鳍小。胸鳍呈扇形,有锯状硬棘。腹鳍小,末端超过臀鳍起点。臀鳍极长,后端与尾鳍相连。尾鳍小,微内凹。体背面及侧面为庆黑色或黑褐色,腹面灰白色,背鳍、臀鳍、尾鳍灰黑色,胸鳍、腹鳍灰白色。

经济价值

刺少肉多,脂肪多,营养价值较高,身体虚弱者、老人、手术后的病人食之对恢复体力有较好的辅助作用,产妇食用可起催乳、增乳作用。

鲇鱼

简介:鲇鱼,又称作胡子鲢、黏鱼、塘虱鱼,生仔鱼。此鱼的显著特征是周身无鳞,身体表面多黏液,头扁口阔,上下颌有四根胡须。鲇鱼的最佳食用季节在仲春和仲夏之间。鲇鱼不仅像其他鱼一样含有丰富的营养,而且肉质细嫩、美味浓郁、刺少、开胃、易消化,特别适合老人和儿童。 功效:鲇鱼含有的蛋白质和脂肪较多,对体弱虚损、营养不良之人有较好的食疗作用。鲇鱼是催乳的佳品,并有滋阴养血、补中气、开胃、利尿的作用,是妇女产后食疗滋补的必选食物。

适合人群:适合一般人食用。尤其以老、幼、妇女产后及消化功能不佳的人最为适用。

适用量:每次150~200克。

温馨提示:鲇鱼药食俱佳,以炖煮最宜。鲇鱼体表黏液丰富,宰杀后放入沸水中烫一下,再用清水洗净,即可去掉黏液。鲇鱼与牛羊油和牛肝、鹿肉同食,或与中药荆芥同食,有可能对健康不利。鲇鱼也是发物,有痼疾、疮疡者要慎食,最好不吃。

塘虱鱼

塘虱鱼

(《本草求原》)

角鱼、暗钉鱼(《本草求原》),须子鲇(《脊椎动物分类学》),胡子鲶(《鱼类分类学》)。 为胡子鲇科动物胡子鲇的全体或肉。

胡子鲇

体细长,长约14厘米,后部侧扁。头部平扁;吻宽而钝,眼小,有能活动的边缘。口阔,下位。有小须4对,上颌1对最长;鼻孔1对及下颌2对较短。全体裸露无鳞;侧线完全。背鳍59~65,位于胸鳍的后上方。臀鳍42~50,背鳍和臀鳍均不与尾鳍相连。胸鳍Ⅰ8,腹鳍6,尾鳍圆形。体棕黑色,下部较淡。

生活于江河湖泊中。分布广东、福建、云南、江苏、上海等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6:04:28